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兵敗,天下大亂,大新政權氣數盡矣。
關於氣數這個問題,當年明月在其《明朝那些事兒》中曾有精彩的論述。明月以為,所謂氣數,其實和保質期沒什麽區別。保質期已到,你做什麽都是白搭。但事實證明,當權者是不會因保質期到期而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王莽同樣如此。因不願退出曆史舞台而做的一係列活動,我們有個專門名詞為“最後的掙紮”。
“王莽的掙紮”
王莽所做的第一次掙紮,叫平息內亂。當然,這個“內”字不是指一國而言,王莽已經沒有這種能力了,這個“內”字實指王莽所定居生活的長安。
長安長安,長安也不安穩了。
我們前麵講過,昆陽之戰後,在當時的中國流行一種時尚,即造反。這種時尚也影響到了當時的長安。
卻說長安有一位複姓西門名君惠的仁兄,其職業是道士,而道士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一下天文地理,鑽研鑽研讖文圖符。西門兄是一位很敬業的道士,而他的研究也很有成果。他通過研究認為:按照讖文上的說法,皇帝輪流做,現在又輪到姓劉的了。
一般的人,研究一下得出結論也就罷了,但是西門道長很特別,不但注重理論研究,更熱衷於針對自己理論成果的實踐,不過人少力量小,西門道長知道單憑自己翻不起大浪,決定在王莽政權內部找一個合夥人,乃當朝衛將軍、帝王宗室王涉。
西門道長與王將軍已經認識很久了。王涉雖貴為衛將軍,但很少帶兵打仗,精力過剩之餘,便添了門嗜好,那就是豢養道士。西門道長一直在王府混飯吃,可能是因為平時白飯吃得太多,心中著實過意不去,所以決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首先與王涉分享。
說實在話,西門道長是冒了些風險的。
所謂“劉氏複興”之類的言語,其真假及是否靈驗暫且不論,放在當朝,則是十惡不赦的反動宣傳。這種事情暗地裏鑽研一下還可以,真要把它當成一種理論成果拿到世麵上去宣傳,並且還鼓吹到王涉家裏去,不是神經病,就是膽子太肥了。
事實告訴我們,西門道長腦子基本正常,膽子雖然不小,卻也沒誇張到哪裏去,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把王涉看透了。
在西門道長的眼中,地位顯赫、出身尊貴隻是王涉的一麵,其另一麵則是很注意觀察時局、野心勃勃、隱忍待發,用另一句話來概括:王涉渴望造反已經很久了,隻是無人點破,缺個人推他一把而已。
西門道長決定做這個人,當然,這都是天意神授,絕非咱西門某的捏造。
一切都如西門道長所料,王涉在他的鼓動下,連假裝生氣都沒有假裝一下,立馬去找大司馬董忠商量造反事宜。真是一分鍾都怕耽擱了。
董忠是王涉的死黨,造反不造反不是問題,怎樣成功造反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商量來商量去,兩位仁兄一致認為,要想成功造反,還要再找一個人,此人即當朝國師劉歆。
國師,顧名思義,乃一國的老師,其稱謂之霸道,尚在太師、少師之上,依據漢朝的百官製度,不但俸祿優厚,而且身份尊崇之至。如此一個人,你拿什麽去勸他造反?
