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清皇陵之謎

  清陵為何地分三處?

  清陵由關外四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園構成。關外四陵是清朝入關之前在東北舊都所興建的皇陵,由清初三陵(或稱盛京三陵)和東京陵構成。清初三陵即努爾哈赤先祖的永陵、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

  永陵原稱興京陵,位於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啟運山麓,前臨蘇子河,背山麵河,視野開闊。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順治十六年(1659)改稱永陵。永陵安葬太祖努爾哈赤的遠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伯父叔父及其妻室。永陵是清皇室發達後,把已葬的祖先拾骨遷葬於此地,沒有真正的地宮,平地起封土,規模在關外三陵中最小。

  福陵為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之陵,位於沈陽東郊天柱山,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經康熙、乾隆兩朝修葺,麵積十九萬平方米。福陵的規格明顯高於永陵,南牆正中有大紅門,門外東西兩側為蟠龍琉璃壁,門後地勢漸高,向上延伸的神道兩側有四對石像生,院內蒼鬆翠柏,鬆柏間依山勢而建的一百零八級磚階,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

  清初三陵以清太宗皇太極與其妻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昭陵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位於沈陽市北。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康熙、嘉慶兩朝曾經擴建,占地四百五十萬平方米。昭陵與福陵建築形式基本相同,最有特色的是神道兩側的六對石像生,品種多、雕刻精美。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據說石馬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坐騎大白、小白雕成,體魄雄健。碑樓中有康熙帝禦筆親書的“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福陵的另一建築特色是寶城後人工堆造的假山隆業山,為諸陵所獨有。

  關外四陵的東京陵位於遼陽市太子河東,距清代興建的東京城不遠。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於後金天命九年(1624)將景祖、顯祖、皇伯、皇子諸墳遷葬於一處,後一些重要貝勒遷葬到永陵,此陵僅存努爾哈赤的胞弟、從弟、長子等人,不受人重視。

  清代入關後,清帝室陵寢分為兩處,一在河北遵化昌瑞山麓的馬蘭峪,稱東陵,一在河北易縣永寧山下的太平峪,稱西陵。

  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體係最完整的一座陵墓群。陵區所在地早在明代已被視為風水寶地,明帝室決定昌平陵區無空地時,開辟此地為皇家新陵區。由於明朝滅亡,此計劃未及實施。清初順治帝狩獵,途經昌瑞山,一見傾心,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康熙二年(1663)為順治帝營建孝陵於昌瑞山下,東陵皇陵區正式開始動工。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心,東側是康熙景陵、同治惠陵,西側是乾隆裕陵、鹹豐定陵,另有孝莊。慈安、慈禧等陵,共葬有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後、一百三十六個妃子。清東陵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皇陵建築群,陵園外有一百九十公裏的火道,還有二十餘裏的官山,總占地麵積達五百平方公裏。

  西陵始建於雍正帝,根據傳統禮製,應“子隨父葬、祖輩衍繼”,我國從商代後期直至明代,帝陵都集中在一個區域內,雍正卻另辟陵地,打破有幾千年傳統的昭穆製度。清皇室從乾隆帝以後,便父子兩代分別歸葬東陵、西陵,稱“兆葬之製”,隻有道光、同治兩朝例外。雍正帝易地建陵的原因不明,據官方記載,雍正帝派風水先生堪輿,在東陵找不到吉地,而距孝陵不遠處的九鳳朝陽山,因為“形局未全,穴土之中帶砂石”而落選。民間傳說雍正帝為奪位,弑父殺兄,不願死後葬在父親身邊。

  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民國四年(1915)由清朝的遺老最後建成光緒帝的崇陵,前後延續近二百年。西陵陵區麵積二百二十五平方公裏,雍正泰陵與嘉慶昌陵形成一區,道光墓陵與光緒崇陵形成另一區,規模較東陵小,雖以泰陵為主,但並未形成中心和統一陵區,宋明以來的統一陵區製度發生變化。西陵有帝陵四座,後陵五座,妃陵三座,親王、公主園寢四座,共葬七十六人。

  昭西陵為何獨處門外一隅?

