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針對中國存在的這些現象曾說:“我不能理解父母們為什麽要教他們的孩子推卸責任?一個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人是不會有任何出息的!”
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隨著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很多父母忽視了對子女責任感的教育。不少老師反映,現在的中小學生普遍缺乏這種品質,她們不懂得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忘了帶學習用品,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抱怨媽媽沒給他放到書包裏,自己犯了錯誤闖了禍,卻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甚至不惜撒謊。
美國教育部的一份報告也說:今天,大家一致認為,許多孩子沒有學會年輕人應有的素養。調查表明,孩子認為考試作弊沒錯,拿走不屬於他們的東西也沒錯。
一個孩子在家裏跑來跑去,一不小心撞到椅子上,頭撞疼了,大哭起來。媽媽趕忙跑過來:“誰惹我們寶寶了?噢,是這個椅子!寶寶不哭,看媽媽打這個椅子。”便一邊拍打椅子,一邊說:“打你!打你!都是你不好,把我們寶寶的頭都碰疼了!”孩子不哭了,他的注意力被媽媽轉移到椅子上,像做遊戲一樣也跟著媽媽拍打起椅子來……
這一幕對於我們中國的媽媽來說,可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它太平常了,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哄小孩嘛!”隻要孩子不哭就行。然而,一位看到這一情景的外國朋友卻感到十分的不解:明明是孩子不小心碰疼了自己,為什麽要打無辜的椅子?這不是教給孩子推諉責任嗎?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不僅需要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同時也需要有責任感、能承擔風險的人。當你勇敢地承擔自己的責任或者失誤的時候,你也就贏得了他人的信任和諒解。因此,教導孩子從小就要做一個為自己言行負責的人,是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內容之一。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良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是否有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
70年前,有位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領居的玻璃,人家向他的父母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隻雞蛋,今天,它的價值約合人民幣3000元。闖了大禍的美國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兒子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美元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從此,這個美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這位男孩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了父親。
這位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裏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感謝我的父親,他讓我知道,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麽叫責任。”
“及早讓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你必須使他(她)從小就有責任感。”在美國素有“領導人教父”之稱的丹尼斯。韋特利博士如此告誡天下父母。韋特利說,隻有從小就具有責任意識,孩子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組織、社群盡職的人。而這點,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素質。那麽父母到底該從哪些方麵著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就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全家人不可能都圍著他轉。
媽媽正忙著準備午飯時,蘇瑞忽然提議出去吃肯德基。媽媽一邊切菜,一邊說:“可是爸爸還沒回來呢,我們應該等爸爸回家,一起吃晚飯才對啊!”
蘇瑞說:“你可以打電話叫他在外麵吃啊!”看來,蘇瑞連辦法都想好了。
媽媽想,並不是不能出去吃肯德基,但是趁這個機會應該教導孩子的“責任”觀念。於是接著說:“在我們家,爸爸去上班,媽媽在家做飯,你在這個時間,應該把該做的事做好,這樣我們都能負責好自己的工作。等一下爸爸回來,再決定吃什麽,如果大家都想出去吃,那麽就出去吃。”孩子接受了建議,同時也有了“每個人都有分內的事”的觀念。
與孩子進行耐心、平等的交流,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一種方式。與孩子平等交流,就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要與孩子分享一些父母自己的喜怒哀樂,當然內容應是孩子能接受的。
孩子懂事以後,可以同孩子談談建設家庭的計劃,甚至可以與孩子商討家庭財政的安排;父母也可以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從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隻有對家庭有責任心的孩子,將來才可能更好地為社會盡責任。
一般來說,孩子有了過失的時候,也好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不論孩子有什麽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當讓他承擔責任,就是現代父母的真正愛心。“12.5美元的教育”是一個處理孩子過失的典型案例,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學習和借鑒。
1922年7月4日,美國國慶節前夕,一個11歲的小男孩用某種方式得到了一些禁止燃放的爆竹,其中包括威力很大的摜雷。下午,他來到羅克河大橋旁,背靠橋邊一堵磚牆甩響了一隻摜雷。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他正在洋洋得意時,一輛汽車駛過來司機命令他上車。
“爸媽教導我不要上陌生人的車!”小男孩拒絕說。直到司機亮出了警徽,他才聽命上車。
到了警察所,他被帶去見所長,他認識那位所長,他經常和他父親一起玩皮納克爾(紙牌遊戲)。當然他希望得到寬大處理,但所長馬上給他父親打電話,把他的劣跡告訴了父親。不論交情如何,父親必須付12.5美元的罰金,這在當時可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錢。所長嚴格執行了禁放爆竹的規定。
事後,父親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但父親並沒有因為他年齡小而輕易原諒他,而是板著臉深思老半天不發一言。母親在旁“開導”,父親隻冷冰冰對孩子說:“家裏有錢,但是這回不能給你,你應該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這12.5美元是我暫借給你的,一年以後必須還我。”這件事迫使小男孩到處打零工償還他欠父親的債。
為了還父親的債,他邊刻苦讀書,邊抽空辛勤打工掙錢。由於人小力單,重活做不得,便到餐館洗盤刷碗,或撿破爛,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於掙足了12.5美元,自豪地交到父親的手裏。父親欣慰地拍著他的肩膀說:“一個能為自己過失負責的人,將來是有出息的。”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家長們應努力要求自己做有責感的好家長、好榜樣,以身作則,要求孩子辦到的事,自己先要做到。有位兒童教育學家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樣引導他。沒有不稱職的孩子,隻有不稱職的父母。”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培養出一個大學生並不能說明是父母的失職;而若養育出一個不負責任、人品低下的人才是父母在教育上的最大失敗。
幫孩子選購內衣的小竅門。
一摸:布料是否柔軟,尤其是腋下、手腕等處,選擇時不妨放在自己臉頰旁感覺一下;袖口、褲腰的鬆緊是否舒適。
二看:特別白,甚至白得發藍的內衣,往往含有熒光劑(一種漂白作用的化學物質),雖然看起來衣服比較潔白,比較挺拔不易起皺,但對寶寶的皮膚有害。因此,不能盲目以為“白”就是好。
三聞:如果聞起來有一種不舒服的味道,就很可能殘留甲醛或其它化學添加劑。
四想:孩子內衣雖小,種類卻不少,長的、短的、袍狀的、蛙型的,日常穿的、睡覺穿的、林林總總也有七八種之多,選擇時要考慮到每一種的不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