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未來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作為媽媽,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是,麵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很多壞毛病,如懶惰、不講衛生、做事磨蹭拖拉……我們該怎樣做呢?
我有一個6歲的女兒快上小學了,可還是個讓人心急的“小磨蹭”,做什麽事都總是慢吞吞的,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畫畫、寫字、做遊戲都慢得出奇。她的作業永遠不能按時完成。每天到了上學時間,她都不能按時穿好衣服,總是再三催促,她才行動。
許多父母都反映孩子有磨蹭拖拉的習慣,大人都快急死了,可這個毛病就是改不了,很犯愁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4、5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什麽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了初衷。邊幹邊玩是造成這個年齡段孩子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孩子好勝心強,又往往具有“泛靈化”心理。
吃飯磨蹭也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原因可能是如今的孩子成天喝含糖極多的飲料,零食不斷,這樣吃飯時沒有饑餓感,胃口不開,當然就會磨蹭了。因此,必須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合理進餐。多讓孩子喝白開水,飯菜要經常更換品種花樣,飯菜合胃口,吃飯當然香。此外,孩子進餐時正好是電視播放動畫片時間,邊吃邊看不僅影響食欲,也影響進餐速度,所以,最好關掉電視機,或者把進餐時間改到動畫片播放時間之前或之後。
孩子覺得不好玩的事幹起來也常常磨蹭。小明在屋裏玩厭了想到室外走走,媽媽非讓他把弄得亂七八糟的玩具收拾整齊,他不高興又非幹不可自然就怠起工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能看孩子幹得慢而包辦代替,替孩子收拾好,應該讓他明白,許多事情雖然不好玩,但自己的事情就必須自己做而且應該按時完成,大人小孩都一樣。最好和孩子一起製定一個每天必須完成的活動、學習時間表,並幫助、督促他自覺執行。
想解決孩子拖遝的問題,首先要了解為什麽孩子會表現出懶散、沒幹勁。孩子會懶散有很大的原因是父母造成的,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沒有過這種情況,當孩子想要去做一件事時,你總是以“你還小這種事還做不了”阻止了他,或是當他努力去嚐試完成一件事時,你因為他做的不夠好或是動作太慢,幹脆代替他把事做完。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你的做法都使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剝奪了他體驗成功的機會,甚至使他感到自己是沒用的、差勁的,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今後再做任何事都不敢大膽地去嚐試。而且如果你對孩子幹涉過多會使他逐漸產生依賴性,認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媽媽幫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懶散的性格。
因此不要讓孩子可以用“是”或“不”回答問題,除非你願意接受“不”這個回答。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是分享權力的一個辦法,比如問孩子“你五分鍾後去做還是十分鍾後去做?”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慢性子”,他們的磨蹭是有一定原因的。
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孩子做事愛磨蹭,通常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孩子並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盡快做完之後會有什麽更好的結果,他也不認為自己慢有什麽不好。
比如大人們知道,自己上班和孩子上學都不能遲到,而孩子則不然,爸爸媽媽上班和自己上學晚了,對他來講都是無所謂的,他想的隻是眼前的事情。這些都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的。這一特點,在幼兒園或剛上小學的孩子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旁邊有什麽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記了初衷。要使孩子有持久力和忍耐力父母要先有耐心,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他的事,當他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及時鼓勵他,給予適當的幫助,但不能代替他,能力是在不斷學習和鍛煉中得來的,有點困難家長就幫他解決好或是看他遇到困難就逃避而不管,孩子肯定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再次,如果孩子對所做的事情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這往往也會影響他們的做事效率。孩子的活力與他的健康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經常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在陽光下、在綠色中讓思想自由翱翔,盎然的生機會給孩子帶來活力和健康。在人為的環境中,父母也要注意讓孩子充滿活力,培養他的興趣愛好,與他有親密的交流……這些都會使孩子獲得情緒上的愉悅體驗。每個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都不同,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提出適當的要求和希望,總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或不喜歡的事,孩子總是帶著抵觸情緒做事,自然會喪失活力。
與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幹勁是從動手中開始的,當孩子認真做了,父母就要承認他的幹勁及時給予肯定,分享他的成功和喜悅。當孩子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對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必然樂於再次去做,並且為了再次得到這種情緒上的愉悅體驗,即使在幹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想方設法自己主動地解決,不會半途而廢。
除此之外,有時候,孩子做事效率不高還往往是他情緒消極的一種表現。有時孩子磨蹭是因為缺少操作的技巧和動作不熟練。所以,及時教會孩子各種生活技能和訓練他們幹活時動作的規範化也很重要。
魚刺卡嗓子了怎麽辦。
由於孩子吃魚遠沒有大人熟練,因此常常會發生魚刺卡喉嚨的事故,此時,父母切忌讓孩子使用“吞飯團”、“喝醋”等土方法,因為這些方法都不太科學。正確的急救方法如下:
實行腹部擠壓。如患兒無法站立,將其平放在堅固平麵上,跨坐在病患腿上作腹部推擠五次,再檢查有無將異物咳出。
如用手指掏挖異物時,隻在看得到異物才掏挖,不可盲目掏挖。
如自行無法去除魚骨,應及時送孩子去五官科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