在正式做皇帝之前,劉秀有很多事情要辦。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通知劉玄,自己準備單幹。
在信息閉塞的當年,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從劉秀所在的河北到劉玄所在的長安,中間相隔何止千裏。而且,即使派出了信使,即使信使很努力地趕時間,仍然存在著信使在望見長安城後被人滅了的可能。
劉秀是個講效率的人,看在當年一起扛過槍的麵子上,劉秀用最快的方式告訴劉玄:哥哥,兄弟要單幹了。
這種方式就是殺人,被殺的人叫謝躬。
謝躬,是劉玄派到河北的使者。準確地說,是劉玄派到河北監視劉秀的使者。
一般來講,除了個別特殊情況,殺人這種粗活劉秀不會親自動手的,他把這一光榮而又不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吳漢和岑彭。為保證完成任務,吳漢和岑彭決定殺雞要用牛刀。公元24年11月,吳漢和岑彭率突騎軍襲殺謝躬於鄴郡。
襲殺謝躬後,是個人都明白,劉秀不再是劉玄的打工仔,他要獨自開店當老板了。
“降伏銅馬”
在吳漢、岑彭襲殺謝躬之時,劉秀和其他將領們也沒有閑著。他們在忙著招兵買馬,具體的招兵對象是銅馬。
銅馬,不是指用銅做的馬,而是一支武裝力量的綽號。托王莽兄一場亂政的福,當時像綠林軍、劉演、劉秀一樣起來造反吃飯的有很多人,這很多人組成了很多武裝力量,銅馬就是這很多武裝力量中的一支。為了能夠區分這些武裝力量,當時的人(包括造反者本身)便根據造反者所在的山川地理名稱(如綠林軍),或造反隊伍的強盛(如劉演的柱天軍),給這些武裝力量以不同的綽號。
既然是綽號,就難免五花八門。除了銅馬外,在河北地帶還活躍著諸如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造反力量。這些造反力量強弱不等,猛的如銅馬有數十萬人,弱的如獲索隻有萬把人。
值得一提的是,銅馬雖然人數眾多,卻是一群典型的烏合之眾,而劉秀決心要讓這群烏合之眾在自己手中成為可以借以統一天下的精兵。
說實話,劉秀的願望是好的,但要讓這個願望實現,很難。這個難度雖比不上到九天攬月,卻也不亞於下五洋捉鱉。
但劉秀終歸是劉秀,他打算做的事再難都從不放棄。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順便講一下,這也正是我們讀史的意義所在。
劉秀要通過以下程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
第一步——找到銅馬的頭領東山荒禿(這個名字有氣勢吧),告訴他,自己瞎混是沒有出路的,希望東山頭領為個人前途計,來給我打工。
結果不難預料,自己做老板挺好的東山頭領嚴詞拒絕了劉老板的惡意,並用實際行動告訴劉老板,亂講話是要負責任的。
東山荒禿集合所部,決心給劉秀上一堂禮儀課,上課地點在冀州清河郡清河縣。
招工不成反給自己招來個老師,很鬱悶的劉秀隻得啟動第二步招兵程序:既然來了,那就打。打服了,也就好了。
第二步——準備給劉秀做老師的東山荒禿先生發現,自己所麵對的這位學生壓根更像一名教授。這句話的意思是,劉教授反過來把好為人師的東山先生教育了。
在上課的過程中,東山先生發揚不怕犧牲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數次強烈要求和劉秀單挑。但是劉教授深知個人的渺小和集體的偉大。為了教導東山荒禿曉得莫出風頭這一淺顯的道理,劉教授堅守營盤不出,並命令突騎軍對前來挑釁的東山荒禿以集體突擊,搞得東山荒禿筋疲力盡,罵啞了嗓子不說,還損兵折將,士氣低落不堪。
