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遼闊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那靜靜的藍天、白雲、黃沙、草地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佇立著。有明黃的牆,朱紅的門,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一派雍容、典雅、莊嚴的氣象。但,這並不是他的真正意義上的陵墓,這裏並沒有他的遺骨。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一生坎坷。9 歲時,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成了孤兒。他逃亡過、潛伏過、被捕過、曾被人當眾羞辱。這些人間痛苦磨煉了他的意誌,把仇恨化為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積聚力量,收羅父親的殘部,培植親信。短短7年間,他橫掃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一躍成為當時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在“忽烈而台”大會上,他被各部貴族一致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後人稱他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能征善戰,所向無敵,四處擴張。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然後揮師西進,直達中亞、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逼上了裏海的荒島,再向東擊潰了俄羅斯軍隊,把疆域擴張到頓河一帶。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攻打西夏。第二年,在即將攻克西夏首都之前,逝世於行營中。成吉思汗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他的蒙古鐵騎震撼了世界。
但是,他的陵墓何在呢?
按照蒙古民族的遺俗,他們的君主無論死在何地,他的遺骨都必須送到他們的發祥地漠北去。
據《元史》載,“成吉思汗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概是肯特山脈中的一道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起輦”就是說,成吉思汗從這裏乘車,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再建成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汗國。可惜,這個“起輦穀”年久失傳,早已湮沒在曆史的長河裏了。
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成吉思汗的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可是這山既沒栽樹,又無標誌,群山奔奔,四顧茫茫,無處尋覓,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後來的蒙古人為他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八白室”。所謂“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的氈帳。氈帳裏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征著墓地。這樣的陵園既便於遷移,也便於祭祀,很符合遊牧民族到處遷徙的特點。“八白室”遷移多處,起初在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後又移到黃河河套一帶,最後遷到鄂爾多斯高原,現在的地點在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語裏就是“主人的陵寢”之意。
成吉思汗墓地之難尋,原因其實很簡單。
從傳統上看,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遷徙頻繁,瀚海無垠,黃塵彌天,建了高大陵寢也會被沙丘掩埋。所以,該民族是薄於“墓葬”而奉行“天葬”和“野葬”的。無論是天葬或是野葬,不外乎是將屍體暴露於荒野,最好被鳥獸食盡。蒙古的王公貴族身份高貴,當然不行“天葬”、“野葬”,但也遵循“墓而不墳”的古訓(深埋地下為“墓”,隆起地麵為“墳”),成吉思汗的陵墓也隻能按傳統深埋於地下。
再從當時現實看,成吉思汗是在戰爭中去世的,即將攻克西夏都城的緊要關頭,如果大汗去世的消息傳了出去,勢必會動搖軍心,而給強敵以喘息和反攻的機會。所以,當時,成吉思汗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留下遺囑“秘不發喪”。待西夏投降後,才由一支秘密騎兵部隊護送靈柩到預定墓地。據說,到達墓地把靈柩深埋之後,還把原來地麵上的草、木、石等還原,不留一點痕跡。並用群馬在墓地上任意踐踏,使之平整,再在上麵當著一匹母駱駝的麵殺死它的小駱駝,然後,派一支部隊遠遠守護它。等第二年青草長起,四周的大草原綠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確保萬無一失。
為什麽留下母駝呢?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將來要尋成吉思汗的墓地時,隻以母駱駝為先導,就能找到小駱駝死的地方——那裏就是大汗的墓了。可是,這隻駱駝如果死了,或是再殺的駱駝死了,那麽成吉思汗的墓地將永遠無人知曉了。現在,駱駝沒了,謎就誰也破解不了了。
這就是成吉思汗陵寢無法尋找的根本原因,一個永遠難解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