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長:多陪陪孩子,無論多麽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談心。
溝通不是在任何時間都能實現的,父母隻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實現最成功的溝通。
看了這一組文稿,心中酸溜溜的,眼前總晃悠出一雙雙乞求的眼睛。
乞求的是父親匆匆的步伐能在他身邊停一會兒;乞求的是原本就該他擁有的父愛能在他身上駐留。一個兒女渴求父母的親近、渴求父母的愛,是天經地義的,這是連動物界、一個擁有生命的世界及其自然的本能。然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還需要用“乞求”、“渴望”之類的傳遞才能獲得(或許未必獲得),這不能不說是我們人類的悲哀。如果有人懷疑這個事實,那就認真聽聽吧:
“媽媽叫我早點睡,說爸爸會回來的。不,爸爸,我就是要等您回來!因為您一定會遵守諾言在我沒睡覺之前趕回來……夜深了,我便睡著了,手裏還握著自己親手為爸爸包的粽子……”為了竭力鞏固父親在自己心目中搖搖欲墜的誠信形象,孩子自欺欺人,寧可不睡覺!-他是在守望自己對父親的愛!
在孩子用無限製的時間延長來等待父愛出現的堅定信念麵前,父愛是不堪一擊的,他甚至抵不過一張麻將牌,借口忙實則去“打麻將”“混社會”而把孩子丟在家裏自生自滅的父親現實生活中實屬不少。
然而孩子是多麽渴望在父親的懷中撒撒嬌啊!就像有個孩子寫的:即使爸爸借口掙錢,借口忙不能陪我,“我想討厭爸爸,卻討厭不起來”。還有孩子寫道,“爸爸,您每次來看我都要說一聲你好,這樣一句對別人而言簡簡單單的問候,對我來說卻是那麽動聽……”因為它出自已經和媽媽離婚的來探望他的爸爸口中。孩子的心是簡單的,孩子的感受卻是豐富的。麵對短短的20分鍾看望時間,麵對無法挽留的父親的離去,孩子發出了這樣的感歎來撫慰自己:“我常想是不是上輩子我欠您的,爸爸,所以今生今世得不到您的愛?
是不是這輩子您欠我的,欠了那麽多那麽多。所以,我們下輩子再做父女,永遠在一起,好嗎?”
其實,這樣的孩子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因為她至少在生活的縫隙中感受到了父愛,雖然少得可憐,雖然讓她感到無奈,然而足以在回憶中積蓄,溫暖她的生命而讓她前行。
最讓人揪心的是這樣一個孩子,在漫長而孤獨的童年生活中已經孤僻自閉,當所有的期待和機遇在父親的一次次食言中枯萎時,他感到了對生命的惶惑和無助,於是選擇了自殘甚至自盡。
讓人欣慰和感奮的是,卻有這樣一個父親,他的職業是一個花匠,他卻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父親,其次是丈夫,再次才是花匠”。他對兒子說,無論你發生什麽事“我總會與你在一起”。並在生死攸關的事件中踐行了他的承諾(詳見《我總會與你在一起》)……還是先讀讀孩子們的來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