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滅秦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擊敗,被圍於(今安徽靈璧東南)。四麵楚歌聲中,項羽與寵姬虞姬訣別,突圍南走。據《史記·項紀》記載,項羽自垓下突圍後,行至陰陵迷路,為漢軍追上,再退至東城,隻有二十相隨。項羽遂以二十八騎大戰漢軍數千追兵,擊敗之。在烏江邊,烏江亭長備下小勸項羽渡江為王。項羽覺得八千江東子弟無一生還,即使自己逃生,也無顏見江東,於是自刎於烏江岸邊。雖然項羽兵敗自殺身亡,但自古以來人們卻稱其為亂世英雄,一代梟雄。
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這本來沒有什麽異議。問題是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中,又有“(漢高祖)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之語。於是產生了疑問:是不是司馬了刻意完善英雄人物,將采擷到的民間傳說與東城真實的血戰情節縫綴彌合了?
因此有人提出,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在距烏江約三百裏的東城(徽定遠東南)。此說的佐證是,在定遠縣境內,保存著十多處與項羽有關的遺址、遺如相傳為霸王迷路處的“霸王寨”、劉邦追及項羽處的“劉公橋”,還有“嗟虞墩”等之,可以尋找出項羽在此與漢軍周旋的完整路線。
治史謹嚴的司馬遷,會輕易將民間傳聞采入史籍?這不免令人起疑。於是有諸史籍,提出了如下看法:“自刎烏江”與“身死東城”實為一說。秦漢時期,烏江以隸屬於東城縣。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於垓下,東走至烏江,舟待羽處也。”又:“晉太康六年始於東城縣界置烏江縣。”由於烏江亭曾屬東城縣來烏江縣又置於東城縣界,後世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文中都以“東城”舊稱烏江。可以斷定,《史記》所說的“自刎烏江”,是對項羽死地的具體記述;“身死東是對項羽死地的泛指,是“身死東城烏江”的簡稱。另外,“自刎烏江”不僅見載於史且有史跡為證。今烏江的駐馬河,原名駐馬塘,因項羽駐馬於此而得名。今西楚霸祠,原為烏江亭長在項羽自刎之地埋葬項羽血衣和殘骸後所立之亭,名曰“項亭以祀之。唐時擴建為祠,規模宏偉,李白的從叔李陽冰為之篆額“西楚霸王靈祠”,至今。曆代名人在此多有詩詠,他們對項羽的評價各有所見,但對項羽自刎烏江實,都是一致認可的。
項羽自刎於烏江岸邊的悲劇,是民間傳聞,還是曆史真實?至今仍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