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代帝王的陵寢不僅是重要的文物古跡,而且是難得的旅遊資源。曆代封建王朝都曾建築風格各異的皇陵,成為遊人眼中絕妙的景觀。著名的蒙古首領、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墓,算得上最吸引遊人的一個。成吉思汗陵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這裏牧草騰碧浪,羊群卷雪花。在藍天綠草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輝煌奪目的金黃琉璃寶頂,使這座帝陵顯得分外莊嚴。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在這座豪華莊嚴的陵墓裏,並沒有葬著成吉思汗的遺體,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假陵!乍一聽,誰都覺得難以置信,可它偏偏是事實——那一代天驕的遺體至今未曾有人發現過。成吉思汗最初的葬地在哪裏,至今還是一個未解的謎。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蒙古一個部落貴族的家庭。他憑著機智勇敢,先與克烈部首領王罕聯合擊敗了實力強大的紮木合,而後又擊敗王罕,威名日盛,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統一大業。公元 1227 年 8 月,在親率大軍進軍西夏的途中,成吉思汗染病故於今六盤山西南的清水縣,終年66歲。
據《蒙古源流》載,成吉思汗的陵寢,即“八白室”(八座白色氈帳),建立在今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天順年間,守護陵寢的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八白室”隨之遷來。清初在鄂爾多斯高原設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供奉在伊克昭(蒙語,意大廟,指今王愛台)附近,後又移至今伊金霍洛旗(蒙語意為帝王陵寢)。從此,成吉思汗的靈柩被安放在鄂爾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敖包,蒙語,意為土崗),至今已有300年之久。前麵提到,成吉思汗是在率軍進軍西夏的途中病故的,當時征戰緊張而成吉思汗的部下為什麽非要將其遺體千裏迢迢運回蒙古大本營安葬呢?對此傳說不一。
據記載,當年的一次行軍途中,成吉思汗在一棵孤樹下休息,沉默思索了很久,站起來說,將來我要葬在這裏。這句話後來就被奉為遺囑,當成吉思汗死在異國後,他的部下不顧千裏之遙,運靈回蒙古,為的是遵循成吉思汗的遺命。
還有一種傳說,認為成吉思汗率軍經過鄂爾多斯高原時,為這裏旖旎的風光所陶醉,竟將手中的馬鞭跌落於地。他坐在馬背上沉思良久,讚美這裏是衰亡之朝複興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處,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發老翁安息之鄉,表示將來要葬在這裏。他讓士兵將馬鞭埋在這裏,堆起了敖包,準備死後安葬於此。
那麽,為什麽說鄂爾多斯高原上的陵寢是假的呢?這要從蒙古族的早期葬俗說起。據史料記載:蒙古人有“天葬”和野葬的風習。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遺體置於山頂或山穀中,並不埋葬。所謂野葬,是將死者遺體置於木輪車上拉著奔跑,直到屍體掉下來為止,也不埋沒。這兩種葬法都是棄屍野外,任狼咬鳥啄。三日後去查看,如發現屍體已被鳥獸食盡,則認為死者升天,為之喜慶;未能如此則認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須另外舉行宗教儀式超度。蒙古族貴族,特別是帝王死後,盛行“密葬”,墓地不僅外人不知,連家人也無法知道。
關於成吉思汗入葬的記載是這樣的:《元史》上記載成吉思汗葬在起輦穀,而且各帝王本紀也都稱元朝所有皇帝都葬在起輦穀。事實上,至今也無人發現這些帝陵的蹤跡,原因就在於元朝諸帝王“密葬”、深葬不墳。
《多桑蒙古史》上說,成吉思汗死後,手下人將成吉思汗的靈柩運回蒙古後,不想讓別人知道死訊,所以護柩的士卒在運途中見人就殺盡。埋葬以後,周圍的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能分辨是葬在哪棵樹下。《黑韃事略》記載,成吉思汗的墓,沒有起墳塚,讓馬在上麵踐踏後,猶如平地。《草木子》中記載更為奇特,說安葬完以後,讓馬在上麵踏平,再殺駱駝子放在上麵,派千騎守護,等到第二年草長出來後,移帳散去,看不出痕跡,要祭祀的時候,用所殺駱駝的母親為向導,看它躑躅悲鳴的地方就是所葬之地。
由此可知,成吉思汗的真實安葬地在當時就難以確鑿了。而成吉思汗的後代們並不像明人記載的那樣到葬地祭祀,而是把成吉思汗生前的八座白色宮帳稱為“八白室”,在八白室前祭奠成吉思汗之靈。《蒙古源流》中談到,因為不能請出金身,所以禱告長陵共仰庇護,在別的地方另立白屋八間,這就是八白室,也就是成吉思汗象征性的陵寢。成吉思汗如此,元代其他皇帝也就不必說了。所以說,至今,他們的葬地仍是一個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