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孩子,激勵孩子,認可孩子的交友,讓孩子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學習的進步。
我家孩子3歲了,但他待在家中,不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我們也常帶他出去,鼓勵他和小朋友一塊玩,可他和小朋友在一起時特別容易鬧情緒,愛生氣,什麽都要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做,總是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和朋友鬧翻,真不知該怎麽辦?
這是一位年輕媽媽的苦惱。不少媽媽有著相同的困惑。“我帶兒子到公園和其他孩子玩,也常邀請同事的孩子到家裏來,但孩子不肯別人碰他的玩具,一碰他就大哭大鬧,甚至會出手打其他的孩子。”還有一位媽媽說,剛上幼兒園的女兒,整天以身體難受為借口,不願意上幼兒園。經過一番細心詢問,女兒委屈地說,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自己,不願和她一起玩。幼兒園沒意思。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和小夥伴們和諧相處、互相幫助。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會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偶爾不顧及別的小朋友的感受,普遍存在同伴交往缺失傾向。
十歲的皓然說,因為找不到可以一起玩耍的朋友,自己隻有一個人玩,經常覺得很孤獨、沒意思。一個漂亮、惹人喜愛的女孩說:“我不喜歡放假,放假一點都不好玩!”平時和同學相處得倒是挺好。可一放長假,她就找不到玩伴了,隻好自己在家裏看電視、自說自話……
教育專家們認為,父母們常犯的一個共同錯誤是總認為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心理學家托馬斯?伯恩特指出:“一個孩子隻有經常和朋友們在一起,才能增進友誼。因此,父母要為孩子交友牽線搭橋。”
那麽,父母應如何做才能幫孩子交朋友呢?
對於剛開始接觸其他人的孩子,難免會有些陌生。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與對方相處,於是他們常常會將自己平時的行為帶進交友中去,而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學會合作。這種引導並不是指告訴孩子合作的重要性,交際並不是靠嘴說出來的。換而言之,孩子即便聽懂了,但是卻無法去實踐。
孩子到了三四歲會變得非常積極地想尋求朋友。由於自我主張的相互碰撞,上一秒他們還在吵嘴、打架,下一秒又到一起玩耍,搗亂。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當孩子發生不愉快經曆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問話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別人的行為,反思產生不愉快的原因。或者是和孩子在輕鬆的氛圍下探討剛才曾經發生的不愉快經曆的問題。
如“為什麽你能夠讓小朋友們聽你的話?”通過分析交際中出現的事件,逐步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有著與生俱來的交友天性的孩子,我們並不需要完全替代他們交友,我們能做的或者說需要做的隻需給與孩子們正確的引導就夠了。
可樂回到家和媽媽談起自己剛認識的一個新朋友,正好爸爸回來聽到了。爸爸問:“聽說那個孩子是有名皮大王,四處搗亂。這樣的朋友可交不得,以後……”爸爸的話還沒說完,可樂生氣的說:“不準說我朋友的壞話。”接著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並關上門。爸爸和媽媽則麵麵相覷,不知道為什麽可樂這樣生氣。
很多父母聽說孩子交了朋友,首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的學習好嗎?是班幹部嗎?”……如果這位不是所謂的“好學生”、“乖孩子”,父母就認為這樣的朋友隻會帶壞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許多父母都陷入了一個認識誤區,孩子交朋友的本意是能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就像大人們正常的交友一樣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多些樂趣,而不是找一個榜樣。父母們刻意要求孩子隻準交“比自己好的”朋友,無形中讓孩子養成勢利的眼光,使孩子體驗不到交友本來的樂趣。可樂的新朋友雖然比較搗亂,但也說明了這個孩子聰明機智,有著號召力。也容易吸引其他的孩子和他交朋友。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壞,但是對於“好”的含義,很多父母卻隻是片麵地認為學習好、有禮貌等。其實,“好”有很多方麵,比如肯吃苦、樂於助人、口才好、想象力豐富等。父母應該積極地發現孩子與他朋友之間的差別,並指導孩子學習他朋友的優點。而不是直接幹涉孩子的交友。
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黎黎不太高興,於是問黎黎是不是遇上了什麽不開心的事情。
“沒有什麽。”黎黎回答媽媽。媽媽似乎看到黎黎想隱瞞什麽,細心觀察,發現黎黎袖子下麵有一條傷痕。不禁吃了一驚,急忙抓住他的胳膊,追問起來。
黎黎一看瞞不過,就告訴了媽媽。班上有個同學特別霸道,經常欺負其他同學,前幾天還動手打了黎黎。媽媽聽到這非常認真地對黎黎說:“別人欺負你,你應該還手。”
黎黎爸爸則不同意:“還手幹什麽,教孩子打架?哪有你這樣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媽媽說:“那你說怎麽辦?難道就這麽老讓人欺負?”
爸爸說:“總之不能鼓勵孩子動手打架,再說,要是孩子打不過別人,怎麽辦?”
在爸爸媽媽的爭執聲中,黎黎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間。
孩子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總會發生一些矛盾,甚至動手打架。這時候,父母應該怎樣麵對?是讓孩子默默忍受,還是以牙還牙?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孩子之間有矛盾,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對方交朋友,對孩子說:“不要打架,你應該主動講和,告訴對方,你想和他成為朋友!”
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及時地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解決各種矛盾,而不是一味地遷就或打罵。吵架了怎麽辦?被誤會了怎麽辦?做了自己後悔的事情怎麽辦?這些都是孩子學習的絕好機會,家長應給予建議,但不能一手包辦。鼓勵孩子與對方交朋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事情的狀況,而不是讓孩子能忍則忍或者以牙還牙。
通過鼓勵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來賞識孩子,能夠激勵孩子更加注意與小夥伴們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學會交流並快速融入到集體中去,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更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學習的進步。
孩子常喝豆奶有弊端。
豆奶作為孩子喂養的最佳替代品,多年來一直無人質疑,但近年來陸續有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喝豆奶的弊端。首先是美國從事轉基因農產品與人體健康研究的人士發現,吃豆奶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引發甲狀腺和生殖係統疾病的風險係數增大,原因在於孩子對大豆中高含量植物雌激素的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孩子攝入體內的植物激素隻有5%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餘下的植物雌激素便在體內積聚,這樣就可能為將來的性發育埋下隱患。
有資料顯示,喝豆奶長大的孩子日後患乳腺癌的風險概率是常人的2-3倍。接著又有報告指出豆奶和大豆代乳品中的錳含量高於母乳50倍,而吸收過量的錳元素,將影響6個月以下孩子的腦發育,從而增加了以後罹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和青春期暴力衝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