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 從今天開始,給孩子設計藍圖

  “規劃”這個詞如今“上口率”很高,大到人生規劃、財務規劃、職業規劃、養老規劃,小到每一天的飲食規劃、工作規劃、甚至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質、多少纖維,要走多少分鍾的路、消耗多少卡路裏熱量……而對於家長而言,當孩子出生後,他的未來是否需要規劃,也成為一件不可忽略的事情。

  孩子出生之時,每個家長都懷揣理想,滿心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非常出色的人。因為他們是孩子,所以他們有無限的可能,那就從現在開始“設計”、“規劃”吧!

  父母是孩子的總設計師

  專家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90%的作用,也許很多人會對這句話產生疑問,可仔細地想一想頗有道理。

  父母的工作是最有價值和創造性的工作,因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學問,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幾年,其生命中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由父母給予的。作為父母,也許不是天才,但父母卻能成為天才的培育者,可以說,父母就是孩子的總設計師。

  有個名叫舟舟的小男孩,天生弱智,這似乎注定了他永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校園裏度過少年時代,似乎他的一生隻能是平庸無能、毫無作為。

  然而,舟舟的父親並不輕易放棄。他有意識地把隻有3歲的小舟舟帶到自己的工作單位——,武漢市交響樂團,讓小舟舟在音樂的殿堂裏渡過自己的童年。由於這種環境的長期耳濡目染,激發了他的特殊潛能。原來小舟舟雖然智商偏低,但他對音樂卻有著特殊的領悟力。幸運的是,舟舟的父親是個非常有眼光的人,他發現了小舟舟的這個潛能,根據小舟舟的這個特點,著力進行培養。

  1999年1月22日的晚上,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舉辦的新春文藝招待會上,舟舟終於成功地在中央歌劇芭蕾舞劇院指揮了樂團的演奏,成為了一個出色的音樂指揮家。

  智商偏弱的小舟舟,因為父親進行了正確的人生設計,居然成就了一番事業,擁有了自己的絢麗人生。

  孩子的成長由誰負責?主要是家庭。家庭又由誰負責?是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有著巨大的優勢。父母,用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曆,精心地為孩子規劃著人生,聽取父母的經驗、接受父母的人生規劃安排能讓孩子少走彎路。這樣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丁俊暉,如果他的父親當初沒有堅持讓他練習台球,就不會有中國台球神童,當然,這要看孩子的天賦而定,發現孩子確實有某方麵的才華,父母如果加以正確引導,並堅持下去,是使孩子健康發展的良好途徑。

  一個孩子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至於日後成為一幅名畫還是一張廢紙,完全取決於你在上邊畫了些什麽。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孩子的成長,關鍵不在孩子,而取決於父母的培養、教育和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

  既然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用”如此“重要”,“責任”如此“重大”,那麽,為人父母者就應該首先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做什麽的?應該做什麽?應該怎麽做?做後的效果怎麽樣?

  做什麽的——就是要把握好父母的角色定位——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策劃、導演,是孩子未來的總規劃師、總設計師,是孩子的師長和朋友。

  該做什麽——就是要搞清父母的職責——父母有義務和責任幫助孩子規劃未來、設計未來;幫助孩子不斷克服自卑、怯懦、貪圖享樂、缺乏自製力等阻礙成功的缺點和不良習慣。養成自信、堅強、不怕吃苦、百折不撓的個性和良好習慣,並持之以恒。

  該怎麽做——就是要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父母應當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靈活運用,法無定法,關鍵在於“用心”。

  效果怎麽樣——就是要對所做的工作進行評價、總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改進不當的方式,修正不當的方法,以期達到預期的目的。

  那麽,對孩子應該怎麽培養,怎麽教育呢?

  家庭教育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未來,著手眼前,因為孩子未來的成功靠的是眼前打下的良好的堅實的基礎,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一切盲從的做法。

  目標確定要適當——要切合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注重孩子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成功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而不應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的素質和能力具備了,加上孩子的奮鬥和努力,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方式、方法要適當——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家長應該懂得精心培育和耐心引導,要善於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藝術地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充分調動、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潛能。但絕不能“遷就”,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父母要明確地及時指出,言與行都要表現出對這種不恰當行為的拒絕和否定,但一定要做到“態度要堅決,語氣要平和”,切忌“語氣不平和,態度不堅決”。應當注意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錯誤傾向。

  把成功看成是過程的累積,而不是簡單的結果!成長和成功是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否則隻能半途而廢。

