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要孩子誠信,所有教育者,必須作誠信的典範。
父母對孩子必須言而有信、以誠相待,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充分的信任感,也才願意把自己的心裏話告訴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也隻有信守承諾的父母,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威信來,讓孩子更加信守諾言,成為有責任感的人。
哈瑞從幼兒園放學後,就和小夥伴跑到遊戲區玩滑滑梯了。哈瑞玩得很高興。但是,前來接哈瑞的爸爸當天晚上正好有事情,因此他們必須要早點回家,哈瑞很不情願。爸爸知道哈瑞很喜歡汽車玩具,便他靈機一動,對哈瑞許諾說:“哈瑞,爸爸晚上還有事,你現在跟我回家,周六我帶你去商場給你買輛新的玩具汽車”。哈瑞是個小車迷,爸爸這一招立馬就奏效了。跟小夥伴就說了“再見”,他就高興地跟著爸爸回家了……
到了周六早上,爸爸吃完早餐,正準備開始看報,哈瑞嘟著小嘴對爸爸說:“爸爸,你不是說好今天要給我買玩具汽車的嗎?”爸爸一下想起了,當時不過隻是為了哄孩子回家而順口說的,沒想到孩子還當真了。這時,爸爸對哈瑞說:“你看,家裏已經有很多汽車玩具了,再去買不就是浪費了嗎?”哈瑞擺出一付得理不饒人的架式,對爸爸說:“不行,爸爸騙人,你答應了就得給我買。”
在一旁觀看的媽媽走到爸爸身邊,悄悄說:“你答應了孩子,就應該信守諾言,還是給他買吧。”爸爸點點頭,這才答應帶哈瑞一起去商場買一部新的玩具汽車。
哈瑞的爸爸為了哄孩子回家所使用的方法,對於不少家長來說並不陌生。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都會不斷給孩子一些承諾。但很大一部分承諾隻許諾不兌現,把這些承諾當成隨口一說,傷害了孩子而不自覺,以至於孩子不再相信他們。
有一位老師在她所教的班級上,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際調查。首先,她先給孩子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最近妞妞的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都已經很晚了,還要忙著查資料寫論文。本來他們答應星期天帶妞妞去公園,可總是一拖再拖。妞妞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
故事講完,老師問她的學生:“你們同意妞妞的看法嗎?為什麽?”
孩子們紛紛舉手,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老師,我認為妞妞的爸爸媽媽不對,他們不講誠信!”
“是啊,他們做不到,就不要答應妞妞!”
“老師,我爸爸就是這樣。他答應我每周三,周五晚上寫完作業後玩半個小時電腦,卻從不讓我碰電腦!”
“我媽媽上個月說給我買掌上遊戲機,現在都快過去一個月了,連影兒都沒見!”
“老師,我爸爸好,我爸爸是模範,說幹啥就幹啥!上次說遊泳,就帶我去了。說年底買電腦,我一定信他!”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父母是最值得信任和尊敬的人,他們會模仿父母的每一個行為舉止。所以,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一定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能用欺騙孩子的方式來達到某種目的。當孩子對家長的話產生了懷疑,他會認為父母說的每一句話、每件事都不可靠,都是假的,對身邊的所有事情都產生懷疑,對身邊的所有人持懷疑態度。這種情況下,哪怕是父母真誠地說一件事,也會遇到孩子冷漠而不屑一顧的神情,他在用沉默告訴你:我不相信!
重視對孩子的承諾,這不僅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合理形式,也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一種教育手段。當孩子對身邊的人產生了不信任感,他們也會錯誤的認為不守承諾是正常的行為。隻有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答應了的事情就必須做到時,他們才會產生責任感,能夠自覺自發的去履行責任,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蘇氏家語》說:“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曾子教育子女很有章法,曆來受到人們的稱讚,很值得我們學習。
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年幼的兒子非要跟著,妻子便說:“你待在家裏,等我回來殺豬燉肉給你吃。”兒子聽了這話,便聽話的留了下來。妻子回來後,見曾子正在磨刀,準備殺豬,趕忙阻止說:“我說殺豬是哄孩子的。”曾子正色道:“說到就要做到,孩子是會模擬大人的言行的,你哄他,他就認為你是在欺騙他,這是在教孩子騙人。”最後,孩子果真吃到豬肉。
誠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要孩子誠信,所有教育者,必須作誠信的典範。曾子用行動就告訴我們:家長應怎麽對孩子講求誠信,一旦承諾,力求兌現,否則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當父母實在因為工作等原因,影響了諾言的兌現時,要主動而誠懇地向孩子道歉,並在以後尋找適當的機會,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使孩子暫時無法諒解,也不能用嗬斥、教訓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允許孩子發牢騷、表示不滿。正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冬季小心孩子鼻出血。
冬季風多雨少,空氣幹燥,孩子鼻黏膜的水分蒸發很快,毛細血管壁彈性降低,變得很脆。如果血管受到強烈震動,就比較容易破裂出血。如果孩子感到鼻子幹燥不舒服時,可用毛巾或棉花蘸溫開水輕擦一下,也可以用開水的蒸氣熏一熏。一旦出現鼻子出血,就要立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