還好,王涉和董忠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給他更尊崇的地位。國師很牛,但沒皇帝牛吧?既然讖文上講“劉氏當複興”,而劉歆又姓劉,幹脆我們擁立他當皇帝吧。
事情議定後,王涉與董忠一同去找劉歆,準備拉他一起入夥。但事與願違,劉歆似乎知道了兩位的來意,躲在家裏裝聾,任憑怎麽敲門都不開。王涉、董忠吃了個閉門羹,悻悻回到家中,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為止,到了晚上,王涉又一個人偷偷前往。
可能這次王涉行動比較隱秘,劉歆關門又不及時,這次,王涉總算把劉歆找到了。
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劉國師,王涉很激動,激動地都哭了。王涉哭泣著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但被劉歆一口氣拒絕了。劉歆不傻,心想,你一個堂堂皇族宗室,閑著沒事了來勸一個外姓人造自己本族的反,不是腦子有病,就是在試探我是否忠心。
王涉見劉歆有顧慮,隻好進一步解釋:沒辦法,我也不願意這樣辦,眼見天下叛軍四起,王莽政權就要關門大吉了,我提前反戈一擊,為的是保全自己的宗族啊。
劉歆實在不相信王涉會有這麽高的覺悟,繼續推辭道:據我夜觀天象,要當皇帝的人在東方,你還是去投奔他們吧。
罷了,事到如此,也隻有出絕招了。
王涉先向劉歆講了一個秘密。王涉說:你知道嗎,其實當今皇帝(王莽)不姓王,他不是我們王家的人。
故事的開頭很吸引人,劉歆決定繼續聽下去。
王涉接著說:說的不道德點,王莽就是個野雜種。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王莽的老爸從小體弱多病,走一步路都要喘三喘,根本就沒有生育能力。王莽的老媽則是一個十足的蕩婦,不但愛喝酒,而且一喝醉了就去找野男人。所以,王莽壓根不是老王家的種。
劉歆驚呆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想到崇尚儒學的王莽竟有著如此不雅的傳奇。
趁著劉歆還沒有反應過來,王涉又和盤托出了自己的造反計劃。王涉說:我們準備這樣幹,董忠率領中軍(駐防長安的軍隊之一),我率領衛隊,由你的兒子做內應,直接奔王莽去,把這小子劫了,押到更始帝劉玄那裏領賞去(言外之意,既然連你都認為能做皇帝的人在東方,那咱也不逼你做皇帝,投靠劉玄得了)。
王涉說完了,之後冷冰冰地望著劉歆,再也不發一言,直到把劉歆看得發毛。
劉歆總算是明白,自己算是上了王涉的賊船了——首先,王涉如此編排糟蹋王莽,自己竟然沒有表示出離奇的憤怒,實屬大逆不道,若這件事情讓王莽知道了,是會出大事的。其次,自己已經知道了王涉造反的全部計劃,如果不跟上一起幹,那麽第一個被開刀的就是自己。得!既然退路已經被全部封死,那就跟著你幹吧。
劉歆終於答應了。
劉歆知道,王涉之所以千方百計拉自己入夥,並不是因為自己長得帥,更不是因為自己姓劉,而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做五官中郎將的兒子(姓名不詳)。依漢製,五官中郎將主管宮廷禁衛,類似於後世大內高手的頭頭。五官中郎將要造反,王莽也算是活到頭了。但讓王涉料想不到的是,劉歆壓根就沒把要造反的事告訴兒子,更沒有拉上自己的兒子造反。
在劉歆看來,造反是高度危險的工作,成功了還好,那時拉兒子一把就是換個公司吃飯的事情;如果一旦失敗,性命基本不保。為不牽連上自己的兒子,還是不要讓他摻和進來。這對劉家來說,好歹旱澇保收,不至於有斷後之禍(這是他唯一的兒子)。是福是禍,都讓老爹我一人承擔吧。
劉歆是一位慈愛的父親,但他不知道,就在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他離成功越來越遠了,因為與此同時董忠正在遊說孫汲一起造反。
孫汲,年齡及籍貫不詳,隻知時在司中大贅(王莽所設官名),握有兵權。
董忠拉攏孫汲入夥,可算是找錯了人,因為這位兄弟雖然也是帶兵的人,但有一個實在不該有的毛病——膽小。
我不知道孫汲是否被董忠成功說服,據史料記載,這位兄弟回家後仍然臉色蒼白,膽顫不止,抖得吃飯都成問題。最後他老婆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問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毫無疑問,孫汲將董忠拉攏自己造反的事如實相告,並問自己老婆怎麽辦?
