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阿部次郎在《人格主義》中寫到:“什麽是嫉妒?那就是對於別人的價值伴隨著憎惡的羨慕。”查普曼也說:“嫉妒猶如一隻蒼蠅,經過身體的一切健康部分,而停止在創傷的地方。”
有一個父母曾對教育專家谘詢了這樣一個問題,她說我女兒最近一段期總表現出對同學、朋友的妒忌。比如當老師表揚其他同學或別人勝過她時,她就會生悶氣,而且情緒極不穩定。不斷地埋怨老師,嘮叨同學的不是。我知道孩子這樣做不好,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矯正。
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成長的某一段時間,發現這個問題。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妒忌,並且他們的妒忌心理往往更加強烈、奇特。例如當孩子發現別人那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無論是相貌、玩具、老師的表揚,還是家長的關注,他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
糟糕的是,當孩子嫉妒心理爆發的時候,他們的行為經常會現相應變化,比如搞破壞、哭泣或者說妒忌對象的壞話等等。有時候,妒忌心理也會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方麵,如胃疼、難過、焦躁、情緒低落或者沒有幹勁。
九歲的正浩總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而隻喜歡大自己三歲的哥哥。他老是抱怨爸爸媽媽偏心。當媽媽辯解自己花了很多時間陪他一起玩,或者哥哥沒有犯錯而他卻犯下很多錯誤的時候,正浩就撅著嘴爭辯自己沒有犯錯,一直很乖。甚至還會強調哥哥曾經犯的錯誤。
一般來說,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麵發育都很不成熟,他們很難做到控製好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來掌握孩子的情緒趨向。
當發現孩子存在嫉妒情緒的苗頭時,父母需要對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並幫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的理解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更多的時候,有嫉妒心理的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來自家長的關注和肯定。但在表示同情的同時,不要過多強調孩子的立場,更不要指責受到妒嫉的對象,否則不但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緒,還會導致孩子養成動輒歸咎於他人的壞習慣。
一個周末,媽媽的同事帶著兩歲的兒子到芳菲家玩,媽媽很熱情地接待了她們,並開心地逗同事的兒子玩耍。剛開始,芳菲也擠過去親了親小弟弟,但沒過多久,芳菲就有些不高興了,因為媽媽把重心放在小弟弟身上,又親又逗的,她覺得受到了冷落。
於是,芳菲開始大聲說話,可沒人注意她,芳菲又開始擺弄起自己的玩具,可是還是沒有人理她,終於,芳菲忽然間摔掉自己的杯子,然後坐在地板上放聲大哭。
芳菲的行為,是不是讓很多父母都感到很熟悉,想起自己也曾經曆過的類似場麵?孩子受到冷落,心中的嫉妒情緒無法宣泄,就用最擅長的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對於孩子來說,哭泣往往是最佳選擇。孩子胡亂吃醋,是因為他還不能全麵地看問題,不能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正確的評價。
說到評價,就不得不提到一些父母,他們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人孩子做“比較”。有時在談論其他孩子時,他們一句無心的話、一個聳肩的動作,或者一個微笑都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尤其是當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麵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對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有一次,涵涵的媽媽跟一位阿姨聊天的時候,聊到鄰家女孩的自然卷。媽媽說女孩卷發挺可愛的,自己女兒是直發。沒想到,第二天,涵涵就要求媽媽帶自己去美發廳把頭發燙成卷發!媽媽不答應就在地上打滾。
本來是意見無意義的比較,卻演變成了孩子爭寵的手段。所以,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這隻會讓孩子加強孩子的嫉妒心理,使他們積累更多的負麵情緒。
另外,嫉妒心過強的孩子,往往會存在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在他們的自我意識裏,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缺點。對於這個類型的孩子,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讓他看到自己的優點,並讓這些優點成為他們自己驕傲的資本。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一天,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
客人笑著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裏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地回答:“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裏挖土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並沒有認為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杜魯門的弟弟是這樣評價哥哥和自己的:“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所以,聰明的父母要記住:假如你的孩子在唱歌方麵有天賦,那你就多多稱讚她這方麵的能力;當你的孩子自己獨立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取得了進步,哪怕他隻是做出了一道算術題,也應該讓他知道:我們注意到你的進步了,你是我們的驕傲!
教育專家指出,當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別人在某方麵得到比自己更多的關注。這種自信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忌心理,更有利於他們塑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