兩軍對陣自此陷入僵持。
在僵持階段,最先受不了的是劉秀,畢竟銅馬有數十萬人,自己突騎軍雖然猛,但總歸人少經不起耗。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後,劉秀很及時地分析銅馬的破綻。經過一番深入分析,劉秀認為,其實人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人多那吃的一定也多。如果讓他們吃不上飯……於是,第三步——第三步,在找到可以一舉擊潰銅馬的機會後,軍事史上最常見又很實用的一幕又上演了,數千突騎精兵“馬勒口,人銜枚”,趁著夜色向銅馬的糧草倉庫逼近。如往常一樣,守備糧草的哨兵們都很容易犯困,在他們似睡未睡低頭瞌睡的時候,突的一聲四下鼓起,突騎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摘去了他們項上的腦袋,繼而放火燒糧草。大火熊熊,濃煙滾滾,映照著突騎軍得勝回營的背影。
夜襲銅馬糧草成功之後,劉秀便龜在營盤裏盼望著銅馬餓死人的消息。遺憾的是,銅馬又讓劉秀失望了。
如果劉秀讀過《史記》,相信他一定能夠找出其之所以失望的症結。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寫道:秦漢時期經濟最發達有3個地區,即涇渭地區(關中),伊洛地區(今河南)和黃河下遊地區(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交界地帶)。而劉秀、銅馬兩軍對壘的清河縣,正屬於上述三區中的黃河中下遊地區。
就被燒了糧草的銅馬而言,抽調些人馬就地籌點糧還是做得到的。
如果劉秀站在高處展望銅馬軍中的景象,他一定會看到許多運糧草的車馬正源源不斷駛入銅馬營中。而不遠處的糧草灰燼正嘲諷似的告訴劉秀:野火燒不盡,隻是費點勁。
如此,兩軍又僵持了十餘日。
好事多磨,望劉秀能堅持下去,因為勝利已經距他不遠了。
第四步——劉秀堅信,讓銅馬吃不上飯是自己戰勝銅馬的唯一機會。鑒於清河一帶的大氣候對自己不利(太富有),劉秀決心改造出一片有利於自己的小氣候。劉秀改造氣候的工具還是突騎軍。
針對銅馬籌糧部隊人數少、戰鬥力弱的特點,劉秀充分發揮了突騎軍機動能力強、善於奔襲突擊作戰的優勢,隻要發現銅馬運糧草的軍隊,立即派突騎軍將其擊潰,並將糧草拉回來自己用。更讓銅馬鬱悶的是,突騎軍憑借其優越的機動性,神出鬼沒,防不勝防,打了就跑,邊跑邊打,恰如後世的遊擊隊。
劉秀把銅馬的糧道斷了,守著一片富庶之地的銅馬終於鬧起了饑荒。堅持了月餘後,餓肚子的銅馬準備閃人。
為了不驚動劉秀,銅馬把閃人的時間定在了夜晚。
史載:賊食盡,夜遁去。
銅馬這次閃人的工作做得極為到家,等到劉秀發現自己的鄰居不見了的時候,銅馬已經搬家到了館陶縣。
若讓銅馬順利閃人補充糧草休整軍隊,那劉秀的招兵工作也就徹底失敗了。
不甘心功虧一簣的劉秀決心放手一搏,下令全軍追擊銅馬。
第五步——突騎軍毫無懸念的成了追擊部隊的先鋒。
突騎軍繼續上演著跑得快(機動性強)的神話。在突騎軍的奮力追擊之下,搬家到館陶縣的銅馬還沒來得及搭鍋做飯,就看見前來給自己送行的突騎軍。
為了表示對銅馬不辭而別的強烈不滿,突騎軍二話不說趁著銅馬軍的兄弟們還餓得眼花繚亂(趕了一夜的路)發起突擊。這是一次成功的突擊,其狀況猶如猛虎入羊群,銅馬隻有蹲在地上(餓的)挨突的份兒。三五個回合下來,銅馬就被徹底煉成了廢銅。這時,劉秀率領的後續部隊也趕到了。
劉秀沒有下令對這支喪失戰鬥力的部隊展開屠殺,而是派出勸降代表招降銅馬。
