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13歲考上重點大學讀本科,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就在人們普遍看好他的前途時,中科院卻在2003年將他勸退回家。
到底怎麽了?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於華容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魏炳南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傷殘軍人,因打仗負傷一直癱瘓在床。母親曾學梅是縣百貨公司的一名工人。自小天資過人的魏永康成了這個家庭的全部希望。魏永康剛生下來兩三個月,母親曾學梅就教兒子識字,還經常讀唐詩給兒子聽。盡管魏永康還不會說話,但這種早期教育還是取得了不少效果。在母親的傾心教育下,魏永康從2歲開始,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方神童”的故事:1985年,還隻有2歲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時,他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1991年10月,僅8歲的魏永康連跳幾級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13歲時,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係。2000年,17歲的魏永康大學畢業後成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魏永康的奇跡,得到新聞媒體的大力傳播,一時間魏永康成了中國“少年天才”的代表。他所在的家鄉,婦孺皆知,也以此為榮。
作為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感到是天道酬勤。如果沒有她這麽多年來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下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甚至洗澡、洗臉。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喂飯。曾學梅認為隻有讓兒子一心一意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後來讀湘潭大學時,曾學梅也一直跟在兒子的身邊“陪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來到北京讀書後,魏永康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便執意不要母親“陪讀”,為此母子倆還爭論了多次。
在他的懇切要求下,母親才勉強同意兒子孤身一人北上求學。
來到北京後,學校、老師、同學的熱切歡迎和善待,讓魏永康暫時忘卻了自身的無奈。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邊突然沒有了母親的照料,魏永康感到難以適應,竟無法有序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那一年冬天,他竟然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去天安門逛街,周圍的遊客像看怪物一樣使勁盯著他。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按時上課,也難於按時就餐。特別是長期在母親卵翼下生活,缺乏正常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他除了學習外,等待他的就是孤獨。加上他的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因而於2003年8月,已經讀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回家。
從往昔的“東方神童”到如今被勸退回家,生活似乎給魏永康開了個非常殘酷的玩笑。從中科院退學回家後,魏永康整天呆在房間看書、玩電腦,其間還玩過幾次“失蹤”。他回憶起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關在家裏看書,從來不許他出去玩。隻要有同學打電話來,他媽媽都說他不在家,擔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周圍的同學也漸漸疏遠了他。後來讀研之所以未能順利畢業,也是因為與導師交流太少,畢業論文無人指導。想到這些,他的心裏充滿對母親的埋怨。
“好苗錯移栽,未成棟梁材,土地貧缺肥,園丁無能耐,已將好苗誤,疾首痛心懷”。曾學梅寫下這首詩來抒發心中的沮喪。“現在我隻要走出去,仿佛大家都在嘲笑我。”曾學梅苦笑著說。退學回家後,曾學梅這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她說:“中科院這個事發生之後,我才思考自己以前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靜心想起來,以前太包辦。現在我經常教兒子做家務,也歡迎其他同學找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