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清王朝迅速覆亡之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2月,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短短的3個月時間中,一個擁有260多年曆史、有過康乾盛世的清王朝,就這樣壽終正寢了。其覆亡速度之快,中國曆史少有。這個用 14 年時間,打敗過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其後期又曾出現過“同光中興”的清王朝,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就被革命推翻了?撇開其他深層次的社會原因來看,它的滅亡,一定程度上也是亡在因皇室親貴的爭權奪利而導致的內耗上。從某種意義上說,清王朝的覆滅,是亡在一班“小少爺”身上。

  經過 1907 年的丁未政潮後,以奕劻、袁世凱集團大獲全勝,打破了派係平衡,權勢盛極一時。

  奕—袁集團的權勢趨於鼎盛,對慣用平衡術維係清王朝統治而此時又處於垂暮之年的慈禧太後來說,不得不深以為患。於是,丁未政潮後,慈禧太後采取了一係列抑製奕—袁集團勢力再度膨脹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調載灃入軍機處以分奕劻的權力。1908年11月,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相繼去世,載灃之子三歲的溥儀繼光緒帝之後而為皇帝,乃父載灃便當然地被封為監國攝政王,獨攬大權。為了對付權勢顯赫的奕—袁集團,載灃自代宣統皇帝為全國海陸軍大元帥,任其胞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緊緊抓住軍權;同時,調整各部院大臣,多以皇族親貴充任。這樣,在與袁世凱集團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形成了一個以載灃為首的皇族親貴集團。

  然而,這個皇族親貴集團,並不能力挽清末危局。由於載灃攝政伊始,即大力加緊中央集權,排除異己,任用親貴,集權皇族,不僅激化了與奕劻、袁世凱之間的矛盾,也導致了地方督撫的不滿。而皇族親貴們的無能及彼此的爭權奪利,又使清廷無法調和這些矛盾和不滿,終致清王朝分崩離析。對載灃而言,袁世凱是非去不可的,他曾打算殺掉袁世凱,但由於自己生性懦弱無能,猶豫不決,商之於朝廷大臣後,一經反對便作罷,最後以“足疾”令袁世凱“回籍養屙”草草了事。袁世凱被驅除出朝後,他又將矛頭對準有袁世凱後台老板之稱的慶親王奕劻。但對付奕劻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最後又以將有“奕劻心腹”之稱的陸軍部尚書鐵良放為江寧將軍作罷。奕劻仍然把持首席軍機大臣職位絲毫而不動搖,致使袁世凱能夠於辭去軍機大臣返回河南之後,仍在暗中操縱一切,以及日後能乘機而輕易東山再起。

  皇親貴族們雖集結在載灃周圍,但由於載灃個人庸碌無能,並不能像慈禧太後那樣的鐵腕人物成為一個權力中心,因而難以控製皇族親貴,以至於形成所謂“政出多門”的局麵。胡思敬《國聞備乘》這樣描述皇親貴族們的爭權奪利:“其時親貴盡出專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謀生事,內外聲氣大通。於是洵貝勒總持海軍,兼辦陵工,與毓朗合為一黨。濤貝勒統軍諮府,侵奪陸軍部權,收用良弼等為一黨。肅親王好結納勾通報館,據民政部,領天下警政為一黨。隆裕以母後之尊,寵定太監張德為一黨。澤公於隆裕為姻親,又曾經出洋,握財政全權,創設監理財政官鹽務處為一黨。監國福晉雅有才能,頗通賄賂,聯絡母族為一黨。以上七黨皆專予奪之權,茸闒無恥之徒,趨之若鶩。而慶邸別樹一幟,又在七黨之外。海軍本肅王建議,載洵等出而攘之,故用載洵為海軍大臣,派毓朗專司訓練禁軍大臣……載濤見載洵等已握兵權,恐遂失勢,爭於攝政王前,幾有不顧而唾之勢。王大窘,次日,複加派濤管理軍路諮府,唯溥偉以倔強與諸王不合,隻派禁煙大臣,權力在諸王下。”由上可見,皇族親貴們在權力分配上進行了激烈的爭鬥。

  宣統時期,地方督撫中未有顯赫人物,不能形成與朝廷相抗衡的地方勢力。由於載灃等皇親顯貴們的無知,把清末新政以來的“預備立憲”作為一種幌子來欺騙民眾,自然遭到以各省谘議局為中心的立憲派的反對。地方督撫對皇族的集權行為亦多不滿,於是一般督撫遂支持立憲派的國會請願運動。地方督撫與立憲派在立憲運動中合流,與朝廷關係日益緊張,然而,昧於時局的清廷卻於1911年5月,不合時宜地推出了“皇族內閣”。此舉“足令全國谘議局之議員人人喪氣而絕望。谘議局議員絕望之日,即清朝基礎動搖之時,至是內外人心皆去。”清廷政治已不可為,其與立憲派的矛盾更是不可調和。此後,立憲派轉向革命,地方督撫亦不願效忠了。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以載灃為首的滿族王公親貴終於束手無策,隻得再度起用袁世凱,載灃“以醇親王歸藩,不預政事。”一批皇族親貴如良弼、鐵良、溥偉、善耆、載洵、載澤等集結為宗社黨,企圖挽救垂死的清王朝。然而,袁世凱的心狠手辣,卻是這批親貴們所無可比擬的。宗社黨一表明反對與革命黨合作態度後,袁世凱立即與革命黨人合作,炸死了良弼。在“鐵血”麵前,宗社黨很快敗下陣來。良弼被炸而亡,“親貴喪膽,遜位議定。”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宣布退位。

  載灃攝政期間,加強皇族集權,尤其是少壯親貴們充斥朝廷,他們個個碌碌無為,而都占據顯要權位,並且不斷地明爭暗鬥,太多的精力就這樣內耗了,以至於政治上無所為。本來,武昌起義或許並不足以威脅清王朝 260餘年的統治。據時人記載;“鄂垣兵變,僅一小部分,……彼係烏合之眾,人心未定,收複不難。”然而,滿族王公親貴早已自壞長城,不得不聽任武昌起義的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勢,正所謂“革命之事,乃諸王之自革而已。”“清朝的滅亡,不是革命軍以軍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這些話從一個側麵來看還是有些道理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