銅馬頭領東山荒禿雖然名字起得粗俗了點,但腦子不粗,是很識時務的。在權衡比較了戰場形勢後,東山頭領率部向劉秀投降。
為表揚東山荒禿戰場舉義的偉大功績,劉秀封其為列侯。遺憾的是,自此以後這位仁兄就玩起了失蹤,在曆史上再也找不到他的史跡了。
投降劉秀後,銅馬降軍的兄弟們終於好好地吃了一頓飽飯。人一旦吃飽了飯,想的事情就多起來。吃飽飯的銅馬所思考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自己跟劉秀打了那麽長時間的仗,如今投降了,正所謂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秀會不會趁機陰我們?一時間,這種怕挨陰的氣氛籠罩著銅馬降軍大營,局勢甚是嚴峻。
為安撫軍心,劉秀在此時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政治才能。
首先,劉秀命令突騎軍和其他親軍收兵回營,沒有命令不得外出,並嚴禁在銅馬降軍附近轉悠。意在表明:本人的親軍都在大營裏,絕無陰你們的意圖。
其次,在洗腳上床睡覺前,劉秀身著便裝騎馬到銅馬降軍大營裏逛了一圈,通過身體語言告訴降軍弟兄,大家都是我的親人,我是如此的相信你們,怎麽有可能陰你們。
一番作秀下來,銅馬降軍的軍心總算穩定了。但為了提高軍隊作戰能力,防止意外發生,劉秀還是對這支部隊進行整編。整編的具體方式是將銅馬降軍劃歸親軍各部,充實親軍力量。
順便講一下,由於東山荒禿投降及時,銅馬軍損失不大,有數十萬人之巨,劉秀可謂一夜暴富。
鑒於銅馬降軍在劉秀後來統一全國過程中的主要作用(突騎軍很猛,但畢竟人少),後來做了皇帝的劉秀被冠以綽號“銅馬帝”。
“戰略部署”
一夜暴富的劉秀在徹夜難眠之時,很是惦念一個人,那就是劉玄。
劉富翁不會忘記,就是這個號稱是自己族兄的家夥,先是陰死了自己的哥哥,後來又想方設法陰自己,家仇私恨,思之則咬牙切齒。有仇不報非君子,何況咱有錢有人有軍隊。
更重要的是,劉玄所占據的司隸州(今河南)、雍州(今陝西),正是司馬遷筆下所描述的三大富庶區之二。若消滅劉玄,於公於私都是快事一件。
為達到進據伊洛、關中地區,進而據以統一天下的目的,劉秀兵分四路向劉玄出擊。第一路軍以劉秀的老同學鄧禹為主將,率精兵兩萬,攻擊河東地區(河東郡,在洛陽西北);第二路軍以名將馮異為主將,占領孟津,從西北牽製洛陽守軍;第三路軍以將軍寇恂為主將,占據河內,從東麵牽製洛陽守軍;第四路軍劉秀自為主將,率主力大軍向洛陽挺進。
順便講一下,此時洛陽的守將是更始軍將領李軼、田立、朱鮪,所部號稱30萬。數十萬對陣30萬,一場大戰幾乎無可避免。但在戰鬥的烽火即將熊熊燃燒之時,蒼天意外的一陣大雨又把它撲滅了。
確切地說,這不是一場雨,而是一場火。與洛陽前線的熊熊戰火不同,這場火又叫“後院起火”。
原來,劉秀在河北滅了銅馬之後,其他武裝勢力如尤來、大搶、五幡等很是消停了一陣,正是能離開河北的離開河北,不願意背井離鄉的也乖乖做了孫子。
但待劉秀率部向洛陽進軍後,這些武裝勢力便如春天的小草、雨後的春筍般破土而出,趁著劉秀不在家之機大搞上崗再就業,而且鬧得動靜很大。
作為根據地,對劉秀來說,河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劉秀不能坐視家中起火不管,他暫時放棄攻擊洛陽的打算,令鄧禹節製第一路至第三路軍隊防守河東、河內、孟津一線,自己揮師救援河北。
劉秀做出這樣的戰略部署實屬無奈之舉,因為這意味著他勢必將陷入南北兩線的苦戰。正是南有更始30萬大軍虎視眈眈,北有尤來、大搶、五幡等十數萬人大搞破壞,如此難關,劉秀能扛過去嗎?