怎麽辦?孫夫人也不知道怎麽辦,就去找娘家兄弟陳邯商量。
陳邯一聽之下,倒是覺得邀功請賞的機會來了,於是興奮地拉上尚在膽戰心驚的姐夫,找王莽告密去了。至此,一場針對王莽的密謀尚未實施就已基本失敗。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中間經過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朝代。一般來說,曆朝曆代的開國君主雖然長相不同、性格各異,但基本都不能算是廢物,都有各自的本事。新朝雖然是個在曆史上掛不上名的朝代,但也是從基層一步步混起來的(有興趣的讀者可翻閱《漢書·王莽傳》,他搞過陰謀,殺過人,登基後還搞了一次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社會大變革),盡管在鎮壓各地造反隊伍上一敗再敗,但在自己說話還算數的長安平息一場已暴露的叛亂還是得心應手的。
於是乎,在接到陳邯、孫汲的告密後,王莽沉著冷靜地開始了一係列平叛措施。
第一步,擒賊先擒王。在準備反叛的諸人當中,王涉雖然是宗族皇親,又是這場陰謀的首席策劃者,不過,官職最高、權力最重、破壞力最大的非董忠莫屬。所以,王莽決定拿董忠開刀。
捉拿董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自打要造反的那天起,董大司馬就預感到潛在的危險,所以幹脆連家都不回了,直接住到軍中。當然,董忠在軍中也沒有閑著,除了講解一下兵法,操練操練士兵,就是繼續拉人入夥。一段時間下來,中軍基本被董忠控製住了,隨時準備一有風吹草動就來個魚死網破。
問題是王莽根本就沒給董忠魚死網破的機會。
既然在軍中動不了你,那就把你騙出來再動手。主意打定之後,王莽派使者去“請”董忠,當然,理由可以隨意編一下,比如吃飯、跳舞、看電影、曬月亮,隻要能把董忠騙出來就行。
使者去了,把話說了,但沒能把董忠騙出來。因為,雖然使者花言巧語、天花亂墜,但關鍵時刻董忠決定去找部將王鹹商量:皇帝要請我去吃飯(跳舞、看電影等),我去還是不去?
謊話忽悠個把人還行,忽悠兩個人就不好使了。王鹹一番分析後,說道:不能去。
王鹹認為,皇帝什麽時候請你不行,偏在這個時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造反的事情露餡了。王鹹還認為,既然事情已經露餡,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殺掉使者(誰讓你騙我們),就此反了。
又是一個關鍵時刻,董忠還是沒有下定決心,不同的是,前一次猶豫救了他的命,這次則送了他的命。
下不了決心,還得找人商量。稍加躊躇後,董忠決定去見另外兩個主謀:王涉和劉歆。請大家注意,董忠是要去見王涉和劉歆,而不是讓王涉和劉歆來見他,這就意味著董忠要離開軍營。
嘿,這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又道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之前費了老鼻子口水都沒把你給忽悠出來,現在自己送上門了。莫非這就是天意?不是,是人太蠢。要不然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一番大事了?
董忠主動走出軍營和王涉、劉歆會麵,徹底打翻了王莽的平叛計劃,因為王莽由此可以把董忠等主謀一網打盡,以前擬定的計劃全用不上了。
董忠和王涉、劉歆會麵之時,王莽宣布動手。抓捕計劃很成功,三大主謀無一人逃脫。
參加反叛的三位主謀隻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但死法各異。
董忠的死法最誇張,也最慘。這位仁兄被抓後,很有膽氣,想拔劍自刎,但沒有成功,轉而被侍衛們斬成了肉泥。就此王莽還不解氣,令虎賁軍(貼身護衛隊,乃王牌中的精銳)把肉泥挫成了肉沫,並把肉沫盛到了竹器內,命名為“反虜出”,四下宣傳展覽。董忠的宗族也隨他遭了殃,王莽為他們安排了全新的死法,那就是與醯醢(濃度很高的醋)、毒藥、尺餘長的白刃、叢棘一起活埋。
對劉歆、王涉二位,王莽則放了一馬,允許二人自殺,並不誅殺他們的宗族。
造反有風險,入夥要謹慎。
王莽成功平息了這場發生在宮掖長安的叛亂,但已無從挽救帝國的命運。就在王莽平息叛亂的同時,蜀地的公孫述、西北的隗囂都在趕時尚,紛紛造反了,而且聲勢浩蕩,排場極大。旬日間,兩地和王莽政權再無任何瓜葛。
單從地圖上看,雍涼在長安西南,更始和赤眉在長安東方,如今這幾塊地麵都不跟王老大混了,長安被夾在其中,不僅很孤單,而且很危急。
王莽沒脾氣,因為能調動的部隊基本上都死在昆陽了,尤其是經過這場叛亂之後,王莽再也不相信自己身邊的大臣,而是把差點死在劉秀手上的堂弟王邑找回來任大司馬,統掌長安的軍隊。
廢物?白癡?好歹是自己人,用起來放心。
但王邑是個什麽貨色,王莽心裏清楚,要靠他行軍打仗,那日子就不用過了。靠不上別人,就要靠自己,王莽決定苦讀兵書,關鍵時候自己上,不是說知識改變命運嘛。於是,在那段最後掙紮的日子裏,王莽不吃飯(其實是憂悶得吃不下),也停止了一切娛樂活動,把一切精力放在兵法的學習上。累了,困了,也不喝紅牛,更不上床休息,就趴在桌子上睡一會,醒來後繼續看書。
悲哉,王莽,你隻是個書生而已,將軍豈是加班加點看幾本書就能練成的?