  幫助不能僅是空洞的說教,更不能是簡單的包辦代替。要注意發揮孩子的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和培養孩子主動做事的習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父母不僅對孩子的生理方麵有極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響,而且對孩子的智力、意誌、性格、品德等方麵也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一個自私自利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慷慨大方的孩子;一個心胸狹窄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視野寬廣的孩子。因此,當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身為父母,怎麽可以隻埋怨孩子而不自我反思呢?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沒有挑起教育子女的擔子。每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沒有先天品德不良的少年,有問題的孩子大多出自有問題的家庭。家長應該認識到,無論你有多少財富,當了多大官,如果孩子出了問題,你就是失敗的,你就是玩忽職守。許多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學校,這是不對的。學校隻是一個職能培訓所,主要教給孩子知識,而家庭則是造人的地方,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教孩子如何做人等等,都要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其中家庭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環節。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教育孩子要麵向未來

  在知識經濟社會裏,人才是最需要和最珍貴的資源。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各國、各個地區間的經濟聯係和相互依存越來越密切,世界市場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爭奪也趨於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質的“現代人才”。而認識明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指導今天的教育所必須的。

  由於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往那種隻需記住“答案”似的教育已開始逐漸失去意義。現在,在義務教育中學到的知識量,隻需要一個非常便宜和非常小的芯片就可以全部記下來。而且,隻要利用因特網,誰都可以獲得必要的信息。

  比學曆更重要的是要清除自己頭腦中的陳舊知識。用電腦術語來說,就是要“升級”。如今在美國“新兵訓練”非常流行,它的目的是為了讓負責管理的職員徹底拋棄原有的知識,而讓他們去進行一個星期的訓練。對於此後還想依靠陳舊來工作的人,就隻好從頭幹起。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世界中,陳舊知識已毫無用武之地。

  在當今這個變革時期,最需要的是勇於在迷途中開拓新路的能力和敢於向前途莫測的世界邁進的勇氣。而那些隻知道重複指導要領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讓孩子具有這種品質的。

  在未來,那種“無中生有”的能力,“能夠把不可見的東西描述得栩栩如生”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構想力”,將是不可或缺的。為了掌握這種構想力,不要害怕不知道的東西,要養成經常問自己的習慣:什麽是自己還沒有掌握的?自己真的正確嗎?站在第三者角度應該如何考慮?

  這一點,我們要向猶太人學習。猶太人都具有思考和懷疑的能力。

  從兒童時代開始,猶太人就被父母教育:“當大家的意見取得一致時,你即使孤軍奮戰也可以發表反對意見。”猶太人常說:“讓我來做魔鬼的使徒吧。”這就是說賦予了自己這樣一種任務:即使討論已經取得一致時也敢於發表反對意見。結果,問題將被繼續討論,最終會得出最好的答案。這個過程就是通過正反相互揚棄而得到合一的“辯證法”的手法。

  就這樣,猶太人從兒童時代就接受這種訓練,努力從沒有答案的地方找出答案來。

  在現代日本,父母必須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學校”和“媒體”的毒害。有時父母還要告誡孩子:“老師講的真是正確嗎?”“如果認為作業沒有意義,就不要做了。”或者對孩子說:“以後零花錢不再是每月給你1萬日元了。現在把一年的12萬日元一塊兒給你,一年後你要寫一份報告,匯報還剩下多少錢、都怎樣花的。”這就是為了讓孩子具有懷疑事物的能力和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

  印度、新加坡、台灣地區和愛爾蘭等地的父母都在致力於讓自己的孩子們接受“不會在世界上落伍的最高水平的教育”。這些國家對信息技術的熱情和激情,以及與世界進行對等競爭的能量,即使說全部是從家庭中產生的也不為過。

  美國小學不留家庭作業,課堂教學也顯得非常“隨意”,孩子隨便離開座位,老師往往不會幹涉。在看似“不守規矩”的教學中,卻格外注重讓孩子獨立收集、分析資料,從小鍛煉兒童的團隊協作、演講演示、項目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比如,美國小學的老師會要求孩子利用圖書館係統和資料進行項目研究,會讓孩子們花上大半個學期的時間自製一個熱氣球”,這類獨立學習的能力,對於孩子們今後積累“未來領導力”意義深遠,也恰恰是我國少兒基礎教育最為欠缺的。

  “我們讓Tom做辯論記錄,因為沒有人比他更仔細,他記錄,我們大家都很放心;Jerry負責查資料,因為他可以隨便在家上網,他爸媽不管……”在一次辯論賽上,7歲的Larry作為所在班級辯論隊隊長,向老師說明他如何給小隊員們進行分工。看他條理清晰、頭頭是道的樣子,真的不敢相信他才上小學二年級。

  實際上,在美國小學,這類少兒辯論賽非常普遍。孩子們參加比賽,獲得的也不止是“耍嘴皮子”的功夫,更多的是像Larry、Tom、Jerry這些孩子一樣的項目管理能力、演講演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7歲的Larry怎麽能組織領導一個5人的辯論隊呢?