答案是肯定的。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們分南北兩線來解讀這段曆史。
“南線之第一路軍”
作為南線軍隊總司令、第一路軍總指揮鄧禹采取的戰術是以攻代守,主動出擊。
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精銳兩萬餘人(注意,是精銳)經箕關進擊河東郡。
經過10日血戰,鄧禹攻克河東郡,繳獲糧草輜重1000餘車。
占領河東郡後,鄧禹馬不停蹄,揮師南下,包圍安邑縣。在安邑,鄧禹碰上了硬骨頭。這塊硬骨頭,鄧禹啃了數月也沒有啃下來。
幾個月的時間過去,是個人就知道,該給安邑派援兵了。公元25年4月,更始軍將領樊參率數萬大軍自大陽(今河南三門峽北)出發,北上攻擊圍困安邑的鄧禹軍。途經解縣(今山西運城西)時,樊參遭受到鄧禹軍的伏擊。在解縣,鄧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樊參什麽叫精銳。史載:禹遷諸將逆擊(樊參)於解(縣)南,大破之,斬(樊)參首。
鑒於鄧禹在啃了數月骨頭後仍然如此生猛,我們有理由相信,安邑是個陷阱,鄧禹意在圍城打援。
聞知樊參被鄧禹摘了腦袋的消息後,更始軍大將、比陽王王匡十分生氣,他決意要會一會鄧禹。公元25年5月,王匡統一調度本部及成丹、劉均部軍馬,合軍10餘萬,由大陽縣北渡黃河,尋找鄧禹軍決戰。所謂“屢勝之後,必生驕氣”,打了幾場勝仗的鄧禹對10萬大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倉促應戰,結果被王匡擊潰,鄧禹部將驍騎將軍樊崇戰死。
這場戰鬥持續了一日,直到夜幕降臨方止。此時的鄧禹身邊除了軍師韓歆以及少數親軍護衛外,已再無其他能作戰的士兵。看到這種情況,韓參謀長(軍師)勸告鄧司令,建議趁著夜色逃跑。
鄧禹拒絕了,他知道,如果此時選擇跑路,那麽迎接他的定然是全軍覆滅的下場和劉秀送來的一把斬頭刀。鄧禹冷靜分析了戰場形勢後認為,己軍雖然慘敗,但隻是被打散了,倘若能夠收攏潰部,自己還是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沉著、冷靜是成為名將的必備素質,而於混亂血腥的戰場中分析發現能夠殺敵取勝的些許端倪,則是名將的重要條件。很顯然,鄧禹是具備這些素質和條件的。現在他要做的事就是堅持,在堅持中等待收攏部隊反戈一擊的機會。
這個機會,在第二天天亮的時候到來了,因為休息了一晚上的王匡在睡覺時腦袋被驢踢了。
原來,做了一夜美夢(馬上就勝利了)的王匡早上醒來後,像往常一樣去看天氣,結果發現天上沒出太陽。沒出太陽就沒出太陽吧,畢竟也沒有哪本兵書上講過打仗必須有太陽,但王匡卻不這麽認為。被驢踢了一腳的王匡固執地認為,今天是六甲之日,不出太陽是不吉祥的,不吉祥是不能打仗的。於是,王匡勒令部屬,嚴禁私自出擊,等待太陽的到來。
在王匡等待日出的時間裏,鄧禹得以收攏被擊潰的部隊。之後,鄧禹再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王匡,被擊潰後的精銳還是精銳。
鄧禹率領收攏後的軍隊悄悄進逼正在等待日出的王匡軍營外。之後,鑼鼓突起,全軍向王匡軍營發起衝擊。再之後,是大破之。
被大破之的王匡顧不上天上沒太陽,扔下部隊撒腳丫子就跑,跑路速度之快,鄧禹率輕騎軍都是望塵莫及。被王匡強迫看了半天日出的劉均等人可就慘了,因為缺乏跑路經驗,劉均、河東太守楊寶、中郎將弭強等人死於亂軍之中。
此外,鄧禹軍還繳獲節杖(欽差大臣專用)6根,印綬500枚,兵器不可勝數。
