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監國製度是唐代一項重要的政治製度,自唐初武德九年李世民以太子監國,至唐末昭宗時權臣蔣玄暉等人立李柷(即哀帝)為太子行監國事,這種製度了近三百年。所謂太子監國,即太子代理國政。當皇帝因某種原因(巡行、疾病、等)暫時不能親主政務時,便下詔授權皇太子理政,代表皇帝決斷軍國大事。太子期間,唐廷中央行政的運轉方式,在文件草擬、頒行,上傳下達渠道、格式,行政處主管部門、主管長官以及決策機構等方麵,皆有相應的程序變化。唐代,行政機構省六部製為核心趨於完整、定型,政治上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始終尖銳複雜這兩個特點相適應,唐太子監國製度,也具有行政處理體製日趨完整,逐漸成為行政的必要輔助環節,政治上則不斷為權謀者利用,始終是政治鬥爭之工具的特點唐太子監國始於武德九年,李世民奪嫡立為皇太子之時。其初行是出於政治需要,也有襲用先朝舊製的成分。經李世民監國時諸項舉措,曆高宗、武周、玄宗益增置,唐太子監國在製度上形成了定製。唐高祖李淵立國之初,以長子建成為子。當時諸子相爭,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沒有太子監國的事。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成為最有實力的人物。李淵空有皇帝名位,已無控製局勢之力。在這種情況下,李淵被迫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下詔令其監國。需要指出的是,李淵以李世民監國,是時勢所迫,出於無奈,但以方式交代國政,在製度上還是有所依循的,這就是先秦以及北魏晉周齊隋以來的監國製。李世民監國曆時兩個月(六月至八月),時間雖短,他監國期間的一套做法為後人建立了規矩,以後經高宗、武後諸朝損益,逐漸形成定製。李世民監國,首了監國期間,皇太子在東宮主持全國政務的行政方式,其次是監國時期,以東宮官處理全國政務之官員,采用太子係統的公文格式向全國發文。李治監國期間,太子製又有所增損。首先是添置宮員,完善閣製,其次是從立法上正式對太子係統公文式作出規定,再次,中央行政中樞起用東宮係統班子,但三省班子主要成員,似也委以東宮官職,使他們與東宮官共同輔太子,監國期間中央三省與太子東宮班子係,由此得到調整。高宗、武後至玄宗初年,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鬥爭尖銳複雜,尤位繼承問題最為突出,太子廢立如走馬燈,太子監國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雖然如太子監國逐漸在製度上形成定製。高宗時期,因高宗多病,又常駐東都,多次以太子監國,也是武則天得以從中攬權乘之機之一。武則天時期,廢立事多,但太子賢於儀鳳四年(679)至調露二年(680)國一年。太子哲(顯)於永淳元年(682)至二年武後駐東都期間,監國一年有餘。由立不定,大權操武後等人之手,這一時期太子監國在權限上是大打折扣的,但也並同具文。太子監國期間,全國政務處理還是由東宮班子來主持。睿宗時期,玄宗憑,以誅韋氏有功,得立為太子後,也曾以太子身份監國事。玄宗以後諸帝以太子監多數係權臣相逼所為,已是政治色彩濃於行政色彩。玄宗在位四十多年間曾三立太其間監國事少,隻是到天寶末安史之亂爆發後,才於倉猝中以太子李亨監國,不久即位靈武,監國事止。睿宗、玄宗以後、肅、順、敬、文、武、宣、懿、僖、昭諸帝皆有監,因循而已,於製度上已無改作。總之,唐太子監國製度,其行政是建立在東宮官體製之上的,遇有監國事,便要使宮官吏,以東宮係統行文格式向全國發文,並取代中央三省主持全國政務。三省長以兼攝方式臨時轉到東宮體製上來以協調兩宮聯係。東宮主持政務時唐全國的行轉方式,基本上仍相同於中央正常的三省六部製時期。監國期間詹事府要與尚書主執行,是監國時唐行政運轉的一個特別之處。唐太子監國製度前後推行270餘年,廿一帝中十七帝在統治期內曾實施太子監正常時期,政局基本穩定,統治集團內部雖有鬥爭,但皇帝還能控製局麵,這時以監國,起的主要是行政作用。非常時期,政局不穩,統治集團內部鬥爭複雜多變,這太子監國,所起的主要是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