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果不夠,子女會痛苦。但過分的溺愛,雖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我至今還依稀記得我女兒在不到三歲時候的一樁事。女兒從小喜歡玩新奇遊戲。有一次,保姆將一張紙撕成紙條逗她玩,因為那“嘶嘶”的聲音及紙張變異的形態很稀奇,女兒很亢奮,也動手學著玩。於是報紙、雜誌、稿子本、甚至書籍,便成了她娛樂的犧牲品。我感覺不對勁。初試糾正,惹來她一陣嚎啕,婆婆爺爺便出來幹涉,我當時隻得讓步。晚上我靜思後,感覺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第二天,在女兒的娛樂結束後,我便打開童話書給她講故事(她最愛聽故事),邊講邊指著那些她喜歡的美圖說,你喜歡它嗎。她說喜歡。我說我們把它撕壞了就看不見了。她點點頭。在我多次的引導下,她放棄了這個不良遊戲。不僅再沒有撕紙撕書,而且成了書籍的熱情讀者。
這件事給我的啟迪很大:真愛和溺愛往往在於那麽一絲理性,而它終歸的結局卻大相徑庭。
讀了本組孩子們的來信,十分欣慰!我們這些孩子都有了獨立的思想,正走向成熟,已開始排斥溺愛、拒絕溺愛。
請看:
“爸,別太愛我!這是一個養成依賴的女孩呼喊的心聲。
我從小就深浸在溺愛的河中,所以不管犯了錯,還是考差了,您從來不批評我,而隻是說兩句,所以我就越來越不自覺,越來越胡作非為。”
“在家裏,爸媽、外婆把家務全給分擔了,就連吃飯、洗漱也給我送來,我好像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但有時也會醒悟,真想逃脫你們的溺愛,可是也隻持續很短的時間。現在趁我還清醒,我寫下了它,讓你們幫助我改掉毛病,也讓我改掉懶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媽媽:您無言的愛讓我茁壯成長。我失去了您,就失去了全世界。但是,媽媽,我們不得不相信,土壤多了,便會覆蓋嫩芽;綠葉多了,便遮擋住了鮮花;陽光多了,便會融化露珠;牙刷多了,牙膏便會不夠;睫毛長了,眼睛便會受到傷害!”讀著來稿,我們在欣慰孩子成熟的同時,又不禁反省:我們的家庭教育怎麽了?
一方麵,父母們“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為“治國平天下”的成功人士;另一方麵,又總是剝奪孩子實踐嚐試的機會,殊不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沒有點滴的實踐,沒有細微的積累能成就大業嗎?上述家長們的憧憬無異於空想。在父母重重疊疊的愛中,孩子們的感覺是-“我甚至在寂寞時覺得自己像個廢人一樣,什麽事都做不好”。
孩子們自己也明白自己在溺愛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但生命蓬勃向上的動力又使他們渴望“我很期待勤奮的我,也很期待成功的我”。他們在使自己變得懶惰的環境中掙紮向上,他們在使自己感覺很安逸的現實下向往自立。
本章節,我們選出了幾篇被愛層層包裹,被關心籠罩得不能自由動彈的孩子的來信,讓我們去品讀它們的滋味吧!
孩子必然是在自己的實踐體驗中,才會成長和獨立起來。正如《父愛的力量》一文中,德裏克·雷蒙德從小接受了父親無論體育技能還是堅強毅力的嚴格培訓,最後才能在奧運場上成為真正的英雄。
是啊,孩子隻有在生活上自理、在精神上自立、在意誌上自強,方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