此戰,鄧禹徹底平定河東。河東,東可以進逼洛陽,西可以威脅長安。自此,劉秀軍在與更始軍的軍事對峙中處於優勢地位。
“南線之第二路軍”
第二路軍總指揮馮異是我們的老熟人。與鄧禹以攻代守的戰術不同,馮總指揮的戰術是有拉有打,利用更始軍內部矛盾,各個擊破。
我們先來看拉。
馮異拉攏的對象是李軼。這位李軼,正是李通的弟弟,當年參與陷害劉秀的哥哥劉演的李軼。選擇這樣一位仁兄下手,充分展現了馮異的膽略和自信。
一個相信自己的人是注定要成功的。
馮異拉攏李軼的方法很簡單,他既沒有準備大量的金銀財寶,也沒有挖空心思施美人計,他隻是給李軼寫了封信,主要內容如下:
愚兄(馮異)聽說,鏡子之所以能夠照形,那是因為它擦得亮,而通過複習昨天的事(往事),是可以知道今天的事的。當年,微子之所以離開商紂王而投奔周武王,項伯之所以背叛項羽而歸順劉邦,周勃之所以廢黜少帝(漢惠帝之子劉弘)而迎立代王(漢文帝劉恒),霍光之所以趕走昌邑王而尊奉漢宣帝,那都是因為他們分得清局勢、識抬舉的緣故啊。現在的形勢是,更始政權已沒有前途了。最有前途的非我們家老板劉秀莫屬。希望你能夠把自己的眼睛擦得像鏡子一樣,看清形勢,學習微子、項伯等人,投靠我家老板劉秀。隻有這樣,才能轉危為安啊。
收到馮異的勸降信,李軼想了很多。
李軼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著更始政權混是否有前途。李軼雖然曾經做過不地道(如陷害劉演)的事,但還是很有眼光的。托劉玄及其老丈人趙萌在長安的表現的福,李軼基本可以確定,事情正如馮異所說的那樣,跟著更始政權混的確沒有前途了。
李軼思考的第二件事,是跟著更始政權混已經沒有前途了,自己該怎麽辦,或者說,是等等看呢,還是馬上投靠劉秀,亦或投靠其他軍事實力派。一番考慮之下,李軼認為,在當今股市上,集牛股和潛力股為一身的非劉秀莫屬,劉秀是最好的投資對象。但問題是自己當年曾經幹過很對不起劉秀的事,進行投資很有風險,搞不好會血本無歸。為規避風險,李軼決定再等等看。
拿定主意的李軼給馮異寫了回信。
李軼在回信中告訴馮異,自己也很希望與馮異做同事,無奈是心向往之而力不能及,並希望馮異能夠把自己的願望告知劉秀,意思是如果劉秀保證不追究自己參與陰劉演一事的話,事情還是好商量的。
李軼自從與馮異有書信來往後,便嚴格按照書信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勒令所部嚴守中立,即雖然沒有投降劉秀,但也不再為更始政權賣力了。
在李軼保持中立的日子裏,馮異率軍四處出擊,先後收服天井關(由此名可知其戰略地位之重要)、上黨郡以及河南郡成皋以東13縣,新擴編軍隊10萬餘人。
公元25年2月,馮異軍於更始軍武勃部(萬餘人)激戰於河南士鄉亭,離武勃部僅10餘公裏的李軼再次見死不救,結果武勃部慘敗,被斬首5000餘人。
賺了大便宜的馮異把李軼的願望及近期的表現寫信告訴了劉秀,建議劉秀接受李軼的投降條件。馮異認為心胸並不是太狹窄的劉秀肯定會接納自己的建議,但遺憾的是,帝王(馬上就是了)之心,又豈是他人可以揣摩的。(詳情後表)“南線之第三路軍”
與鄧禹、馮異兩位熟人相比,第三路軍總指揮寇恂的表現隻能用更加生猛來形容。
寇恂,字子翼,幽州上穀郡昌平縣人,曾是天下第一軍突騎軍內的著名將領之一,鄧禹曾評價其為“文武備足,有禦人牧眾之才”。受鄧禹的推薦,劉秀任命寇恂為河內太守,負責指揮第三路軍。
河內郡,地處三大富庶地區的伊洛地區,是劉秀極為重要的後勤保障基地。
任命寇恂守備河內,可見劉秀對其軍事政治才能的高度信任。
劉秀交給寇恂的任務是:堅守河內,籌調軍事物資,編訓士兵馬匹,以補充前線所需;至於更始軍,隻要不讓他們北渡黃河侵入河內就行了,不允許寇恂主動出擊。
