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阿西莫夫說:“好奇心是人類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推動孩子去探求知識並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內心要求,它是孩子探索、了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欲望,是追求知識的動力。
“媽媽,我是哪來的?”
“大海的顏色為什麽是藍的?”
“地球是從哪裏來的?”
“螃蟹為什麽會橫著爬?”
“太陽怎麽不掉下來呢?”
“閃電和打雷是怎麽回事?”
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一定會發現,孩子們似乎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闖不完的“禍”,弄得大人往往挺煩的。但如果父母靜下心來,便會從孩子稀奇古怪的問題中看出,其實他們是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索了解世界,探個究竟。
美國科學家阿西莫夫說:“好奇心是人類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對於初涉入世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那麽陌生、新鮮和神秘,在他的心靈中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這寶貴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學習的原動力。
美國著名企業家福特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好奇心,尤其對機械類的裝置,以至於他的父親隻要一見到福特回家,便立即把手表藏起來,因為那些華麗昂貴的懷表經常被福特拆得七零八落。
福特在自己的房間裏藏了七種“秘密武器”,床旁邊有個小櫃,裏邊整齊地擺放著鑽孔機、銼刀、鐵錘、鉚釘、螺栓和螺絲帽,這些東西都是他親自動手做的。
福特小的時候是公認的淘氣鬼,他經常偷偷溜到底特律鎮上,把臉貼在鍾表店的玻璃窗上,看店裏的師傅拿小鉗子修理手表。他有時入了迷,以至忘了時間,天黑時才匆匆跑回家。當福特和修表師傅熟悉之後,修表師傅有時還把不能用的手表送給他,這時,福特便會在房間裏整晚地分解組合,直到第二天淩晨三四點。
福特的母親對他的好奇心非常關心和支持,他非常感謝母親。晚年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她給了我勇氣,教我忍耐和自律,這是我克敵製勝的法寶。”
可以說,正是母親的鼓勵和支持使福特的心靈世界充滿了豐富的聯想。這好奇心最終使他發明了汽車,並創辦了世界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
據研究證明,沒有好奇心,人的探究精神就會缺失。限製和扼殺好奇心,人就難以生存。幼兒時期的那顆純真好奇心是智慧的火種,如果能加以保護,定能形成燎原之勢,照亮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道路,成就精彩人生。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是值得父母珍惜的。孩子天生好動,難免會有一點危險,但如果父母僅僅為了孩子的安全,處處幹涉、限製孩子的活動,這樣做不僅禁錮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而且也束縛了孩子個性的發展。
專家認為,當嬰幼兒在探索周圍環境時受阻攔或受挫,那麽他做事就很容易放棄,這種性格甚至會貫穿其一生,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很聽話、很順從,遇事聽天由命。對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約束也會影響他的學習勁頭,因為好奇心是孩子獲得紮實全麵教育的基礎。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就很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有一次他正在做研究,兒子由偉拿著拆開的玩具走過來說:“爸爸你幫我把玩具裝好,好不好?”“好的,爸爸幫你。”就這樣,陳景潤破例放下手中的數學研究,和兒子一起搗鼓起玩具來,一邊玩,還一邊給由偉講解玩具的構造。經過一個晚上的努力,父子倆終於成功地將玩具恢複了原狀。由偉也學到了不少機械知識。
事後,陳景潤對妻子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
兒童為何喜歡損壞玩具呢?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專家蒙台梭利說“這是因為他想知道這件東西的構造”,“他是在尋找玩具裏邊是否有有趣的東西,因為從外觀上玩具沒有一點使他感興趣的地方。”
與孩子一起裝玩具,既保護了由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在拆裝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到了玩具的內部構造,同時通過為孩子裝玩具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行動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他,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負責,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教育方法益處多多,值得各位父母學習。
再想想我們自己吧,當孩子把我們給他新買的玩具很快大卸八塊時,我們是怎麽對待孩子的呢?批評嗬斥甚至打罵,這樣的教育方法,是多麽殘忍的扼殺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進取心啊!
要知道,對於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知道了從來不知道的奧秘,而揭開奧秘後所體驗到的愉快和滿足的情感,反過來又激發了新的探索興趣。
所以做為家長,不僅要尊重、保護和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孩子幼稚的好奇心發展為強烈的求知欲。
對孩子提的問題,要確切、通俗易懂、有條理的給予答複,如果暫時答複不了,可以告訴他:“這個問題等弄明白以後,再告訴你。”但是切忌事後一定要兌現。如果對孩子求知的欲望采取敷衍的態度,不僅會抑製孩子好奇心的發展,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對以後的教育不利。
傾聽也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一些研究表明,正是由於大人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沮喪,從而放棄了對問題的提問,使孩子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泯滅了。
因此,在孩子發問時,父母切忌使用“你怎麽這麽煩呢!”“你沒看我正忙著嗎,一邊玩去!”“你真傻!”等這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而是應該放下手頭的事情,做出注意傾聽孩子說話的姿態:彎下腰,目光注視孩子,用點頭和微笑鼓勵他,並且用語言表達對問題的興趣,如:“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哦!”“是嗎?”等。
不應養動物給孩子做玩具。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家長買回一些動物給孩子做玩具——讓孩子從任意使喚或者殘忍虐待動物中獲得樂趣。其實,我們不應該讓孩子把動物視為玩具,應該教育孩子把動物視為人類的夥伴。孩子不應該懼怕動物,也不應對其任意使喚或者殘忍虐待。虐待動物的孩子,可能懷有控製或者欺負弱小者的欲望。
如果家裏有鳥、狗、貓等動物,我們則應該教育孩子:這些動物能夠像人一樣地感受痛苦。學會與動物相處是孩子的一個準備階段,這有利於他們學會與人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