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張謇與袁世凱交往之謎

  張謇與袁世凱的最初交往,是 1881 年於淮軍將領吳長慶軍幕中,有過師生兼同事的關係。1884年,因袁世凱乘吳長慶失勢、病危,私自巴結李鴻章,張謇寫信加以痛斥,導致中斷關係達20年之久。1904年6月,張謇“以請立憲故”,在張之洞、湯壽潛的勸說下,主動致信給袁世凱,要求複交,因袁世凱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營務處管帶副營,而是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政壇要員,張謇當時為運動立憲而奔走呼號,必須爭取得到袁世凱的支持。1911年6月,張謇為請立憲事入京,對清政府“進最後之忠告”。途經河南漳德時,特地拜訪袁世凱於洹上村,這是兩人自1884年分手後的第一次會晤,史稱“洹上會晤”。兩人交談從午後5時至夜12時,袁世凱給張謇留下了良好印象。離京後,張謇又到天津參觀了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所建設的馬路工、罪犯遊民工廠、圖書館等社會設施,得出“袁為總督時,氣象自不凡”,“舉世督撫,誰能及之”的結論。洹上會晤和天津參觀所獲得的好感,多少改變了張謇原來對袁世凱的看法,也就為辛亥革命時的支持袁世凱奠定了思想基礎。

  張謇與袁世凱的熱交期,發生在辛亥革命期間。此期間,張謇通過函電及麵談,積極向袁世凱通報政治信息並為之出謀劃策。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一是“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致通過”,讓袁世凱及時掌握南方各派的政治動態。二是 1912 年 2 月為袁世凱不南下就任總統獻計,要袁世凱從在京外交團和北數省民眾著手。三是為袁世凱政府的人事作了周密安排。四是勸告袁世凱應注意鬥爭策略。

  辛亥革命期間,張謇支持袁世凱是毋庸置疑的,但張謇對袁世凱的基本看法並不好,在1884年的斷交信中已有了充分反映,1889年又在日記中寫道:“聞袁世凱護北洋,是兒反側能做賊,將禍天下,奈何?”可視作對斷交信觀點的補充。如果說這隻是對早期袁世凱的看法,那麽,1916年,當袁世凱因複辟帝製而亡身後,張謇則稱:“袁氏失德,亡也忽焉。彼其罪過,已隨生命俱盡。可留與吾人以最真確之發明者,則權術不可以為國,專製必至於亡身。深願吾黨之士引為大鑒。”不僅大力批判袁世凱複辟帝製、倒行逆施,也極為鄙視袁世凱一生好玩弄權術、專橫獨裁的品性。雖然張在給袁的函電中也曾用過一些頌揚之詞,但其目的在於動員袁世凱支持立憲及督促袁世凱讚同共和、早定統一大業,不能視為是對袁世凱的客觀評價。

  張謇在辛亥革命期間支持袁世凱,既非取決於袁世凱的品格,又非出於個人感情的好惡,那就隻能從政治鬥爭的需要上去尋求答案了。害怕戰亂、力求安定,是張謇一大政治特點。1900年他積極參與“東南互保”活動,是害怕義和團運動擴展到南方來;“五四”前後不遺餘力地哀籲和平,是出於對軍閥割據混戰的深惡痛絕;“五四”和“五卅”運動期間遷怒於“宣傳最新學說者”,是認為他們鼓勵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導致社會秩序不安寧;武昌起義後不久,能從立憲派向讚同共和轉變,也是害怕因立憲與共和之爭導致全國分裂和引發外來武裝幹涉。張謇之所以特別害怕戰亂和社會動蕩,是由於他是個擁有龐大的大生實業集團的實業家,又致力於推行地方自治事業,一個安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就成為他的全部社會事業生死攸關的首要條件。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統治已瀕臨瓦解,這時戰機四伏,秩序混亂,還有帝國主義武裝幹涉之憂,亟須有一強有力的人物來控製局勢、統一國家。在張謇看來,孫中山雖然具有優秀的革命家品質,在革命黨內享有很高的威望,但卻缺乏政治實力可以直接左右清政府,又無經濟實力來支撐危局;隻有已控製了清政府,又擁有龐大的北洋軍事實力並得到帝國主義列強支持的袁世凱,才有可能承擔此曆史任務,因而就成為無可替代的人選。這就是當時張謇支持袁世凱的根本原因。

  張謇支持袁世凱,是以袁世凱讚同共和為前提的。張謇曾是堅定的立憲派領袖人物。1911年6月他入京對清政府“進最後之忠告”,就為請求實行立憲以阻遏革命形勢的進一步高漲。武昌起義後一段時期內,為了采取補救措施,張謇要求立憲的態度更為積極。可是,武昌起義後不足一月,響應者已十二三省,革命形勢發展之快,是張謇始料所不及的。他既恨清政府不聽忠告,“專己自逞,違拂民心,摧抑士論”,導致“人民希望之路絕,激烈之說得以乘之”的後果,同時也不得不麵對革命形勢迅速發展、“不可複遏”的現實,張謇認識到:與其讓戰禍綿延,“各省金融之閉塞,實業之拘困,父老之驚恐,子弟之死亡,婦孺之流徙”的慘劇進一步擴大,不如順潮流而動,努力爭取實現共和。這無疑是張謇政治上一大進步。為此,他當時在給袁世凱的一係列函電中,都一再強調了實現共和主義的必要性,認為:“環觀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無可為和平之結果,趨勢然也”。正因為支持袁世凱是以其讚同共和、實現共和政體為政治前提的,故當袁世凱假共和的真麵目逐步暴露,特別是 1915 年下半年複辟帝製的陰謀公開化後,道不合不能與謀,張謇堅決與之分道揚鑣就勢在必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