在王莽苦讀兵書的日子裏,更始絲毫沒有因為他的勤奮好學而手下留情,而是趁機攻克了防守空虛的洛陽。
洛陽,地處富庶的伊洛地區。在當時,不隻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大都市。洛陽的軍事位置極為重要,占領了它,往西,兵鋒直指長安。事實上,更始政權另一支大軍由申屠建、李鬆率領,已經攻克武關。武關和潼關一樣,同為關中地區的門戶。
形勢很危急,不是一般的急。怎麽辦?突擊了幾天兵書的王莽不知道怎麽辦。
此時的王莽就像無頭的蒼蠅、熱鍋上的螞蟻,除了飛來撞去,就是急躁憂悶。這種狀態下,飯是吃不成了,王莽一個勁地喝酒(借酒消愁啊),把主食改成了吃鰒魚(鮑魚的古稱)。
為了讓王莽不至於喝酒喝死、吃魚撐死,終於有一天,一位奇人來到他麵前,獻上了一個堪稱千古絕唱(雖然後來又有人唱過)的餿主意。
奇人的名字我先不講,給大家留個懸念嘛,先來看看奇人這個餿主意。
據奇人考證:古代有了大的災難,國君們隻要大哭一場,災難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奇人建議:不妨我們就去大哭一場吧!
這是一個十足荒謬的主意,但王莽居然采納了。這也不難理解,拋開當時大的曆史環境不論,單單從王莽身上找答案:這位仁兄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死馬都能當活馬醫,何況隻是去哭一場呢。
“鬼哭狼嚎”
於是,公元年月,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哭嚎運動拉開了帷幕,並注定在曆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
作為大新王朝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王莽的哭嚎大會安排在長安南郊舉行,在長安工作或因故逗留的所有文武官員均被邀請參加。
這場史無前例的哭嚎大會分兩項議程。
議程第一項,由王莽做哭前動員講話。
於是,王莽異乎尋常地回顧了自己參加工作到成為皇帝這數十年的奮鬥史,講述了創業的不易和守業的更難。末了,王莽振臂高呼:弟兄們,為了守住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大家盡情地哭吧。
議程第二項,哭嚎開始。
作為這場哭嚎運動的發起者和總帶頭人,王莽盡職盡責,哭出了成績,起到了良好的鼓舞和典範作用。據權威媒介《資治通鑒》報道,在哭嚎大會上,王莽昂天大哭,姿勢標準端正,其言甚淒,其情深切,直至哭啞了嗓子,哭盡了氣力,仍堅持不退場,並趴在地上叩頭不已。
皇帝如此,大臣們自是更加賣力。在領導和幹部的帶頭下,這場史無前例的哭嚎運動也迅速波及民間,而且聲勢有增無減。
據《資治通鑒》報道,民間諸生,小民(普通百姓)旦夕會哭。這句話很值得分析,所謂“旦夕”,是指早晚的意思。所謂“會”,是指聚集到一起的意思。把哭嚎作為日常生活中如三餐一樣必不可少的功課,而且還發展成為群眾性運動。起初,我很佩服王莽的感召力,心想畢竟是皇帝,行人做事就是強人一等。後來,還是在《資治通鑒》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諸生,小民旦夕會哭,為設飧(晚餐或水泡飯的意思)粥;甚悲哀者,除以為郎。
至此,答案很明白了,隻要哭,不但有飯吃,而且哭得好的,還有官做。
如此優厚的待遇,哭的人是正常的,不哭的人或哭得不夠悲哀的人,腦子是進水的。
在皇帝的引導及鼓勵下,全國上下哭聲一片。這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也算得上是燦爛多姿絕無僅有了(以後雖然也有哭的,但範圍較小,也就限於皇帝和少數大臣)。
不知上天是被感動了還是被哭暈了,王莽及其發動的天下子民的哭嚎運動終於哭出了結果,其結果就是哭出了數千郎官。
我們前麵講過,在這場哭號運動中,哭得好的(甚悲哀者),會有官做。所做的郎官說白了就是宮中的侍衛,在宮中侍候皇帝及皇帝的老婆孩子們,伺候得好的,讓皇帝看了舒心的,過幾年放出宮去就是縣令和太守,是一份絕對有前途的職業。
按照人們的習慣,熱門行業向來是一哄而上。於是,盡管王莽屢次提高哭得好的標準,還是有5000人在海選中脫穎而出,榮獲郎官資格。
