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怕疼的小熊
畔畔小的時候拿東西沒準性,玩的時候一不小心沒抓牢,就“砰”地一下掉在地上了,所以家裏的玩具有大部分都是缺胳膊少腿的。
畔畔慢慢地長大了,現在已經是兩歲零八個月的大朋友了,他要求我們叫他大朋友;我和老公就告訴他拿東西時要輕拿輕放,要愛惜物品,不然物品會被弄痛、弄壞的。
這天,快吃晚飯了,我在廚房對正在客廳裏玩玩具的畔畔說:“畔畔,快收拾玩具,我們要開飯囉。”
“好的。”畔畔邊說邊行動。
我把炒好的菜、燒好的湯從廚房一一端出來,一轉身發現飯廳的角落裏放著一隻小熊。
“畔畔,小熊怎麽會在這裏?”我開始以為是他到處放東西,落在那裏給忘了,所以有點不高興地問他。
“小熊吃完後找不到媽媽了,它在請求我幫它找媽媽。”他得意地告訴我。因為急著讓他洗手吃飯,所以我說:“那它的媽媽找到了吧,我給你扔過來,你把它放進去。”
“不行!”他很堅決地告訴我:“那樣你會把小熊給弄痛的,要輕輕地把它放回家。”
我的臉紅了,對呀,平時都教育寶寶東西要輕拿輕放,自己怎麽能因為著急犯這種錯誤呢?
“對不起,是媽媽錯了,現在由媽媽送它回家,向它表示道歉,好嗎?”我一副做錯事希望能得到寶寶原諒的表情。
“好的,小熊找到媽媽了,能回家了。”畔畔高興地說。
“反麵教材”
周末幾個朋友約著到彭琴家聚一聚。出了門,我和老公帶著畔畔到超市買了一些食物,接著就直接去彭琴家了,敲了敲門,給我們開門的是她家剛滿四歲的寶貝兒子嚴嚴。
“叔叔好,阿姨好,弟弟好!”嚴嚴有禮貌的招呼著我們,但招呼“弟弟好”的聲音特別親切,比前兩個“好”要高出兩個分貝,當然了,小朋友見到小朋友更親熱一些嘛。
在門口就聽見小孩的叫聲、笑聲,進去一看有三個小朋友了,看來今天小夥伴也會很熱鬧的。
因為我們幾個家庭不多久就聚一次,所以小孩也不需要熟悉的時間,早就熟透了。這不,一會兒搭積木,一會兒拔蘿卜,玩得可帶勁了。在這群孩子裏數嚴嚴最大,他很會團結小朋友。
“寶貝們,快收拾玩具洗手,準備開飯了。”彭阿姨一聲招呼,迎來一片歡呼聲,可能都淘得有點餓了。
嘭、嘭、嘭,“曆曆,你輕點放玩具行不行,待會兒把嚴嚴哥哥的玩具砸壞了。”王丹丹叫著自己的女兒,曆曆是這群孩子裏最小的。
話聲剛落就聽見嚴嚴哭了:“媽媽,妹妹把我的飛碟迷宮砸壞了。”
大家哄他也不管用了,最後還是他媽媽答應明天再給他買一個一模一樣的,這才收場。
回到家,畔畔問他爸爸:“爸爸,為什麽曆曆要使勁丟玩具呢?”
老公告訴他:“因為妹妹現在太小了,不懂事,以後長成大朋友了就知道要輕拿輕放,愛惜東西了,畔畔今天表現得很好,收拾玩具輕輕的。”
“因為我是大朋友了。”畔畔很自豪地回答爸爸。
“榜樣力量”
自己首先輕拿輕放!
還在為玩具、家裏別的東西不耐用而發愁嗎?不是東西質量不好,是孩子總是不珍惜,有時看上去孩子也不是故意損壞,這的確很傷腦筋!
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要損壞物品,那麽首先自己就要是一個懂得珍惜的家長,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破壞了這樣的榜樣形象。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教育,而教育就是培養人的良好習慣。家庭是教育的最好教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教育孩子,先從做一個好父母開始。
“育兒理論”
好習慣從小養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父母疼愛孩子的程度可以達到難以想象的境地。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給予孩子最大的滿足,真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假如你是一個優秀的父母,就應該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良好的習慣。
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雲曉先生曾總結說:“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身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
不少父母為孩子的種種不良習慣十分煩惱,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於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忽略了良好習慣的培養與訓練。
“舉一反三”
1.裝汽水的空罐子可以用來種花、養蝌蚪;舊報紙可折疊成玩具等。訓練孩子動腦筋“化腐朽為神奇”,不僅能培養孩子愛惜物品、充分利用物品的習慣,同時還有助於孩子創作、思考能力的發展。
2.如果玩具壞了,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修理,這也是培養孩子愛惜物品的做法,同時還可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當然,無法修理的,不要強迫孩子,不可用這樣的方法來懲罰孩子,令其不敢再碰那些東西。
3.對於孩子所需要的玩具、物品,父母不要因為忙,就用“給你錢,拿去買好的,買新的”來打發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從思想上就不珍惜東西,認為有錢就能買到,不必在乎物品;另外,錢雖然能買到所需的東西,也比較省事,但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個“伸手就要錢”、“金錢萬能”的不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