這個任務,寇恂圓滿完成了一半,破格完成了一半。
先看圓滿完成的一半。
寇恂接受任務後,一方麵,加緊籌調軍事物資,編訓士兵馬匹;另一方麵,實地勘察河內郡內的資源,如在一個叫做淇園的地方,寇恂發現了一片毛竹林。
毛竹,正是製作弓箭的必備材料。在河內太守任上,寇恂共為前線籌運箭矢數百萬、馬千匹、軍糧四萬斛。
再看破格完成的一半。
起初,寇恂嚴格遵循劉秀的部署,隻是加強河內守備而絕不主動擊敵。無奈更始軍卻絲毫不考慮寇恂的苦衷,竟主動上門來招惹他。
話說洛陽守將之一的朱鮪,是更始軍中現存在少數能打仗的幾個將領之一。
得知劉秀大軍回師河北而河內空虛的消息後,朱鮪即令部將蘇茂、副將賈強率三萬精兵北渡黃河,出擊河內。
這確實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因為河內本來防守力量就薄弱,此時寇恂恰巧又派出大量士兵在民間籌糧。表達的現實一點,河內幾為空城。
出人意料的是,寇太守並沒有打算在河內城上演空城計,他一麵組織身邊的軍隊出征,一邊派人去通知散落在各地籌糧的士兵前來會合,具體會合地點是溫城。
對寇太守的這一部署,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向寇恂提意見,說:現在更始軍正在渡河,正是兵法上所謂‘兵可半渡而擊之’的大好時機,我們跑溫城去作甚?
寇恂耐著性子隻講了一句:溫城是河內的門戶,溫城失守,河內也就保不住了。之後,命令部隊理解的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馳赴之(溫城)”。
溫城,更始軍與寇恂軍相遇,繼而相持。兩軍你來我往,互有損傷。
至此,許多人準備看寇恂的笑話。道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寇恂坐失“半渡而擊”的良機,現在看你有何破敵良策。
良策是有的,隻不過寇恂的良策不是“半渡而擊”,而是務必全殲。
在寇恂的眼裏,溫城一開始就是陷阱,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全能陷阱。
在蘇茂率部渡過黃河抵達溫城之下的時候,這個陷阱便張開了井口,準備時刻吞下蘇茂的三萬大軍。
要實現陷阱計劃,寇恂還邀請了一個人來幫忙,此人便是第二路軍總指揮馮異。
寇恂把蘇茂成功吸引到溫城後,馮異的第二路軍便應邀而至。趁蘇茂不備,馮異從背後狠狠踹了他一腳。這一腳,把蘇茂踢了個人仰馬翻。
蘇茂剛從地上爬起來,寇恂又迎麵給了他一拳。
一腳一拳,蘇茂再也吃不住痛,撒腿就跑。
合兵一處的馮異和寇恂緊追不舍,追到黃河邊,追上了。在寇恂的部署中,這才是黃河的真正用途——攔路虎。
被黃河攔住逃路的蘇茂軍,一部分勇敢跳水學習遊泳,結果被淹死了數千人;一部分選擇了投降,投降者逾萬。蘇茂不知所蹤,副將賈強戰死。
全殲蘇茂軍後,馮異、寇恂率軍南渡黃河,圍著洛陽城旅遊了一圈方才離去(繞城一匝方歸)。此戰後,洛陽地區的更始軍被嚇破了膽,再也不敢主動出城作戰了。
看待一場戰役,不能僅從戰役本身,而要從全局去通盤考慮它的意義,寇恂把溫城戰役的意義發揮到了極致。
“北線戰事”
劉秀回師河北後,為表示對尤來、大搶、五幡在後院放火的強烈不滿,顧不上休息,指揮突騎軍對這3名縱火犯發起連續突擊。
起初,戰事很順利,在突騎軍的連續打擊下,尤來、大搶、五幡連戰連敗,一路逃竄,一直逃竄到幽州右北平郡。
逃到右北平後,尤來、大搶、五幡碰頭一商量,決定不逃了。說實話,他們不是不想逃了,而是實在沒地方逃了。右北平是當時最北的邊郡,再逃就逃到“外國”(和右北平臨界的是烏桓)去了。到那時縱使劉秀拿他們沒辦法,但凶悍的烏桓騎兵也會要了他們的命。
