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家喻戶曉的道德基石。
翻開《論語》,誠信之言不絕於目:“言必誠信,行必忠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有“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荀子》有“君子養心,莫善於誠”-總而言之,“民無信不立”。
兩千多年的時光過去了,誠信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的身上還承載了多少?我們該細細思量。
然而,從我們讀到的孩子們的來信中,感覺得到,在他們的眼中,我們不少父母把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健忘了!
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聲音吧:
“那天早上,爸爸回家吃飯。我問爸爸,昨天晚上去哪裏了?我等了您好久啊。‘一直在開會。爸爸吃完中飯又出門了。後來媽媽悄悄給爸爸公司打了個電話,昨晚我老公來了嗎?經理說,沒有呀。於是她去了爸爸經常娛樂的地方。原來爸爸昨晚是去他的老窩子鬥地主了!”
“我於是拚命複習,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正好考上第二十名。我高興極了,終於會有電腦了。當我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看時,他卻一臉無奈地對我說,你奶奶生病要住院,眼下家裏用錢緊,買電腦的事以後再說吧;再說你考20名也是應該的。我的夢想又破滅了,心想爸爸,您怎麽能出爾反爾?您還是不是男人!我為此哭了好幾天。”
“有一次,我的數學沒考好,怕媽媽生氣,就騙媽媽說成績還沒公布。後來她得知已經公布了,就追問我怎麽回事?
我死活不願告訴她。媽媽就給我許諾說,琳琳,即使考不好我也不怪你。難道媽媽說的話都不相信?衝著她的這份承諾,我於是告訴了她。沒想到媽媽的臉色立即晴轉陰。不容我申辯,就對我一陣臭罵。我不服氣便跟她頂嘴。她就打了我一頓。我在心裏說,媽媽,我今後還能相信您?”當父母在孩子麵前言而無信的時候,父母的形象怎麽能立起來?難怪有孩子反問自己的父親:“您說話不算數,還是不是男人?”有的孩子再也不信任自己的媽媽,有的竟公然和母親宣戰-“特別反感您作為母親的示範行為!您能改嗎?您能改,我就能改!”當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電視貪欲,竟一而再、再而三失信於孩子的時候,我們心中難道沒有一絲愧意?
當我們用謊言剝奪孩子的自由空間時,我們是否思考過,換回的所謂“心安理得”到底值不值?
當我們讀到成人常常教育孩子的那句話竟然出現在孩子“教育”父親的話中時,我們在啞然失笑的同時,難道竟沒有感覺到是一種悲涼的諷刺?
一個10歲男孩吳小虎因抗議父母失信憤而離家出走,帶給我們沉痛教訓的同時,提醒我們要牢記“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的道理(詳見《失蹤的孩子》)。
而我們在閱讀《曾參殺豬》的曆史故事中,則會頓悟“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