  美國的孩子也是人,組織領導能力絕非與生俱來,正是通過少兒辯論賽這樣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得到鍛煉,很多美國孩子成了具備協調能力的“孩子王”。

  美國的小學老師們會在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告訴他們一些基本的處事常識和道德準則,以及要成為團隊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在此後的許多學習活動中,很少有生硬的說理,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在探索中強化運用這些常識和準則。比如,美國的少兒辯論賽很少由老師指定隊長,而是由隊員們自由選舉產生,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告訴別人“為了團隊,我將做些什麽”。選舉出來的隊長會組織大家進行分工、收集資料、討論對策等等。

  當然,在美國小學辯論隊中也不乏調皮搗蛋者,甚至不守規矩的小家夥,他們可能在團隊中做出任何事情——不服從團隊紀律、不滿意自己的分工……這個時候,老師就會站出來,起到一個Gaide的引導作用,不是訓斥他們,而是讓他換位思考,旁敲側擊將孩子引向正確的思想方向。

  這種探索式和鼓勵式的教育,讓孩子在嚐試、摸索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和生活規則,老師隻是他們學習的引導者,適時地啟發孩子們的思維活動。

  明天的社會更美好。孩子是明天的人才,為了使孩子在未來有美好的前途,我們中國的家庭教育一定要立足今天,麵向未來。

  為孩子奠定人生基礎

  有一天,埃森德中友協副主席沃克先生要去參加友協的一次活動,正當他整裝待行的時候,兒子極其失望地哭叫起來:“爸爸,不要出去!爸爸,不要出去!”沃克趕緊抱起兒子問:“寶貝你真的不要爸爸出去?你要爸爸和你玩是不是?”兒子說:“對的。”沃克緊接著說:“好!爸爸不去了。爸爸知道和你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爸爸陪你玩。”隨後他馬上換了衣服,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了起來。其實孩子這樣哭,就說明他真的很需要大人了。不管你有什麽工作,但是和孩子比較,孩子是更重要的。

  沃克要求妻子至少6年不出去工作,是希望在孩子6歲以前,用更多的時間陪孩子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德國把這段時間標誌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間。和中國的育兒觀不同,他們認為0-6歲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智力開發,不是學外語、學音樂、學繪畫,而是父母要幫助0-6歲的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礎。這基礎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自我價值觀和人生觀。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的話,那麽人生最初的6年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幼年打下的地基,要到孩子長大以後才開始顯示出重要作用來的。當一個人遇到挫折和挑戰時,他最需要的東西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他的自信心、安全感和堅定的人生觀,這些東西將決定他是積極的、正麵的,還是被動的、負麵的去處理他所麵臨的問題,而正是這些東西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個成功學生的背後都有父母在支持著他(她),所以身為父母就要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礎。培養孩子就如同買房子,首付越多,今後越輕鬆;首付付得少,今後每年都要付一大筆錢,而且要付好多年。孩子小的時候,你付出得越多,未來你付出得就會越少。反之,你現在付出的越少,未來你就會越累。這是教育的常識,也是人生的經驗。

  父母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為孩子未來著想,既然如此,那麽,要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礎,家長應該從哪裏做起呢?

  很多不惜拋棄工作的父母問:“現在我應該要怎麽做,才真正是為孩子好呢?”

  其實大部分父母,在孩子開始會走路、會說話之後,就開始對要學習什麽費盡心思,而且有著一種“隻要學得早,從小多學點,將來孩子自然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這種想法。

  所以,有些家長認為其他都不重要,隻有學習成績最重要。然而,較好的學習成績難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們的未來嗎?

  一位中小企業的CEO,談到了近年來日益嚴重的青年失業的問題,他的理解是——“所有人都認為人力資源過剩,但像我們這種企業,卻因為人才不足而感到無奈,我很疑惑這些年輕人在踏入社會之前,經過了至少10年的學習後,為什麽連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備?”

