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看望孤獨老人
畔畔長大了,盡管個頭還不高,可有時做事、說話讓我覺得他已經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了。每逢周末我們是要帶他去公園或動物園、遊樂園,這些地方是他快樂的天堂。可自從有一次我帶他去看望了一個老者後,到了周末,他總會要求我再帶他去。
那位老者住在我母親家附近,也是我的母親告訴我她沒有兒女,沒有伴侶,一直依靠社區的救助。母親經常去陪她聊天,有什麽好吃的也總帶給她一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畔畔去看望母親,正巧母親要去看望那位老人,於是我建議帶上畔畔同往。
那是位枯瘦如柴的老人,花白的頭發,深陷的眼窩,幹枯的雙手,隻是目光充滿了笑意和友善。
“奶奶好!”畔畔在我的身邊小聲地說著,他好像有點怕,但依舊沒有忘記禮貌。
“好,好,真是乖孩子,來讓奶奶看看!”老人伸出手,那樣急切地想擁抱畔畔,看得出老人渴望享受這樣的天倫之樂。
“畔畔,過去吧,奶奶很好,不用擔心!”畔畔聽我一說,慢慢地過去了。
很快,畔畔與老人熟悉了,畔畔給老人表演了很多節目:唱歌,舞蹈,還給老人講故事。老人一直在笑,畔畔也在笑聲中更快樂地表演,都忘記了一旁的我和母親。
到了走的時候,畔畔戀戀不舍。“媽媽,奶奶是不是沒人陪?她看到我好開心啊!以後咱們經常去陪她吧!”
“好啊!畔畔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我被畔畔純純的愛感動了。
“反麵教材”
畔畔告訴我,明天幼兒園要舉辦運動會,老師說希望家長們也能來觀看、助威!
“媽媽,明天你和爸爸會來嗎?”畔畔充滿期待地問我。
明天不是周末,也有很多工作,可是畔畔的眼神讓我不忍心拒絕,真是左右為難。老公肯定是去不了,這周他都是早出晚歸,動不動就加班,根本耽誤不了。但是如果我也不去,那麽畔畔恐怕真要失望了。
“畔畔,爸爸最近工作特別忙,你也看到了,經常都沒辦法回來吃晚飯呢,所以明天肯定不能去了!”我必須實話實說了。
畔畔情緒低落了。
“不過,媽媽肯定去,畔畔,你原諒爸爸吧,讓媽媽陪你去,好嗎?”我必須陪孩子,這樣的活動,我不能扔下孩子不管。
“真的嗎?媽媽,我不生爸爸的氣,媽媽去,我也很高興了!”畔畔一下子高興起來,似乎已經看到他在運動會上取得好成績了呢!
第二天,我陪著畔畔去參加運動會了。很多家長都來了,一片歡騰的景象。
突然發現,經常和畔畔一起玩的麗麗一個人站著,鬱鬱寡歡。我們走過去,“麗麗,怎麽一個人站在這裏呢?”
“爸爸、媽媽都不來,就我一個人,嗚嗚……”麗麗說著說著,就哭起來了!
“麗麗,不哭,不哭,爸爸、媽媽肯定有事走不開,不要因為這個不開心哦,這樣吧,阿姨給你加油,好嗎?等一下,好好比賽哦!”我抱著這個不太開心的孩子,慶幸自己來了,否則畔畔也會如此不快樂吧!
“榜樣力量”
給予孩子重視!
在繁忙的工作中,難免顧及不上孩子。有時不能參加家長會,有時不能參加他們的各項活動。當孩子向你發出邀請時,他們希望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這樣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重視,這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
其實,即使工作再忙,也應該保證在孩子的活動中有一個他的親人在場,這可以證明你已經想盡辦法來關心、重視他了。你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孩子的心中有一杆秤,他可以衡量出輕重。
“育兒理論”
奉獻與快樂
孩子早晚是要走向社會的,我們需要為孩子走向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首先應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了解到愛是令一個人真正快樂的源泉。
沒有人懷疑,奉獻與快樂之間是有著密切的關聯的,因此我們應努力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奉獻精神,讓他們形成快樂的性格。
並且,我們都了解,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渴望被認同。同樣,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能為別人提供幫助,並讓被幫助人得到快樂,而同時自己也因此獲得讚許時,他所得到的快樂比擁有一件昂貴的禮物要有分量得多。
“舉一反三”
1.新聞是我們感知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對孩子也不例外。因而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收看、收聽新聞,提高孩子關心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同時輔以必要的解釋和介紹,予以引導。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既能讓孩子了解社會,又能擴大孩子的知識麵,可謂一舉兩得。
2.父母應盡量抽空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比如家長會、運動會、社區會演等等,這些都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重視,也是父母與孩子進行快樂溝通的良好機會。
3.鼓勵孩子參加社區大掃除,或是探視社區孤老,讓孩子從中發掘到付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