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少男不善多情,哪個少女不善懷春?一有人反對,愛情會變得像禁果一樣更有價值。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開篇詩: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這是人間的至聖至純……《詩經》首篇第一句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這就是教育聖人對男女戀情的權威評定。
青春期是每一個人生命成長中都會經曆的一個重要時期。相應的,上蒼賦予這個時期的人有一種令其終生難忘又奇妙懵懂的浪漫情懷。
然而對於如此美麗而又難得的青春情愫始發於外的時候,人們給它冠上“早戀”一詞,於是遭到眾多的非議和責難,父母們視之為洪水猛獸,憂心忡忡,擔心兒女們會因此“墮落”。
“早戀”真的是洪水猛獸嗎?它在孩子們心中到底是什麽樣子?
如果是洪水猛獸,我們即便去擋能擋住嗎?我們人為的力量能扭轉神聖的自然規律嗎?
“我們並不知道什麽叫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隻是想把對她(他)的一種特別的關懷表達出來,所以在向異性表白時,通常會說我喜歡你而不是我愛你。其實,戀愛本是人類最偉大的溫情體現方式之一,隻是我們還小,不能真正理解戀愛的含義。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去嚐試愛或被愛的滋味。”-學生如是說。
“父母隻是太在乎我們,不想讓我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空間,一個足以讓我們呼吸的空間,為什麽要早戀,彼此都該靜下心來想一想!隻要父母把心敞開,孩子才能坦誠相待;隻要彼此真誠一點,融洽一點,或許早戀就不會是一種罪。青春依舊在歌唱,我們依舊在長大,春日的陽光如同我們稚嫩的青春,隻有在寬敞的地方,它才會顯得燦爛無比。”-有一個學生如是說。
其實,我們做家長的采取窺探、教訓、壓製的方法,往往會導致孩子們的逆反心理。
《逼出來的早戀》就是講的這樣一個故事:相處得十分正常的一對男女同學,為了學習而相聚在一起。而捕風捉影的母親卻認定是在“戀愛”,兒子的申辯無濟於事。正相反,母親的定性反倒喚醒了他原本沉睡的本能。
而筆者引用的著名教育家孫雲曉先生在《父母的上崗執照》一書中關於兩個外國孩子初戀時,他們父母怎樣智慧教育的兩個小故事卻值得品味,我們從其中可以領悟到這兩位家長既同情又引導,既開放又理性的教育情懷。
問:“早戀,有多大罪?”回答:“早戀無罪。”這就如有人問:“吃飯有多大罪?”的答案是一致的。當然吃飯也有噎死人的案例,當然早戀也會致人以悲劇,關鍵是我們做家長的教育情懷和有效方法。
讓我們用博愛的心去貼近孩子青春期的心靈,我們也曾“窈窕”,我們也曾“好逑”-我們也曾“初戀”,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我們的花季,陪同孩子平穩度過他們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