無路可逃之後,尤來、大搶、五幡回過頭來要與劉秀拚命。兩軍相遇於右北平郡順水北畔。
尤來、大搶、五幡的驀然回首,對劉秀來說更像一招回馬槍。劉秀親率突騎軍衝得太快了,沒防備這一槍,結果被紮成重傷。
大意了,大意了。本想去趕羊,誰想把羊逼成了狼。
於是,在茫茫北國幽州大地上,又戲劇性地出現了如下一幕: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原來的羊變成了狼,原來的狼變成了羊,尤來、大搶、五幡反追著劉秀到處亂跑了。
在逃跑的過程中,劉秀不慎跑到了高處。
這是很危險的,登高雖能望遠,但也容易被人發現。結果,站在高處的劉秀頓時成了被圍攻的對象。尤來、大搶、五幡軍呼兄喚弟,一心要抓住劉秀去領賞。
關鍵時刻,兩位猛男及時出場,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劉秀的性命。
第一位猛男是突騎軍將領王豐,這位仁兄看見劉秀傻待在高處當靶子,便縱馬躥上高地,讓劉秀騎著自己的馬抓緊閃人。為提高上馬速度,王豐幹脆把劉秀抱上了馬。速度雖快,抵不過敵人圍上來的更快。此時劉秀所在的高地已被團團圍住,無路可逃了。
於是,第二位猛男現身,便是一代名將耿弇。
耿弇,字伯昭,扶風郡茂陵人士,亦是突騎軍內著名將領之一,擅長射箭及指揮騎軍作戰,對東漢王朝的建立有不世之功。
耿弇不是來為劉秀送馬的,他是來表演射箭技術的。耿弇射擊的靶子是所有試圖攻擊劉秀的士兵。這下,任何嚐試拿了劉秀去領賞的兄弟們慘了。他們都提前得到了獎賞,賞品是耿弇射在他們眉心的箭矢。
一時間,劉秀所至之處,人人如見了瘟神般四下躲避。
在耿弇、王豐兩位仁兄的護衛下,劉秀逃到了範陽城內順水之戰,劉秀損兵折將數千人,可謂回師河北以來的第一次慘敗。
慘敗不要緊,隻要命裏好,劉秀永遠是老天的寵兒。又是關鍵時刻,老天又對剛剛見了點烏雲的劉秀微笑了。
原來,追劉秀到範陽城後,很是出了一口惡氣的尤來、大搶、五幡驚訝地發現,由於追的得太猛,自己的隊形亂了。隊形亂了重新整起來就行了,何必如此大驚小怪?根據讀史的經驗,問題遠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我們知道,尤來、大搶、五幡本不是一家人,是出於共同對付劉秀的目的才聚到一起來的。常言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共同的工作中,大家都是涇渭分明,保持獨立,雖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以備滅了劉秀後好分家。如今隊伍亂成一鍋粥,正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不但不好帶了,簡直就沒法帶了。
同時,考慮到劉秀平日裏的表現一直很猛,今天隻是事發突然發揮失常,保不準哪天劉秀緩過神來又變成狼。所以,尤來、大搶、五幡在將劉秀趕入範陽城後,決定見好就收,其夜即引軍撤至幽州渤海郡。
在範陽城,劉秀得以集中軍隊。在短暫休整後,劉秀決意尋找尤來、大搶、五幡報一槍之仇。
鑒於戰場太危險,劉秀把報仇的任務交給了吳漢。
吳漢沒有讓劉秀失望。公元25年3月,吳漢率耿弇、馬武、王霸、岑彭等十二員名將,出征討伐。首戰,破敵於安次;次戰,破敵於漁陽;再戰,全殲敵於平穀。
至此,劉秀成功撲滅後院之火,擺脫了兩線作戰之苦,可以安心於一線作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