  因為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每天隻顧讀書,想方設法提高成績,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又能期待什麽呢?

  當中國的家長仍在斤斤計較著孩子一兩分的成績,為沒有獲得第一名而責備孩子時,韓國教育家張炳惠博士卻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績或名次並不代表一切。張炳慧博士認為,能夠帶領孩子邁向成功彼岸的,是9種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的基本能力。一旦擁有幸福力、領導力、自製力等9大基本力,孩子的學業成績沒問題,人際關係沒問題,情緒管理沒問題,自我管理沒問題……在10年20年之後,到了社會上,更能成為孩子邁向成功的絕佳武器。

  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礎打好,父母不僅要把自己的時間多給孩子一些,還要努力地和孩子一起進入孩子的世界。

  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所謂理想,是指與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性的誌向、抱負和信念。高尚、遠大、美好的理想給人以奮進的力量。這樣的理想是信念,是希望,是向往,是追求;理想是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理想是同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象;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

  英國科學家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他7歲時就立定誌向要成為解開自然之謎的人,他對於各種物理現象都認真觀察,10歲就能觀測天象和探索天體物理規律,16歲就能用實驗的方法測量風速等物理量,23歲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24歲開始數學微積分的創造,26歲就成了著名科學家,對物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國當代最傑出的橋梁專家茅以升,11歲那年看到文德橋壓塌的悲慘情景,就立下了大誌,要為人們造一條結實的橋。為了實現願望,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認真觀察橋;讀書讀到橋,就把內容摘抄下來,看到報刊上橋的照片,他就搜集起來。15歲他考入了專門學習造橋的學校,繼而走上了橋梁建築的道路。後來他實現了自小的理想,建造了著名的錢塘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兩個人都是因為從小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並堅韌不拔地堅持理想,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有兩個中學生,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男孩考進了清華大學,女孩考進了北京大學。一天,兩個人認識了一位生物學家。這個生物學家告訴他們,中國有一種叫白頭葉猴的瀕危動物,僅在我國廣西有兩百隻。現在人們要去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以保護這些野生動物,結果這兩個人就有了一個夢想。於是他們從2003年開始利用這幾年的寒暑假去跟蹤調查白頭葉猴。

  環境非常困難,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獸和蟲子的天堂。每天睡覺之前都得先抖抖被子看裏頭有沒有蛇,早晨起來先抖落抖落腳上的鞋看看有沒有蠍子。這種猴是很難看到的,有一些老獵人一輩子都沒看到過,所以他們的追蹤很辛苦。有一天他們太累了,一P股坐在地上,她突然感覺不對,覺得腿刷刷地有東西在爬,原來她坐在了螞蟻窩上……這種事他們遇到了許許多多,但是他們有一個夢想,一定要研究出白頭葉猴的生活習性,一定要保護我們國家僅有的這200隻白頭葉猴。於是他們就有了精神,三年的寒暑假都在大森林裏度過。這兩個孩子的論文在美國紐約的世界少年科學家大會上獲得了一等獎。

  他們樹立了理想,他們也努力實現了。

  理想是一簇火種,能點燃拚搏進取的火焰;理想是一盞明燈,能照亮人生奮鬥的曆程;理想是強大的精神動力,能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理想,是孩子成長和成才的根本保證。古人雲:“誌之所趨,無遠勿屆,容山距海不能限也。誌之所向,銳兵精甲不能禦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家長應該認真引導孩子,根據自身的特長愛好和社會需要,樹立自己的理想。

  一百多年前,一位窮苦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子替別人放羊。

  有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座山坡上,一群大雁嗚叫著從天空飛過,很快消失在遠方。

  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父親:“大雁要往哪裏飛?”牧羊人說:“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裏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小兒子也說:“要能做一隻會飛的大雁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對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

  兩個兒子試了試,都沒能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張開雙臂,學著大雁的樣子,但也沒能飛起來。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而你們年紀太小。隻要不斷努力,將來就一定能飛起來,到那時,你們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兩個兒子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並一直不懈地努力著。等到他們長大——哥哥36歲,弟弟32歲——兩人果真飛起來了,因為他們發明了飛機。

  這個牧羊人的兒子,就是美國著名的萊特兄弟。

  怎樣幫孩子樹立遠大理想?萊特兄弟的父親已經告訴你了。當你成功地幫孩子確立了理想之後,理想就會成為他終生奮鬥的方向和目標。不管他遇到什麽困難,碰到多少險阻,他都能在理想的指引下,去克服困難,戰勝險阻。所以,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引導他一步步登上理想的頂峰。

