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知道什麽是浪費,就不知道什麽是愛惜。盡管這些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錢,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
現代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們的物質欲和優越感也大大地提高了。然而,許多良好的傳統美德卻丟失了。作為父母,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有一位牧師被派遣到一個新教區,他發現前任牧師種了數百株鬱金香。然而,附近學校上學的小學生路過花園時,總會摘掉一些花嬉戲。於是,每天早上小朋友走過時,他都站在花園裏。
有個孩子問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嗎?”牧師問:“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選了開得最美的一朵鬱金香。牧師接著說:“這朵花是你的了,要是把它留在這裏,它過很長時間也不會凋謝。現在你要摘走它,它隻能活數小時。你想把它怎麽樣?”
孩子想了一會兒說:“我要把花留在這裏,過一會再來看它。”
當天上午,有十多個孩子都在這裏選擇了他們想要的花,但每個人都同意把選中的花留在園裏免得過早凋謝。那年春天,牧師送出整個花園的花,但一朵花都沒有被摘走,大家得到了一個漂亮的花園。
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珍惜美好的故事,對於實際的物品孩子容易理解,所以他們能夠認同,保留美麗的花朵。但是對於抽象化的勞動,該讓孩子如何去理解呢?
又逢周末,我興高采烈地上菜市場買了一條大魚,準備讓老公和兒子喝一頓熱乎乎、香噴噴的魚湯。精心烹調後,我給兒子舀了半碗原汁原味的魚湯,還精心夾取幾塊沒有刺的魚肉,催他趕緊吃。很久沒有買魚吃了,平時天天又喜歡喝魚湯,我猜他會一飲而盡的。
天天夾起一塊魚肉,嚼了兩下便吐了出來,邊吐邊說:“太難吃了!”我簡直不敢相信,難道真的如此差勁嗎?而事實上,平時並不怎麽愛吃魚的老公和我,幾乎將那麽一大碗湯全部有滋有味地吃光了!天天後來也吃得心滿意足,可能是嚐到了鮮味吧。可他吃完後還是扔下了一句:“不好吃!”
由上麵的“吃魚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平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隻要需要,就能實現,根本就沒有機會去體驗“需要——滿足”之間若幹“漫長”的實現,不能體驗到過程中的艱辛和努力地付出。於是,時間長了,這種依賴和不知珍惜的習慣就形成了。
再看看我們的孩子玩的、用的,多數是買回家後,玩上一兩次就置之不理了,看見新的又向父母索取,而後又是置之不理。孩子對這些東西為何如此漠視?那是因為他們得到的太容易。隻要張一下嘴或是哭鬧幾下家長就遂了他們的心願,久而久之,他們以為任何東西都可輕而易舉獲得。這種在“唾手可得”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怎麽可能去懂得珍惜呢?
甚至有不少家長認為,現在的家境不錯,在物質上能滿足孩子就盡量滿足,不必為了一些小物品的丟失、毀壞而對孩子訓斥;也有一些過於寵愛孩子的家長認為,東西是為人服務的,隻要孩子開心,破費些、浪費些算得了啥;更有家長自己就是大手大腳慣了,在家庭生活中浪費現象嚴重,無形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反麵的榜樣。
美國的一家動物園裏,老飼養員對新來的飼養員說:“不能給河馬喂太多的食物。”新飼養員沒有聽他的話,拚命地喂河馬。
兩個月後,他喂養的河馬沒有長多大,而老飼養員不怎麽喂的河馬卻長得飛快。於是他們又交換著喂。
一段時間後,老飼養員喂的那隻又超過了他喂的那隻。新飼養員很很是不解。老飼養員向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你喂的那隻河馬太不缺食物,所以對每次給的食物都不當回事,根本不好好吃,自然長不大。而我喂的那一隻,總在食物缺乏中生活,因此對每次食物它都格外珍惜,因為珍惜使它有所獲得,有了健壯。”
日本的一家動物園裏,一位資深的飼養員在喂猴子食物的時候,不是將食物放在地上,而是將食物放在一個小樹洞裏,猴子很難吃到。於是,猴子開始不斷琢磨的,怎樣才能吃到食物,後來它學回了用數枝把食物從樹洞裏弄出來吃。
別人看了深感不解。飼養員說:“猴子往往對食物是沒有胃口的,你平時要是把食物放在他的麵前,它連看都懶得看,更別說吃了。如果你把食物放在樹洞裏,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會覺得富有挑戰性。越是吃不著,越是努力。正因為猴子很難得到它,所以在得到它時,才會珍惜。眾人一聽,豁然開朗。
如同故事中的動物一樣,孩子不知道什麽是浪費,就不知道什麽是愛惜。盡管這些東西看起來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錢,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不利的。
日常生活中,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手帕、掃地、擦桌子為媽媽幫廚等。孩子隻有從小就得到基本的勞動鍛煉,才會懂得勞動果實是多麽來之不易。就像曉峰一樣,假如沒有經過勞動的辛苦就不懂得珍惜,孩子自己不體驗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媽媽洗衣服很累,也不會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潔,即使大人告訴他幾百次,他仍然不會注意。
5歲的曉峰聰明活潑,人見人愛。但有一個破壞東西的壞習慣怎麽也糾正不過來。他有很多玩具,但沒有哪一種玩具在他手中能“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曉峰的興趣漸漸轉移到了閱讀上。但是,他對待圖書依舊很“殘暴”,一本剛剛買回來的新書,沒過兩天就麵目全非。媽媽十分希望曉峰能改掉這個壞習慣,但似乎無論怎麽說曉峰都聽不進去。家裏的物品在他的手下依然“難逃厄運”。
後來媽媽在專家的指導下和曉峰簽訂了一個勞動合同。每天做固定的家務換取買玩具和書籍的錢。這樣一來,曉峰開始珍惜自己的物品,因為假如壞了的話,需要自己做更多的家務活才能買到新的。
讓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自信心與責任感的一個好辦法就是給孩子布置一些適合他們幹的家務勞動。從小就幹家務活兒的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比不幹家務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他們從小就懂得幹好一件工作是多麽有價值,每完成一項工作有所收獲是多麽讓人快意。也更能懂得如何去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如果孩子學會了為家庭奉獻,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會從中受益。當孩子能夠願意主動分擔家裏的一些家務活兒時,說明孩子從小就已經很懂事了。長大後參加工作也能主動承擔責任,這樣的邏輯是不會錯的。
孩子擦傷的急救小措施。
孩子擦傷以肘部、手掌及膝關節處為多見,一般表現為出血和皮膚破損。
如果擦傷很淺,創麵比較幹淨,範圍較小,為了使創麵結痂,隻需在傷口周圍皮膚塗一些碘酒,然後用幹淨消毒紗布包紮一下即可。
如果傷口有泥土或汙物,則要用生理鹽水或冷開水衝洗幹淨,然後在塗些碘酒,然後塗上一些抗菌軟膏,外敷紗布包紮。若2-3天內局部無紅、腫、痛等炎症現象,就結痂痊愈。
如果擦傷麵積太大,傷口上沾有無法自行清洗掉的沙粒、髒物,或受傷位置重要(如臉部),建議父母及時帶孩子去外科做局部清創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劑。
§§第三章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是教孩子長本事的“訓練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