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有當兒童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會有對生活經曆更豐富的體會,才會有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相對於成人的獨立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在孩子的一生當中,影響其成長的因素有很多。隨著孩子的成長,不可避免的要與外界的接觸,並且是受到更多的影響,有哲人說過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交際。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相伴,他們覺得孤獨嗎?他們的朋友多不多?他們以什麽樣的標準交朋友?這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疑問。有人專門進行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在“你的好朋友數量上?”的問答中,受調查的孩子們的回答差別很大,最少的答案是7個,最多的接近100個。而且他們交朋友的途徑也非常廣:“我在學校田徑隊有好幾個朋友”、“我有很多個朋友是在興趣班認識的”、“他是我朋友的朋友,後來也變成我的朋友。”
為了區分孩子們是不是清楚“好朋友”的概念,問卷上還有一個問題:“你覺得怎麽樣才算得上是好朋友?”一個學生說自己有很多朋友,而且關係都很密切,他說:“我的好朋友都很誠實,都跟我有差不多的愛好,我們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
但有些孩子的交友標準卻有些“幼稚”,在“你交朋友的標準是什麽?”一題中,“看得順眼就行”、“跟我差不多高”之類的答案比比皆是,而這也是不少家長擔心的。
針對家長們擔心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雖然72.6%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和他喜歡的人交朋友”,但事實上,大多數父母卻對孩子選擇朋友有著嚴格的要求,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選擇學習好的同學做朋友,45.3%的父母會“為了學習,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
雖然家長對孩子的朋友有諸多要求,但孩子們卻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很大的自主性,在“如果爸爸媽媽不喜歡你的朋友,你會怎麽辦?”一題中,90%以上的孩子表示“會和好朋友繼續交往”,並且他們還做出進一步的回答“盡量說服爸爸媽媽”、“向爸爸媽媽介紹好朋友的優點”、“幫好朋友改掉壞毛病”等,都是他們為了好朋友繼續交往的方法。
現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突出的表現的問題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情感,專家認為,讓孩子多交一個朋友,就等於幫助他們多開了一扇窗,使其視野開闊、心胸寬廣。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根據研究也提出了這樣一個理論:當兒童長到一定年齡時,周圍群體的力量會慢慢超過家庭的影響力,而占據主導地位。這個規律是不能違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隻有當兒童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會有對生活經曆更豐富的體會,才會有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相對於成人的獨立性。
19世紀初,一批移民來到美國的夏威夷島開荒。他們來自世界各地,有自己不同的母語。為了交流方便,他們創造了一種簡單的“皮金”語,移民用這種語言進行交流。大約100年後,移民的後代又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克列奧爾”話。這種語言與“皮金”語相比,要完善得多,用它能表達很複雜的思想。最初創造這種語言的年輕人回到家裏仍然與自己的父母講“皮金”語,隻有出去與自己的夥伴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才使用新語言,所以他們的父母一直到死,也沒有幾個人能講“克列奧爾”話。
這樣的事情,在如今的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個教育研究所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給孩子一些錢讓他自己買衣服,並跟蹤采訪。在選擇要買的衣服的樣式上,如果父母和夥伴的意見產生分歧,大多數的孩子選擇聽從同伴的意見。
在“最好的朋友”調查中,有8個可供選擇的備選答案:同班同學、同校同學、鄰居夥伴、爸爸、媽媽、老師、其他成年人、遠方筆友、以及沒有最好的朋友。結果發現,獨生子女選擇的最好的朋友的百分比依次是:同班同學80.8%;媽媽47.9%;鄰居夥伴43.1%;同校同學42.9%;父親42.0%;老師24.2%;遠方筆友14.7%;其他成年人12.4%;目前沒有最好的朋友3.8%。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大學生,對北京13-15歲的青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孩子們選擇訴說心裏話的首選對象是同性別的同齡夥伴。
浙江省家庭教育協會副會長朱棣雲也認為,孩子要成長,孩子必須先學會交往。在交往中學習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後才可能形成正確的交友觀,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是很重要的一課,所以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去交朋友,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惡來幫他們劃定朋友圈。家長應該善於發現其他孩子身上的優點,盡可能地讓孩子與個性不同的朋友交往,並鼓勵他們互相學習。
但是,現在有一些孩子由於被爸爸媽媽保護太過嚴密,本身社會交往就非常少,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讓他去結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舊會覺得很難適應。要是遇到孩子交朋友比較困難的情況,父母就要多鼓勵、引導孩子說,“你看那孩子不錯,很像你,你們之間一定很……”。有些時候,家長甚至要學會去幫助孩子,把他的同學邀請到家裏來,或者支持孩子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到同學家串串門。中國不是很講究家庭聚會,如果有機會可以課外交友,也可以開Party,組織家庭聚會。和一些不同性格的同齡人交往,會讓孩子學到很多的東西,包括家庭無法給予他的東西。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引導也很重要。
總之,獨生子女的朋友交往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鼓勵孩子的自由交往,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對他們來說將是一生的幫助。
孩子頭發稀少怎麽辦。
注意科學飲食,適當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類、蛋類、魚蝦類、動物肝、血、貝殼類等,便能有效促進頭發的健康。也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服用維生素、鈣等藥物。
可借助傳統中醫知識,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的益氣補血、補脾健胃食譜。
如:取芡實10克、薏仁10克、蓮子肉10克、山楂肉6克、淮山藥10克、粳米適量,作藥膳食用。或取黑芝麻適量炒熟、研粉,與等量炒熟的麵粉混合,用開水調成糊狀,可加些紅糖調味,每日吃一次。
在與孩子的肢體交流中,不妨注意每日用手指輕輕地按摩孩子頭皮2-3次,每次5分鍾,這樣可以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增強營養供應,有利於孩子頭發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