  家教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

  意大利少年安利柯永遠忘不了小時候他父親做的一件小事:

  一天,爸爸帶他去排隊買票看馬戲,排在他們前麵的是一對夫婦帶著8個孩子,最大的孩子也不會超過12歲。看得出這家人的生活並不富裕,身上廉價的衣服洗得很幹淨,孩子們很有教養。從孩子們的興奮勁兒就知道,這是他們生活中一個十分精彩的夜晚。

  當售票員小姐問他們買幾張票時,那位父親驕傲地回答:我們需要8張孩子票和兩張大人票。當售票員小姐告訴他票的價錢,父親的嘴唇開始顫抖,又問道:你剛才說是多少錢?售票員小姐又重複了一遍。那位父親麵露難色,慢慢俯下身,打算告訴孩子們因為錢袋的不夠,看不成馬戲了。

  這時候安利柯看見父親將一張20美元的鈔票悄悄扔到地上——安利柯知道自己的家境並不寬裕。安利柯又看到爸爸彎腰撿起那張鈔票,拍著前麵那位父親的肩膀說:先生,您的錢掉了!那位父親馬上領會了爸爸的好意,接過鈔票,忍著淚水說:謝謝!這些錢的實際意義很多,很多!安利柯跟爸爸回家了,那一晚父子倆沒有看成馬戲,但男孩卻從爸爸那裏學到了真誠助人的品德。

  美國一家媒體曾刊登過一篇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紹了美國家庭中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12條基本法則。這12條基本法則是:

  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鬥強;

  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聲音法則:盡管孩子在家裏沒有決定權,但是一定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複心理,慎用!

  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在現實世界中可以產生的後果;

  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20碼”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父母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

  “4何”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幹何事,以及何時回家。

  從這12條基本法則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家教幾乎與讀書、學習、成績、升學無關,而是注重“做人”,注重於道德、品德、思想和理想。而對於我國來說,我們的孩子僅僅隻是學習好,其他方麵則全部“不合格”;有的孩子光會“死讀書”,其他方麵則一問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極端的自私、狂妄、貪婪、毫無愛心等等缺點和道德滑坡的傾向。諸如此類,無疑是我國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中隻重“分數”所造成的後果。

  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學的延續和延伸,家庭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即從德、智、體、勞各方麵加以引導、啟迪、培養、教育,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願我們能從美國家教12法則中受到啟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誤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本質,首先是教孩子學會做人。我國古代教育的傳統是:“教子當在幼”、“養正當於蒙”、“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孩子的前途與發展,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有的家長會認為,教孩子做人誰不會呀,還用學習麽。教孩子做人很簡單,但教孩子做一個善良的、坦蕩的、有教養的、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真的需要做家長的好好努力。

  幾個同事在一起聊天。甲說:“我家女兒厲害得很,敢扇他們班男同學的臉……以後定能管住女婿。”說此話時,臉上露著得意的神態。

  乙說:“我以後一定把我們家女兒教得厲害一些,要讓她橫衝直闖,告訴她,有人打她就讓她拿磚頭砸,砸壞了有爸掏醫藥費……”

  “難怪現在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厲害,不少女孩子飛揚跋扈,瘋得比男孩子還要猛,有時說出來的話露骨得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好好教自己的閨女吧,別讓她們將來進監獄就行。”另一位年齡稍大的同事開玩笑地說。

  三字經這樣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善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父母的言行,是否讓你有所感觸?現在許多家長的行為令人費解,難道他們僅僅喜歡自己的孩子厲害一些並以之為榮麽?也許這些家長教會孩子的隻是爭強好勝、好逸惡勞,而如何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這多多少少讓人感覺遺憾與悲哀,這些做家長的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被別人罵“沒教養”,就一定要讓孩子做個有教養的人。孩子小時候,做家長的就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告訴他們什麽行為是美的、什麽行為是醜的、什麽行為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與讚賞、什麽行為則會受到別人的斥責與批評。讓他們在成長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家庭教育有它的獨特功能,父母對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負有不可推卸的指路、引路責任,也就是說,父母應該從小教育孩子懂得怎樣做人,這比什麽都重要。有人說:小事業的成功靠機遇,中事業的成功靠能力,大事業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那麽,教會孩子嚴其行,善其身是做人的重中之重。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