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上小學時成績不好,拿他自己的話說,“是個差生”。而有幸走上創作之路卻是因為得到了一個對差生不介懷的老師的鼓勵,直到現在,他還心存感激。
他就讀的學校叫馬甸小學。二年級時,語文老師叫學生們寫一篇《長大了想做什麽》的作文。同學們大都寫了長大了要當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的願望,唯獨鄭淵潔寫的是長大了當掏糞工,竟把當時全國掏糞英雄時傳祥作為偶像。他擔心老師會說他是在搗亂,但沒想到的是,這位老師竟把鄭淵潔的文章推薦到校刊上刊登出來。這不僅讓鄭心靈一亮,還讓他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得到了食品犒勞。從那一刻起,自信便開始閃耀在這個“差生”的身上。如果單憑學習考分來衡量鄭淵潔,那麽他永遠是一個底層人物,是他語文教師的教育及智慧改變和成就了他。
從此,鄭淵潔再不願意接受學校考分的束縛,自小學三年級起便走上了創作道路。1977年以寫作作為謀生手段。
1985年創刊《童話大王》半月刊,擔當唯一撰稿人。23年來,《童話大王》總印數逾億冊,創造了一個人寫一本月刊的世界紀錄。作品字數達兩千萬字,其中創作的《皮皮魯總動員》,2006年至今已銷售1100萬本。2008年,聯合國為表彰他在文學創作方麵的突出成就,向鄭淵潔頒發了“國際版權創意金獎”,成為中國作家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鄭淵潔用他的經曆和成功告訴我們,考分絕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標誌。在鄭淵潔的眼裏,學習中根本就不存在“差生”的概念,他覺得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才,每個孩子都有潛能成為天才,之所以結果不同是因為後天的發現和培養不同。他堅持的教育觀念:“差生不差。”他說,現實所謂的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他又用這種觀念,踐行在自己兒子身上。
鄭亞旗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命題作文《我最難忘的一件事》,小亞旗愁眉苦臉寫不出來,於是鄭淵潔幫兒子動了筆,本以為會得表揚,結果,老師卻給打了個大紅叉-不及格,命令亞旗重寫。鄭淵潔一氣之下,便讓家裏的小保姆寫了一篇,再交上去。竟然成了範文-因她寫的是一件好人好事。亞旗的這種待遇頓時讓他想起了當年自己的遭遇-老師出了個作文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他改寫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老師認定他腦子有毛病。
亞旗當時就讀於北京一所有名的重點小學。他的老師為了讓孩子們考高分,年年期末考試都給學生們漏題。最後那次考試,鄭淵潔父子決定出口氣,故意隻考了一個62分,拖了全班的平均分,使他的老師沒能當上先進。考完試第二天,鄭淵潔帶著怨恨、冒著風險,讓兒子退學了。
他決心親自為兒子編一份教材。經過苦心精研,寫出了三四百萬字,其中分為道德篇、創新和懷疑篇、哲學篇、法製篇等。這些教材都是用童話手法寫的,每部教材同時又是單獨的一部長篇童話。一向習慣“裸寫”(不查材料寫作)的他,為給兒子寫法製教材不僅買了《刑法》參考,還買了至少七八本法律專著。他在家給兒子布置了一間教室,請退休老師給他上課。亞旗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辭退老師,這樣最後留下的都是他喜歡的老師。他們的另一個課堂是家附近的刺蝟河,傍晚常到河邊散步,去之前父親從電視或者書中臨時找幾個話題,聊天時假裝隨意地告訴他,然後父子倆一起分析討論,暢談聊天,然後天南海北、海闊天空……在鄭淵潔的培養下,鄭亞旗11歲介入網絡世界;17歲為父親建立鄭氏官方網站;18歲至21歲時,以一個僅有小學學曆而又具備非凡才智的青年被北京某報社聘為技術部主任。
22歲(2005年)創辦《皮皮魯》雜誌,現任《皮皮魯》雜誌主編。2007年創辦皮皮魯講堂,成為當今中國童話世界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