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隻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
在中國當今的教育環境中,議論得最多、最時尚、最關切、最牽動人們情緒的,就是分數。在人們約定俗成的潛意識中:小學畢業若是高分,就可以進好中學;中學畢業是高分就可以進好大學;進了好大學就可以找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了好生活。因而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乃至社會,都把學生的分數奉若神明。於是才有了:
孩子的成績好、考分高、就能讀好學校,家長也就有了榮耀的資本。
學生的考分高,考上了北大、清華,班主任、任課老師便有殊榮重獎,學校也會因此名聲鵲起,隨之而來的擇校讚助費也就水漲船高了……人們對分數病態追求的能量,鑄成了高壓在我們孩子身上沉重的十字架!
從我們收到的孩子們的近3000封來信中,五分之一的內容都是在對“分數”控訴:
“媽媽給我作了個決定:雙科考100分,假期帶我去旅遊;考90分以上帶我吃肯德基;80分及格;80分以下,差一分打一個板子。那板子是厚竹板,打一下皮膚就要紅腫,我就痛得直發抖;如果考60分以下,除了打板子,還罰我不準吃飯。”
每一次媽媽給我通話的第一句問話就是:兒子,你考了多少分?當我說八十幾的時候,您就說:“這點分數還想我上來?”我就很傷心。媽媽,我很想念您,我經常在晚上夢見您。
有時候醒了起來,臉上還流著淚。媽媽,我知道您對我期望很高,可我老實給您說,我對學習,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了。您可以來調查我身邊的同學,“媽媽,我真的沒有貪玩!”“爸爸對我高考寄予了特大的希望。他說,學民,你一定要努力考上清華、北大啊,它可是咱幾代人的希望呀!既能光宗耀祖,又能讓我們高人一等!兒子,你需要家裏怎麽做?
隻要你能了這個願,我們就是砸鍋賣鐵,當牛做馬都心甘情願!”……更有甚者,一個親生母親因兒子考分不佳竟用凶器毆打,致其死亡。這是1987年,發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鎮的一樁震驚全國的惡性事件,一個活生生可愛的生命竟不敵紙上那個人工畫的數字符號(詳見《血淚的考分》)。
當不少家長紛紛把“分數當成自己親兒子”(孩子的來信語)的時候,在我們生活中卻有一些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開發,兩位僅有小學“差生”學曆的鄭淵潔父子用他們傳奇般成為中國童話大王、童話新星的故事,為我們演繹了一則中國素質教育的成功案例(詳見《鄭淵潔父子》)。
下麵,我們先來讀讀孩子們的來信。你們會從各個側麵了解淹沒在書本和作業中的那些可憐可愛的孩子們。我們除了會在心底流淌對弱小生命的憐惜之淚外,我們是否還應該思索能為他們做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