5000人,不是小數目,而5000會哭的人入宮做侍衛,估計王莽也用著不安心,一番熟慮後,王莽決定食言,給這5000郎官找點其他事做。
在王莽看來,郎嘛,侍衛嘛;侍衛嘛,兵嘛;兵嘛,要去打仗嘛。王莽決定讓這5000人上戰場。
當然,鑒於這5000人哭得實在是好,王莽決定把這5000人充實到自己最後的一支主力部隊長安北軍中去。而且,鑒於當時十分缺少軍事幹部(能打的不能打的要麽戰死了,要麽逃跑了,要麽造反了)。王莽從這5000人中挑出9位最猛的封為將軍,號稱九虎,率領數萬北軍精銳,東出長安迎擊更始大軍。
哭也罷,笑也罷;是人也罷,是虎也罷;大家折騰了這麽久,並不是因為你王莽長得帥,而是因為大家都想活著,好好的活著,現在你讓我們去送死,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不幹。
但王莽卻態度更加明確地告訴這5000哭出了名堂的郎官:不幹?不行。
為了讓將士們在前線安心賣命,不至於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王莽決定控軍先控將,盛情邀請“九虎”的妻子兒女到宮中做客,盛宴款待,絲毫沒有趕別人走的打算。另外,王莽還考慮到“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老理,決定給“九虎”們發點賞錢,每人4000錢。
4000錢,若在年景好的時候,這4000錢尚可置幾畝地養家糊口,但自新政失敗以後,經濟崩潰、物價飛漲,好些地方每升米都賣到數十兩黃金了,長安雖然是天子腳下,物價沒那麽誇張,但也好不到哪裏去。
說的損一點,4000錢,放在長安,買壺酒喝都不一定夠。當然,這不是因為王莽沒錢,毫不誇張地說,與所有亡國之君相比,我們這位仁兄是最有錢的一位。
據不完全統計,王莽當時的財產中,黃金就有60餘萬斤,其他寶物不計其數。如此富有的王莽之所以有如此驚人之舉,原因很簡單:強烈的占有欲。
人類之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很大的原因要歸功於人有欲望。舉個簡單的例子,人有性欲,所以得以繁衍後代;人有舒適欲,所以得以改造自然,變革社會;人有好勝欲,所以得以相互競爭,共同促進……但欲望同時又是一把雙刃劍,要有度,要適可而止。欲望若是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就會物極必反,甚至毀滅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做了一番大事的人,他們不是清心寡欲,亦不是盡情縱欲,而是善於調度和支配自己的欲望,該增該消,運籌自然,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王莽沒有掌握這個秘訣,所以他失敗了。
被王莽當做叫花子打發了的9位老虎兄,心情很是不好,打仗不賣力。其統率的數萬大軍剛剛抵達華陰(今陝西華陰縣),就被更始軍於匡、鄧曄部擊潰,4隻老虎趁亂溜之大吉,另2隻老虎回來給王莽報信,在王莽的批評教育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殺了。其餘3隻老虎既沒有跑路,也沒有自殺,而是收攏殘兵敗卒,退守渭口(今陝西省渭南內)京師倉,好歹給自己找了一個吃飯的地方。
長安北軍是王莽麾下最後的一支主力部隊,北軍在九虎的英明領導下潰敗於華陰後,更始軍西擊長安再無抵抗力量。一時間,更始軍李鬆、鄧曄部迅速抵達長安城下,把長安圍了個結結實實,並伺機攻城。
更始軍圍城,長安內一片混亂,如此形勢下,哭是來不及了,而組織抵抗除了身邊的數百貼身衛士,似乎再也找出其他人了。但領導畢竟是領導,智商和手段都高常人一等,就在眾大臣們束手無策、束手待擒之時,王莽最後一次發揮出聰明才智,在茫茫人海中硬是拚湊出一支軍隊。
這支軍隊的成分很特殊,是清一色的囚徒。在王莽看來,囚徒都是犯過事的人,犯過事的人都是膽子大的人,膽子大的人作戰都是勇敢的。王莽把長安監獄裏關押的犯人全部赦免釋放,組織了一支他自認為勇敢的軍隊。為了控製這支軍隊,王莽殺了幾口豬。注意,王莽殺豬的目的不是吃豬肉,而是喝豬血——與眾囚徒歃血為誓,稱如果你們打仗不賣力,或做出對不起政府的事情,那麽政府的鬼(原來鬼也有隸屬關係)是不會放過你們的。
一番恐嚇後,王莽拜史諶為將軍,率領這支別具特色的軍隊出城迎敵。