  在東陵正門大紅門外東側,是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孝莊文皇後即清初政壇的實力派人物孝莊太後,她是皇太極之妻,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順治與康熙兩帝入承大統時年僅六歲、八歲,年幼無知,政局不穩。順治年間,孝莊太後下嫁皇太極之弟攝政王多爾袞,確保兒子帝位不失;康熙初年,她協助幼孫處理政務,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按理,孝莊太後死後應葬於丈夫皇太極的昭陵,但她拒絕了這一建議。

  孝莊太後長壽,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距順治帝去世已二十多年。死前,她表示不願葬到遙遠的關外,對康熙說:“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其實孝莊太後既為兄弟兩人之妻,遠葬皇太極身旁未免有愧。而與多爾袞則是政治婚姻,難說感情,況且多爾袞死後被削奪尊號,暴屍示眾,孝莊太後根本不可能與之合葬,所以葬於子孫身旁成了最好的選擇。康熙帝遵照她的遺言,在孝陵的南麵建了一座暫安奉殿,雍正就地建陵,稱為“昭西”陵,與皇太極的昭陵相隔千裏,遙相呼應。順治帝與康熙帝長眠於她的身旁。

  雙妃為什麽擁有單獨園寢?

  東陵有一座單獨的雙妃園寢,為妃子單獨建寢,這在明清兩代是絕無僅有的事。

  雙妃是康熙帝的兩位妃子。一位愨懿皇貴妃佟佳氏,隸屬滿洲鑲黃旗,是孝懿皇後之妹,康熙三十九年(1700)被冊封為貴妃;另一位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方十七歲,冊封為和嬪,康熙五十七年(1718)晉升為和妃。

  康熙帝十分寵愛幼年的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特意帶進宮中讀書,讓他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同時選派兩位妃子照顧小皇孫的飲食起居,擔任這一任務的就是貴妃佟佳氏與和妃瓜爾佳氏。由於她們的悉心照料,弘曆健康成長,他視二妃如母,感情十分深厚。雍正繼位後,為報答她們對兒子盡心盡力,分別晉封兩妃為皇考皇貴妃和皇考貴妃。

  弘曆繼位以後,尊封佟佳氏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瓜爾佳氏為皇祖溫惠貴太妃。乾隆二年(1737)五月,弘曆特下一道手諭“朕自幼令,仰蒙皇祖慈愛,撫育宮中,又命太妃皇貴妃、太妃貴妃提協看視。兩太妃體仰皇祖聖心,恩勤備極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為兩太後千秋之後,另建園寢,令王大臣稽查舊例。”讓禮部官員在舊例中尋找依據,命令就在景陵附近,“敬謹相度,擇地營造。其規製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禮之意。”乾隆四年(1739)建立雙妃園寢。乾隆八年(174)七十六歲的佟佳氏去世,乾隆帝親自到太妃宮祭奠,五月,諡為“愨惠皇貴妃”,十二月落葬於雙妃園寢。同年,乾隆帝晉封僅存的瓜爾佳氏為溫惠皇貴太妃,與壽祺皇貴太妃佟佳氏平級。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月,瓜爾佳氏享盡繁華,以八十五歲的高齡卒於寧壽宮,同年十月葬於雙妃園寢。

  雙妃的園寢內有東西並列的寶城兩座,東麵為佟佳氏,西麵瓜爾佳氏,兩陵規製完全相同。園內明樓、石碑、享殿、宮門一應俱全。尤其特殊的是,享殿前有刻著丹鳳朝陽圖案的陛階石,其規格之高為妃子園寢所罕見。

  道光帝為什麽葬在清西陵?

  自從雍正帝易地建陵,乾隆帝降下諭旨,清代興建皇陵從此便有“父東子西”的“兆葬之製”。按照這一製度,道光帝陵應建於清東陵。道光元年(1821)九月,道光帝開始在清東陵寶華峪為自己興建陵墓,曆時七年完成。

  道光七年(1827),道光孝穆皇後入葬新陵,道光帝對陵墓的堅固讚不絕口。次年道光帝謁陵,卻發現陵墓地宮滲水。這是因為挖掘地宮,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滲出地表所致。這雖然是自然現象,卻是皇陵最忌諱之事,被視為大不吉利,建陵官員為此受到嚴懲。道光帝隻得另覓吉地,將已修陵墓全部拆除。堪輿先生選中清西陵。新建的墓陵於道光十二年(1832)開始修建,道光十六年(1836)竣工,墓陵的修建破壞了“兆葬之製”。

  墓陵是清代所有皇陵中最樸素的一座,一如道光帝本人。陵區垣牆既未掛灰,也不塗紅,而是磨磚對縫,幹擺灌漿,神道上沒有華表、碑樓、石像生、方城和明樓。隆恩殿為單簷建築,隻有殿內天花板上雕刻的噴香楠木龍頭,稱得上木雕藝術的佳作。

  道光帝拆除東陵寶華峪陵墓時,剩餘大量建築材料,鹹豐帝子繼父業,營建自己的陵墓時繼續使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