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了傷的心會變成像核桃一樣堅硬、一樣布滿深溝。
母親要培育自己幼小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相反。因此,要記住,他們還是孩子,他們是無法了解你的,所以,無論如何不要在他們麵前發火。
《華西都市報》曾報道過一則新聞,題目叫“為怕家長打罵,少年在暴風雨之夜集體出逃”。說的是成都某中學初三的幾個學生,由於期末考試老師曾經宣布過,考分在30名以下的要請家長來校開會。而這次他們的考試均在30名以下,要請家長來就意味著他們將回家討打。所以在得到成績單後,何曉初、周健仁等幾位同學神色緊張,心跳加速-因為他們的身上都留有父親暴打的傷痕、耳邊都回響著母親的責罵聲。下午放學後,他們不約而同地談起“今夜有暴風雨”
(差生對家庭體罰的流行語),於是大家認定,與其回家挨打,不如逃跑自由。在那日的暴風雨之夜,學生們集體逃離了家園。孩子們不堪忍受家庭暴力的極端行為震驚了教育部門和家長們,雖然孩子們後來均被找回,但事件並非結束,它引發了家長們的警醒和深思。
在我們收到的孩子們的來信中,反映父母打罵的內容幾乎占到六分之一。
分數考差了-挨打玻璃杯碎了-挨打作業做錯了-挨打東西丟失了-挨打與父母頂嘴-挨打……這一組來信讀罷,讓人不禁鼻子發酸、心裏發冷!
“父愛是什麽?在我看來就是錢和好吃的飯菜。爸爸,在我看來也隻不過是一個名字叫爸爸的陌生人。為什麽會這樣?”孩子們這樣問道。“上周還泛著青紫色的傷口,這次又要傷上加傷。我不明白,打碎的玻璃杯可以再買一個,可心中對媽媽這個代名詞我愈加仇恨,這是永遠也不會消磨掉的了。”“那是我讀二年級,有道題不會做來問您。您講了多遍我都不會做。終於,您不耐煩了,順手給了我一巴掌。頓時,我覺得臉上火辣辣地疼,眼淚也流了出來。當時您十分生氣,摔門而出。從此,我遇到難題再不敢問您了,因為我怕您。爸爸,我不知道怎麽辦,請您幫幫我吧,我不想看到您就害怕得像老鼠遇見貓一樣。”麵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這些孩子心中僅留下了恐懼和仇恨,竟然沒有感恩!-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家長莫大的悲哀!
打罵淡漠了溫暖的親情,打罵將親情異化為了仇恨!
特別是《440個“正”字》,記下的是孩子對父母2200次的仇恨,平均一天被打罵6次啊,我們不禁要問這位家長:您真的愛自己的孩子麽?您把孩子的天空變成了什麽顏色?
而在《18英裏的一堂課》,傑森父親的行為卻讓人肅然起敬,從他麵對孩子撒謊所呈現的冷靜和教育智慧中,我們讀出的是這位父親最為理智和深切的愛!
這一組來稿有孩子對父子親情的渴盼,有孩子對媽媽既怕又愛的自語,有孩子對心靈傷痛的坦呈。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我們:打罵不是對孩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