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場景重現
今天,畔畔總是顯得悶悶不樂,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不愉快的事情。吃飯的時候,他也有點漫不經心似的。
飯後,畔畔獨自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我靠近他坐下,故意找點話題,“哎,今天心情有點不好,工作沒做好,領導批評了媽媽!”
我停頓了一下,想看看畔畔的反應,可他沒有吱聲。
“畔畔,你給媽媽出出主意,我該怎麽辦呢?”
畔畔終於望向了我,“媽媽,我的問題都沒解決呢!”像個小大人似的。
“哦?什麽問題呢?是不是和小朋友有關?”我提示著。
“恩,下午的時候,小雨在畫畫,我想讓她教我畫熊貓,可她不理我,隻自己畫!”畔畔終於說出了事情的原委。我猜想當時的小雨肯定是在專心畫畫,不想被人打擾。
“畔畔,媽媽還是不很清楚當時的情景,咱們倆能不能做個遊戲,把下午的情景表現一下呢?”
畔畔一聽遊戲,突然來了興趣,看樣子是要我給他主持公道呢。“那我來當畔畔吧,你來當小雨,好嗎?”我提議。
“好!”畔畔於是拿出畫筆與紙,開始畫畫,有10分鍾我沒有去打擾他,他好似進入到了畫的世界裏,我看了看,是在畫小白兔和烏龜賽跑。
當他全神貫注的時候,我開始扮演畔畔了,“你的畫真漂亮,教我畫吧!”畔畔沒有理我,我又拉了拉畔畔,“教我吧,我想學呢!”畔畔有點不耐煩了,“別打擾我啊,我還沒畫完!”接著,又不理我了。
我坐到了一邊,“真小氣,不和你玩了!”
過了一會兒,畔畔走到我身邊,“媽媽,我知道了,當時是我打擾了小雨!”
“反麵教材”
今天,是安靜的一晚,畔畔到他姥姥家去了。老人家很久沒見到外孫了,特別想念,於是今天就讓母親去接畔畔在那邊住了。畔畔很聽話,也很喜歡和姥姥在一起,我們也就放心了。
吃完晚飯,難得過一下二人世界,倆人手挽著手出去轉一轉。剛走下樓,便看見鄰居鍾姐牽著兩歲的小女兒出來了。她是很少帶孩子出來轉的,她說孩子不喜歡出門,總是怕生。
“鍾姐,帶寶貝去哪兒玩啊?”我招呼著。
“就在院子裏轉轉,我是硬拉,才把她拉出來,要不她都要一個人在家玩玩具了!”
小寶貝好像知道大家在議論她,一直躲在媽媽的身後,還拉著媽媽往回走。“你這孩子,怎麽這麽內向,別人都喜歡出來玩,就你喜歡在家裏待著!”
這時,鍾姐的老公也出來了,“哎呀,孩子不願意出去,你就讓她待在家裏嘛,不亂跑還讓人放心!”說著,她老公帶著孩子回去了。
“哎,怎麽辦啊,這孩子不喜歡交往,喜歡獨處,現在都不願意去幼兒園,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
“不交小朋友可不行哦,還是要讓她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這樣性格也會變得開朗些。或者,平時,在家先和她做一做小朋友間一起玩耍的遊戲,你們充當一下小朋友。然後,等她適應了,再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裏玩,讓她慢慢地接受!”我說了點自己的想法。
“恩,這個辦法沒有試過,找個機會和她來一次小朋友的交往遊戲!”鍾姐的眉頭舒展了。
“榜樣力量”
參與孩子的遊戲!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表達情緒時往往把握不好分寸。比如,當他們特別喜歡某個小朋友時,他可能會去拽他一下,推他一下,於是他這種友善的方式就可能引發戰爭。
要讓他們明白自身行為可能會對他人產生什麽樣的影響,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通過扮演遊戲來告訴他一切。比如,父母可以分別扮演小朋友,以不同的方式交往,然後在交往中把問題揭示出來,再通過表演將正確的交往方式傳遞給孩子,讓他自己通過觀察悟到他究竟應該怎麽做。
“育兒理論”
在遊戲中學習交往!
在遊戲中學習交往是最自然,最有效的。在遊戲中,孩子不僅可以獲得認知,還在情感、交往能力方麵獲得了發展。
可以創設一些遊戲環境,同時,關注孩子在遊戲中的交往。孩子在真實的情景中會逐漸發現和了解自我與他人,體驗自己行為的結果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反應,懂得自己作為集體成員需要相互適應,服從共同的行為規則,學習輪流、協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為能更好地被周圍人接受。
孩子喜歡遊戲,但遊戲過程中經常發生各種矛盾衝突。孩子麵對矛盾衝突,喜歡請老師替他們公正,替他們解決;當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以後,應鼓勵孩子在交往、遊戲中試著自己解決矛盾,增加孩了之間相互交往的機會。有時矛盾挺大,或是具有一定爭議的時候還可把問題放在遊戲中,讓孩子們一起來想辦法。
“舉一反三”
1.一些孩子喜歡獨自玩玩具,但這並不代表他不具備和別人交往的能力,隻是在隱藏著,需要父母去引導。由於一些原因,孩子會比較內向。但孩子的可塑性極強,父母可適時配合一些交往遊戲,讓孩子慢慢地轉變過來。
2.指導孩子選擇角色,拓展孩子的交往範圍。要鼓勵孩子多變換角色,嚐試扮演不同的角色,適應新環境,拓展孩子的交往空間。特別是給一些性格內向、不合群的孩子多創造些交往機會,讓他體驗到與同伴一起遊戲的快樂。
3.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因缺少交往經驗,產生了一些比如:自我中心、攻擊性強、不合群等社會性方麵的問題。要改變這樣的狀況,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多邀請小孩來家玩,一起玩玩具,一塊分享食品,多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