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以後慢慢產生了自我意識;3歲左右,隨著孩子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這種“不聽話”是孩子心理發育必然出現的過程。也是孩子強調“自我”和希望獨立的表現。
一位媽媽著急地說:“這幾天一向乖巧可愛的兒子有些反常。叫他的時候,或者是讓他收拾玩具,或者讓他停止玩遊戲……他好像根本沒有聽到我說話,不理不睬。一次、兩次我還沒太注意,可是最近老是這樣子,是不是孩子的聽覺出毛病了呢?可是去醫院檢查後,孩子的聽力沒有問題啊?”
既然孩子的聽力沒出問題,那為什麽孩子會出現假裝聽不到大人說話這樣的狀況呢?
首先,我要告訴父母的一個事實是:孩子不會“假裝”聽不到大人說話。孩子是最天真的,小孩子所有的反應都是出於天真的本性,越小的孩子越不會“裝”。所謂的“假裝”,多半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認為孩子是“假裝”聽不到的。
那麽,到底是些什麽原因導致孩子“聽不到”父母說話的呢?
其一,孩子可能真的沒有聽到。當他玩遊戲比較專注時,是有可能真的沒有聽到你在跟他講話的。其二,孩子可能沒有聽明白你在講什麽?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麽反應,因此不做出反應。其三,小孩子不願意聽從大人的指令。特別是對一些他們不願意、不想做的事。
3歲的小苗總是低頭玩自己的玩具,根本不理會媽媽的問話。後來爸爸慢慢誘導才知道小苗以為媽媽是在和自己玩遊戲。以前小苗媽媽陪孩子玩過一個“聽不到”的遊戲,每當不願意聽到一些話時,就可以裝作聽不到。
小苗不聽媽媽的話就屬於第三種情況,不願意聽從大人的指令。同時也因為媽媽常常帶小苗玩“聽不到”的遊戲,所以培養了孩子故意忽視家長講話的毛病。值得注意的是,小苗的這種反應,媽媽自身存在責任。讓孩子學著故意裝聽不到,正是家長的這種強化行為,間接加強了孩子這種“聽不見”的行為。比如,有的家長常說:“寶寶怎麽聽不見我說的話?”其實孩子能聽到而故意裝聽不到,而家長的這句無心之言傳到孩子耳朵裏,實際上是加強了孩子“聽不到”的意識。
孩子這種行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寶寶自我意識萌芽的體現,他是在告訴爸爸媽媽“我現在想怎樣”。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不聽話”是孩子成長期必然出現的過程。
孩子1歲以後慢慢產生了自我意識;3歲左右,隨著孩子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這種“不聽話”的表現會越來越多,這是孩子強調“自我”和希望獨立的表現。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張,不再是家長說什麽就是什麽的“小毛孩”了,對於家長的命令也不是完全接受了,有的時候就會用“假裝聽不到”來進行消極反抗,這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必然過程。
那麽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會碰到孩子這種“聽不見”的行為呢?總結而言,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阻止孩子的行為。
爸爸媽媽耐心地觀察可以發現,當孩子玩沙土正高興時,家長認為不衛生,製止他說:“不要碰,髒!”孩子就可能不會聽從,繼續他的遊戲。這種情況下“不可以”、“不行”、“不準”等阻止孩子行為的語言很少能夠有效達到目的。
第二種情況是:打斷或更改孩子當前的行為。打斷孩子當前行為的命令,往往會出現孩子愛理不理,拒絕回答等反應。
第三種情況是:孩子討厭做的事,同樣會讓孩子“裝聽不到”。比如:吃難吃的藥,要睡覺了等等。
第四種情況是:父母一次給孩子提的要求太多,因為無法記住所有要求,孩子會感覺混亂而不願意聽從。
“寶貝,該睡覺了,不要再玩遊戲了,趕緊洗洗上床了。明早還要上學呢!”
“寶貝,該把玩具放好了,這個放在這,那個放在那,還有一個放在這裏。”
這些是小苗媽媽常用的指令,對孩子來說這些話的指令過多,很短時間內孩子無法記住所有的要求,因此小苗常常將媽媽的指令忽視,拒絕這種讓自己混亂的要求。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給孩子簡短明確的指示能讓孩子有正確的認識,減少孩子因聽不清指示而拒絕聽話,最好等孩子完成一個指令後再提新的要求。
對於孩子“不聽話”的情況,首先家長不應該著急對孩子進行批評或指責。尤其是脾氣急躁的父母,應先讓自己情緒平複下來,給孩子一個接受指令的時間。同時學會反思自己的指令是否合宜,自己的指令是不是在一個恰當的時機。
尤其是在孩子專心遊戲時,這個時候孩子正集中精力在自己感興趣的遊戲上。這時候對孩子提要求,他是不可能一下子從遊戲狀態中脫離出來的。並且這時候打斷孩子玩遊戲的興致,對孩子注意力會產生影響,容易養成做事不專心、不徹底的壞習慣。
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反應,將自己的指令換一種說法。如我們可以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和爸爸一起出門,怕爸爸不等你?那讓我們一起先把你拿出來的玩具收起來好嗎?從孩子的心理出發,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的提議。將孩子不愛做的事轉化為孩子樂意做的事。
麵對孩子“失聰”的現象,小苗媽給我們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
1、指令要明確、易懂。
小孩子對於複雜過長的指令所包含的信息不能完全理解,自然容易對說話人不理不睬。
2、指令要適宜。
家長發給孩子的指令不宜過多,等孩子完成一個指令後再提新的要求。
3、指令要適時。
不要在孩子專心做事時打斷他,孩子經常被打斷會分散他的注意力,養成做事不專心,不徹底的壞習慣。
4、指令要前置。
在孩子做事之前就提出基本要求,讓他清楚要求。
5、指令要有反饋。
對孩子已經完成的指令要進行評價,好的行為需要父母及時而積極的肯定。
現在小苗不再玩“聽不到”的遊戲了,對於媽媽的指令她總是能夠積極完成。而小苗媽媽也盡可能地避免在小苗玩遊戲時打擾她,並且在小苗每次按指令完成任務後給孩子積極的肯定。“聽不到”的煩惱不再困擾小苗媽媽了。
哪些孩子易缺鋅。
根據國內外兒科醫學研究的結果,有幾類孩子屬於容易缺鋅的高危人群,應列為補鋅的重點對象:
1.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鋅不足的孩子:孕婦的血鋅水平維持在89.4毫克/分升左右。如果孕婦的一日三餐中缺乏含鋅的食品,勢必會影響胎兒對鋅的利用,使體內貯備的鋅過早被應用,這樣的孩子出生後就容易出現缺鋅症狀。
2.過分偏食的孩子:有些“素食者”,從小拒絕吃任何肉類、蛋類、奶類及其製品,這樣非常容易缺鋅,因此,應從小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
3.過分好動的孩子:不少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過分好動,經常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而汗水也是人體排鋅的渠道之一。據測定,一天中大汗淋漓可丟失鋅1.3毫克。
4.罹患佝僂病的孩子:這些孩子因治療疾病需要而服用鈣製劑,而體內鈣水平升高後就會抑製腸道對鋅的吸收。同時,因為這樣的患兒食欲也相對較差,食物中的鋅攝入減少,很容易發生缺鋅。
5.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孩子:土壤含鋅過低,使當地農產品缺鋅;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一些疾病、藥物如四環素等與鋅結成難溶的複合物妨礙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