單就這點看,王莽是讀過幾天《史記》的,因為《史記》中的名人商紂王在西周大軍兵臨城下時,也曾赦免囚徒(以及奴隸)為軍迎戰,雙方大戰於牧野,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戰”。
但稍微讀過點曆史的都知道,牧野大戰中,商紂王的囚徒軍是臨陣倒戈了的,由此看來,王莽所整編的這支囚徒軍,結果應該也好不到哪裏去。
事實上,與商紂王的囚徒軍相比,王莽的囚徒軍是有了些許進步的。其進步之處就是沒有臨陣倒戈,而是剛出長安城就一哄而散了,剩下史諶一人空手而歸。
至此,壓死王莽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
公元23年9月,更始軍開始攻城。
“最後的戰鬥”
攻城之前,更始軍眾兄弟們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那就是把王莽家的祖墳挖了,而且一不挖二不休,將挖出的棺材及屍骨放火焚燒,來了個挫骨揚灰。據說火勢很大,城外放火,卻照亮了整個長安城,不知因此省去照明費的王莽兄作何感想。
在中國,扒別人的祖墳,不論埋在祖墳中的這位祖宗是忠是奸,更不論是好是壞,都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曆來為國人所不恥。而冥冥之中似乎又自有天意,扒別人祖墳者,往往沒有好下場,如明末張獻忠扒了老朱家的祖墳,終未逃脫失敗的命運。民國孫殿英扒了西太後的墳,名字臭到了今天,並將一直臭下去。
此時的長安城已經成了一座近乎不設防的城市。更始軍攻城,除了長安城牆高難以攀登,長安城門結實難以破壞外,基本沒有遇上像樣的抵抗。很快,更始軍由宣平門破城而入,打進長安城內。更始軍將領張邯見人就砍,十足過了一把猛將的癮。
但曆史告訴我們,沒有哪一朝代的統治者是心甘情願退出政治舞台的,王莽兄同樣如此,盡管敗局已定,但他還做最後的掙紮。
王莽的掙紮很簡單,就是組織身邊的侍衛們分與王邑等人率領,與攻入城中的更始軍打巷戰。
巷戰堅持了兩日。
第一日,長安北城。
作為將死之人,昆陽大戰中的敗將、曆史上著名的廢物王邑卻一反常態,顯得異常生猛。在其指揮下,侍衛們奮勇殺敵,直到日落西山,打得更始軍沒能前進一步。
但夜幕終究降臨了。
夜晚,是變故多發的時候,這個夜晚尤為其是。
這天晚上,長安城中的少年跦弟、張魚決定冒死幹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就是眼見王莽敗局已定,城內混亂,想趁機撈一把。這一把很有講究,最低限度是發點國難財。鬧得好,就能成為更始軍破陷長安的功臣,可謂名利雙收。但作為長安城中的知名少年,其實就是混混、地痞和無賴,平時偷雞摸狗打架鬥毆還可以,殺人卻沒有膽子,更不用說去進攻王莽的衛隊。一番謀劃後,跦弟和張魚決定施展自己的拿手好戲——放火。
放火的地點選擇在皇城宮門。
這場火放得很成功,燒死了不少嬪妃、宮女和太監。可能是火借風勢,很快蔓延到王莽居住的宣室前殿。於是,王莽的最後棲息之所也被毀了。
麵對熊熊烈火,王莽沒脾氣,但是很勇敢。王莽端坐於大火之中,手持匕首,猶自呼道:老子是上天選擇做皇帝的,更始軍能把老子怎麽樣。
如此一直堅持到王邑率軍趕來。形勢危急,王邑令人把王莽從火裏拖出來,並拖至前殿漸台。漸台四周皆是池水,正是辟火的理想去處。但等王莽及眾公卿大臣登上漸台後才發現,更始軍已經攻入皇城,並把漸台團團圍住,而且前後圍了數百重。
這時,天已經亮了。
第二日,漸台。
漸台,這處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兵力數百倍於敵的更始軍卻久攻不下。
在兵法上講,王莽的處境已經陷入萬劫不複的必死之地。但正因為是絕地,反而萌生了王莽及其殘餘侍衛們的必死決心,懷有必死之心作戰,其勇倍甚。
勇敢的不怕死的人,是很難死去的。
直至又一個傍晚來臨,更始軍在付出大量傷亡代價後,才最終肅清這最後一小撮殘敵。
王莽、王邑等均戰死。
為表示對王莽死戰的不滿,更始軍將領公賓一刀砍下已經死去的王莽的腦袋。為了取得將來邀功請賞的憑證,更始軍奮力向前,分了王莽的屍。因為王莽的屍骨太少,諸軍在分屍過程中大打出手,爭相被殺者數十人。
“蓋棺不定論”
砍頭也罷,分屍也罷,王莽終究是死了。
據史書評價,王莽這位天才有如下特點:治禮、務恭儉,迂執信古而負大誌。典型的書生本色。
