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判斷力和辦事能力,給他們選擇和決定一件事情的權利,會讓他們對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決心。
7歲的璐璐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已有兩年鋼琴的學習經曆。每天必須練習4首練習曲。有時候琴沒彈好,還會受到爸爸的責罵。璐璐向媽媽哭訴,說自己真不想學鋼琴了。可是爸爸不同意說現在努力,長大後就有特長,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璐璐邊哭邊繼續學琴,後來一進老師家門就哭,一開始練琴就淚流滿麵。
父母們常常會借助對孩子好的名義,將自己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興趣”強加到孩子頭上。興趣具有極大的個人色彩,個體不同,就會迥異。一項孩子不喜歡的活動,無論如何學習都不會讓孩子會感到“興趣”麽?恐怕甚至不僅不感興趣,還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對這種強加的“興趣”產生畏懼心理,從心中排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興趣”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理,還損害和剝奪了孩子們原本的童真天性,給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造成一定的陰影。
有一個非常喜歡繪畫的小男孩,他畫的作品充滿了天真和童趣,還有異想天開的豐富想象,可以說是一個有著極高繪畫天賦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卻認為繪畫是“非主流”,將來很難就業,不夠實用,不如學英語來得實惠,不光以後上學、應試用得上,而且將來到那都能用得上。所以,收起了孩子的所有畫畫工具,強迫孩子到英語興趣班上課。
父母總是習慣於把“選擇權”和“決定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強迫孩子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是逼著孩子做他們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隻會聽從父母的意願和決定,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遇到事情隻會依賴父母。或者是提前引發孩子們的逆反心理,跟父母“較勁”,什麽事都和父母對著幹,你讓我朝東,我偏要向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就是越來越深。
事實證明: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判斷力和辦事能力,給他們選擇和決定一件事情的權利,會讓他們對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決心。即使以後遭遇挫折和失敗,他們也能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順應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伸展和發揮,自然會讓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潛力得到更大限度地開發。因此,在上興趣班問題上,家長不應“歪曲”孩子的興趣,而應該考慮孩子的感受和特性,因勢利導,尊重他們的好奇心和童真天性,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選擇。
有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也是賞識孩子、尊重孩子的體現。當孩子選擇了一件事情,決定去做的時候,家長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禁錮孩子的思想。應該支持和鼓勵孩子到實踐中去感受。這種對實踐的體驗和感受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及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意識非常重要。
人的一生總會麵臨很多選擇。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選擇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那麽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他就有可能不斷抓住機會,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相反,如果他從小凡事都靠父母替他選擇和決定,久而久之,便沒了主見,當他離開父母獨立進入社會後,就很難做出果斷而正確選擇,即使遇到機會,也隻能讓它擦肩而過。
當孩子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給他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和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要信任孩子,相信他們的選擇和決定。即使孩子最後失敗了,相信孩子也能從中得到深刻的經驗和教訓,為自己以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讓孩子自己決定,並不是讓父母推卸責任,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責任意識,讓孩子逐漸成熟起來。在生活中,不要讓孩子一味地服從父母的決定,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意誌選擇或取舍事物;讓他有自我決定的機會,並在決定事物的過程中,培養出肩負責任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為了培養孩子自信、堅韌、主動、負責的優良品質,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對某件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時,父母應該給予熱情的支持;(二)當孩子的想法和決定有明顯的不足和紕漏時,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提出合理建議並加以指導;(三)如果孩子的決定確實不合理,應該耐心地分析原因,讓孩子主動放棄錯誤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父母的權威壓製孩子。
當孩子通過觀察和思考對一件事情做出決定時,父母應該說:“我們支持你的決定!”
當孩子為了自己的決定而努力時,應該鼓勵孩子,並及時把你的鼓勵傳遞給孩子:“繼續努力,你一定能成功!”
當孩子麵對選擇而猶豫不決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決定,並明確地告訴他:“孩子,這件事情由你自己決定!”
甜食不利於病兒康複。
孩子有病,不願意吃藥,不少父母會選擇讓孩子吃很多糕點一類的甜食。想借此讓孩子吃藥,接受治療。其實,這樣很不利於病兒的康複。
兒童患病之後,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運動減慢,消化機能失常,所以往往食欲下降。徜若讓孩子吃過多甜食,會大量消耗體內的維生素。當人體缺乏了某些維生素以後,口腔內唾液、胃腸消化液就會減少,這樣導致食欲更差。尤其是在飯前吃較多甜食,會導致血糖升高,使病兒失去饑餓感,吃飯時間更不願吃東西。中醫認為“甘能傷脾”,也是講的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