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80 公裏處、乾縣城西北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統治中國達 53 年之久的這兩位皇帝已經在這裏沉睡了 1300 了。乾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唐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園原築的宮殿、城牆不存,但從地麵遺跡看,內城的輪廓還在。從北麵的玄武門到南麵的朱雀門,直線 1600 餘米,由東麵的青龍門到西麵的白虎門,約 1200 米。四門的石獅至今仍挺首,雄踞於門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有兩組石人群像,西 32 尊,東側 29 尊,這 61尊與真人一樣大小的石人,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領緊袖的,披發左衽的,發式、衣著和臉型各不相同,但他們都雙足並立,兩手前拱,整齊恭排列於陵前,而他們的頭大多已不知去向。謎,就在這裏。這些石像的原型究竟是些什麽人呢?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這些石像是參加高宗葬禮的外國首領或客使形象製作的。近年來,有人經過考證之後認為,然是一種誤解,因為這種推測不符合當年立這批石像的曆史背景和石像自身的記載。這些石像大約建成於武則天去世前後,初建時,每個石像背部都鐫刻有姓職銜、族別和屬國國別等文字,表明他們是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的“藩臣”。些文字經過 1000 多年的風雨侵蝕,大都漫滅不清了,隻有七尊石像上有殘存文還可以識讀。宋朝時,有一位陝西地方官叫遊師雄,他曾考察過這些石像背部的文並作了記錄。經鑒別,如今有 35 尊石像的銜名大體可以弄清,按他們所屬的國別自地區,有人將其分為六類,其中包括來自唐安北(燕然)都護府屬下的回紇諸部;來自安西都護府屬下蔥嶺以東的各族首領、都督;來自唐北庭大都護府屬下的厥地區的都護和諸都督和吐穀渾族的首領等。從這已知的 35 人的銜名裏,可以他們的身份:真正的客使和僑居長安的外賓不過五六人,絕大多數是唐王朝屬下族官員或質宿京師的諸屬國國王、王子,其中有很多是唐朝廷的大將軍、十二位、同時受命兼任唐邊疆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從品位上看,這些官職一般都在三上,有的甚至官居一品。從邊境各族首領接受唐中央王朝的敕封、任命,得到唐朝廷如此高的官爵俸祿來看,他們是唐朝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通過這些石像原型身查明,不僅僅破譯了一個千古疑謎,而且還說明了唐王朝統治階級具有多民族成特點,說明了唐王朝的轄地在北麵到達了葉尼塞河流域,在西北麵不僅有新疆地而且北至巴爾喀什湖與額爾齊斯湖流域,西到碎葉河以西的千泉、俱蘭、康、石諸這些石像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一個曆史見證。
那麽,這些石像的頭都到哪裏去了呢?關於這一問題說法是很多的,據考證,石像在營建陵墓的當初是完整無缺的,從石像的脖子上可以看出頭被砸掉的痕跡直到現在也無人能說清是什麽人在什麽年代又為什麽將石像的頭顱砸掉。關於問題的傳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說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見唐陵前立有外國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臉麵,所以把的頭全部砍掉了。但據史載八國聯軍侵華時其足跡並未到過陵地,看來此說不確切。
另一說在明朝末年,瘟疫襲擊乾縣,當時病死的臣民百姓不計其數。百姓認疫的來源可能是乾陵中的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和洋人在作祟,因而群起將這些石頭都搬了家。明朝人李夢陽在寫乾陵的一首詩中也曾寫道:陵旁的石人在日落西變成妖怪出外作祟,路上行人斷絕,妖怪踐踏田禾、害人、吃牛又吃豬,惹得老百強弓、钁頭、鋤頭砸這些石人,使之碎的碎,傷的傷,身首分家。由此看來石人斷首在明代或明代以前。這種說法倒有一定的可信性。
至於有人說石人的頭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造反派之手,這是不符合事實因為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許多年,石人的頭就已經消失,況且,明、清都有“無首”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