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曆史是由許多國家的恩恩怨怨演義而成的,諸侯間爭雄稱霸的春秋戰國尤其如此。地處長江下遊的吳、越兩國就曾演出了一幕曆史上動人心魄的樂章。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夫差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範蠡、文種的輔佐下,他臥薪嚐膽、勵誌圖強,用艱苦的生活磨煉自己的意誌。曆經十年,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滅亡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以劍自殺,並進而成就了越國霸業。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動人故事,就在中國曆史上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有趣的是1965年12月在湖北一個叫望山的地方,竟然出土了一把鋒利如初的青銅劍,劍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踐,劍如同他的主人一樣充滿了傳奇的色彩,這把劍也是越國那段曆史的見證者。
這把青銅劍出土時,置於格內人骨架的左側,並插入塗黑漆的木鞘內。劍長55.6厘米,劍形挺拔、莊重,製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一麵由綠鬆石組成美麗的圖案,另一麵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華貴、典雅。靠近劍格處有兩行錯金鳥篆銘文,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劍柄以絲纏繞,劍出鞘時寒光凜凜,耀人眼目,劍刃薄而鋒利。
既是越王勾踐用過的劍,而且又出土在人骨架的左側,您一定會懷疑此骨架是否是越王勾踐呢?這種推測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此劍出土於地處長江中遊的楚國墓葬中,地處長江下遊的越國國君的劍為何沒有留存在越國故地,卻埋藏在千裏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這就是越王勾踐劍留給我們的第一個謎。
有人認為這柄珍貴的青銅劍是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被楚軍繳獲的,然後作為戰利品而流入楚國貴族手中,楚國貴族死後把它作為陪葬品伴隨身邊。還有人認為,這把劍是越女嫁給楚國時的陪嫁品。因為曆史上記載,越王勾踐的女兒是楚昭王的寵姬。
關於楚越之間的關係,在《史記》、《左傳》、《吳越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在楚威王以前楚越的關係還很密切,而後才漸漸疏遠,並且相互攻伐,最後楚把越滅亡。根據同墓出土的大批竹簡得知,該墓入葬的年代為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所以說越王勾踐青銅劍是因贈送而自越傳入楚地,是很有可能的。這把越王勾踐親自用過的劍到底是友好時贈送的禮品,還是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確實是曆史上的一個謎。
越王勾踐青銅劍,不僅鑄造精工,花紋秀美,而且深埋於地下 2400 多年而不鏽,仍保持著耀眼的光澤,劍剛出土時,工作人員曾用紙進行測試,20餘層的紙竟在一劍之下被劃破,可見它的鋒利程度了。這麽名貴的青銅劍又是如何製造與防鏽的呢?這是越王勾踐青銅劍留給我們的第二個難解之謎。
劍是一種作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證其強度以免彎折,而不需要砍擊器的韌性,據科學院分析越王勾踐劍使用了合理的含錫成分,保持了劍的強度和延伸性。而且越王勾踐青銅劍因劍的各個部位的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容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但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劍上又是怎樣鑄成的呢?
專家們考證後認為是采用了複合金屬工藝,即兩次澆鑄使之複合成一體。這種複合金屬工藝,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到近代才開始使用的。兩千多年以前的越國人是如何掌握和使用這種技術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謎。
越王勾踐青銅劍深埋地下 2400 多年為何不生鏽?根據現代科學測定,劍的表麵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硫化銅可以防鏽。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運用硫化銅進行表麵防鏽處理的先進工藝,即是這柄劍之所以千年不鏽的根本原因。但另一種看法認為,越王勾踐青銅劍千年不鏽的真正原因在於特殊的密封條件,並且浸泡於酸、堿適度的中性水中。專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是孰非,是一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