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裏,聽不聽話成了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乖孩子的標準,而在孩子們的眼裏,“聽話”也許隻是回報父母生養之恩的一種方式。所以,每個聽話的孩子都不快樂。
在我的生命裏,注定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我並不快樂,從小便是如此。“幺兒,去給老漢拿包煙來。”“幺兒,幫媽媽遞一下菜”……說實話,像這類的“使喚”我還願意,畢竟做兒女為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也是應該的。但有一種就不能忍受了,如“幺兒,你穿你老漢的皮鞋去上學嘛!”“幺兒,穿這件衣服去耍……”這些話,讓人一聽就覺得自己像父母手中的木偶,任意把玩,尤其是“穿皮鞋”那次,我至今都記得,整個班的同學把我足足嘲笑了一個星期,當時我可以說是受到了“奇恥大辱”,然而回到家裏,父母還一個勁兒地說“好”,實在是讓我心寒。我聽了話、穿了皮鞋,但我並不快樂,反倒是痛苦,我不禁想反問父母一句:“為什麽你們不站在我的角度替我想想?”
其實父母說的不一定全對,他們隻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我們身上,例如古人仲詠,就是因為聽父親的話走親訪友,不思進步,最後才“泯為常人矣”。訪親也是我所痛恨的,父母因為關係的原因常會走親訪友,此時他們便全然不顧我的想法,而通常我也會很“聽話”地跟隨。
記得有一次,我實在是不想去便直說了,可父母竟是對我軟磨硬耗,還是把我拉了去。“爸爸媽媽呀,我聽話了,但我並不快樂”。爸媽的話當然還是對的多,不是有句話這麽說嗎?-父母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父母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容易,做一個快樂的孩子容易,但做一個聽話又快樂的孩子難。回首過去,父母一把屎一泡尿地將我拉扯大,父母的話或是令我尷尬或是救我、或是嚴厲或細語……我決定哪怕“犧牲”自己的快樂,也要做個聽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