這樣的學究放在太學裏教書還可以,出來當官搞政治就有些離譜,如今又當皇帝又搞變法,就更荒唐了,因為社會變革不像請客吃飯那樣簡單,它十分複雜,牽涉到方方麵麵的利益,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權的存亡,小到一名普通老百姓的菜籃子、飯碗子。
變革一旦成功,國家昌盛、民族繁榮、政權鞏固,百姓生活質量提高,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變革一旦失敗,事情就來了,國家、民族會因此危亡,政權會因此覆滅,百姓會因此而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會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後世如王安石、張居正這樣偉大的政治家,究其一生,傾其心血搞變法,到最後要麽不了了之,要麽收效甚微,特別是張仁兄還鬧了個死後被挫骨揚灰的下場。
偉大的政治家尚且如此,更不用說讀過幾本古書的幻想家了。
為了實現對社會的美妙幻想,這位天才共采取了三大舉措——
(一)盡收天下田畝歸國有,平均田地,實現耕者有其田,以徹底解決社會兼並,消除貧富不均。
(二)徹底解放奴隸(這一點倒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
(三)鹽鐵酒、名山大川、錢布銅冶、工商百業等收歸國有。
看到上述舉措,隻要你讀的書夠多,你一定會聯想起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一股思潮。沒錯,那就是國家社會主義。值得一提的是,經過數輩革命先烈的英勇探索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而王莽在2000年前也通過自己的實踐證明,國家社會主義不適合那時的中國。
正如錢穆先生所講的那樣,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書生造反,三年不成;書生變法,一變就敗。轟轟烈烈的王莽變法毫無疑問地失敗了。
任何一次社會變革的失敗,都有諸多的各個方麵的或深或淺的原因,對於王莽新政,隻講三點——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變法措施不當,脫離了社會現實,而脫離之猛,竟有2000年之久。
第二點,失之太驟,無遞次推行之計劃。
第三點,用人失當,沒有專門推行其理想的政治集團。
後兩點,也是中國曆史上另外一次著名變法失敗的原因所在。
王莽新政取得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四起。這其中有向王莽要飯吃者(綠林軍等),有向王莽要權力者(公孫述等),有向王莽既要飯吃又要權力者(上述人員的演化)。
倒莽吃飯大起義轟轟烈烈地發生了,王莽新政轟轟烈烈地失敗了。
總之,王莽新政失敗了,王莽政權必須要為失敗買單。可這賬單實在太大、太沉重,王莽政權買不起,也不想買。而不買單的結果就是上述三者很不高興,後果很嚴重,於是反抗愈加激烈,暴動愈加頻繁,王莽也隻能去死了。
然而,不論曆史對王莽做如何評價,筆者卻悲哀地寫道:在一部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代史上,王莽之後,再無王莽。因為王莽失敗後,藉其教訓,變法禪賢的理論從此消失,而漸變為帝王萬世統一的思想。所謂的古代大同思想再也無人提及,更別說實踐。此後,曆朝曆代在政治上隻求保證皇室安全,亦絕少注意到一般平民的生活。正如錢穆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不是王莽個人的失敗。這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遺憾。
悲哉,王莽,如果你的理論不用於實踐,你將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名偉大的思想家;你的理論一旦用於實踐,便注定你將成為曆史的罪人,並將永載史冊,遺臭萬年。
天才的幻想與很現實的帝王聯係到一起,本身就是一種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