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每年清明前後,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許多地方的炎黃子孫都以多種形式,隆重祭祀華夏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為何華夏子孫共祭炎黃二帝?
許多專家認為,許多人把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黃帝當作神話傳說中虛擬的人物來看待,這是不對的。炎帝、黃帝在中國曆史上確有其人,渭水中遊是中華炎黃文化的發祥地。
炎帝、黃帝均為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太昊夥羲氏在距今約 6000 年前生於渭水中遊的天水(今甘肅省東部)境內,其部落後東徙定居並建立政權於古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炎帝、黃帝均為部落首領。曆史上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稱謂載入典籍的各有8代,而最早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親兄弟,均生於今寶雞境內。其中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南郊的薑水,黃帝生於今寶雞市境內岐山縣一帶的姬水(又稱岐水),這在海內外學術界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據對炎黃後裔眾多姓氏族譜的排列上溯推算,第一代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均生於距今約 5500 年前後。中國許多姓氏族譜都將其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他們的世係都可連接到一百六七十代以上。如孔子、孟子、曾子族譜都追溯到黃帝;薑、方、謝等姓氏族譜都追溯到炎帝。
據考證,炎帝神農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遊的寶雞境內,稱帝從第二代始,其後裔後來遷徙四方,炎帝神農氏八代共相傳約520年。湖北隨州為炎帝神農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稱炎帝烈山氏、連山氏)部落的遷徙地;湖南酃縣古有炎帝陵,當為第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的陵墓。
對於軒轅黃帝部落的發展遷徙,有關專家認為今陝北黃陵縣境內的橋山上,是第二代軒轅黃帝的陵墓;河南新鄭是第八代軒轅黃帝生長、建都,統一萬國的地方;河北涿鹿則是黃帝、炎帝共同打敗蚩尤的地方。
炎黃後裔互相聯合、互相通婚、互相競爭又互相摩擦,且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爭鬥,但畢竟是同祖共宗,其最終歸於和好團結和聯合,各兄弟民族共同形成了一個大團結的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為人類曆史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由於上述原因,炎帝、黃帝在全國許多地方留下了遺跡,同時華夏大地眾多民族都尊崇炎黃為祖先,建廟立祠,世代祭祀,這是順理成章的。目前海外有 7000 多萬華僑、華人、華裔,他們尋根問祖,也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