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也名徐市,秦始皇時齊地琅琊人。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東巡琅琊,“遣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史記》的這一說法,為中日兩國許多史書引用轉述,在中國古代外交史上,徐福知名人物。
但是,圍繞著徐福,有許多懸而未決的疑謎。首先,有無徐福其人,就有人提疑。認為有關徐福的事跡,隻是司馬遷根據傳聞所記,目的是借秦始皇信神仙、迷的行為,來諷喻漢武帝相似的愛好。有關這一點,在本世紀初,中日學者查證大料,進行深入研究後,基本上肯定了曆史上確有徐福其人,司馬遷的記載是可靠的其次,是關於徐福的故裏。《史記》記徐福為“齊地琅琊人”。1982年6月,江蘇縣進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縣城北金山鄉南一公裏的地方發現一個叫“徐阜”的村。據當地人說,“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時仍稱“徐福村”。另據出土文物可知,縣在戰國時屬齊地,秦時屬琅琊郡。由此看來,位於今江蘇贛榆縣城北金山鄉南徐阜村,應是徐福故裏。也有人根據曆史地理沿革情況認為,江蘇贛榆不可能是徐裏,徐福故裏應是漢代的徐鄉縣,故城在今山東龍口市黃縣鎮西北。第三,在徐福為何東渡的問題上,論者說法各異。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東神仙自是一說。但不少學者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認為秦滅大國時,大批燕、齊遺海避難,徐福的童男童女就是其中一支。還有人說,徐福是利用秦始皇求仙之私而借其力以自殖民於海外,是“預定之計劃”。第四,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最早提出徐福到定居的,是五代後周的義楚和尚,其著《義楚六帖·城廓·日本》載:“日本國亦名倭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據義楚自述,說法得之於他的日本朋友弘順和尚。近代的中日學者最初也都首肯此說,並指出日本新宮市還保留著徐福和他的侍員七人墓、徐福祠等遺跡,每年八月新宮市還行大祭儀式。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後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也有很多學者對徐福到過日本一說,提出疑問。他們認為,徐福的船隊無法戰勝上的狂風惡浪,隻能停留在中國千裏海岸的各個港口或沿海大小島嶼上,並逐步國內陸移居。他們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多屬牽強附會,日本神武天皇是神話時代的,根本無法與徐福掛鉤。新宮市的徐福遺跡,是後世好事者的偽造。傳說中徐福到三神山,隻是渤海灣的小島,並非日本境內,他們還進一步考證說,徐福東渡日本說,產生於 10 世紀左右的日本,隨著中日交流的頻繁,常有日本和尚來到中國,他來了有關徐福的傳說。中國的義楚和尚不辨真偽,記入《義楚六帖》中。到了宋代,人已對此深信不疑,於是以訛傳訛,直至今日。即使是同意徐福曾到日本的學者,對於徐福的登陸地點,也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是在今新宮市東北數裏的波多須浦登陸的,此處至今又名“秦住”、“秦須浦”,並留氏後裔。波多須浦麵臨太平洋,自古以來就是船舶出入的港口,稍向內陸深入,便大的近畿平原,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祠、徐福塚等,都在這裏。但據《日本書紀》
續日本紀》記載:東漢靈帝曾孫河智使主曾“率十七縣人夫婦化”。這些漢人,被集中在高市郡檜前村居住,這一地區成為漢人主要活動天地。因此,另有人認為,根據的自然條件與航海技術。徐福一行的路線應與他們相似,登陸點不會是波多須浦東渡。雖是兩千多年前的舊事,卻是中日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可惜迄今為仍有眾多有關徐福的疑謎無法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這是司馬遷著史時所始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