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孩子染上網癮怎麽辦

  李先生一到節假日就坐立不安,因為放假時,上初二的兒子小剛每天總是喜歡玩會兒電腦。怕兒子染上“網癮”,李先生緊張不已,對孩子嘮叨不斷,後來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最後拔掉了網線。小剛非常氣憤,於是偷偷跑到外麵的網吧去上網。

剛上高一的小麗喜歡上網聊天,雖然每個星期隻上兩次網,而且都不會超過2個小時,但是小麗的媽媽特別擔心她在網上“遇到壞人”,隻要小麗一上網打開QQ開始聊天,媽媽的嘮叨也就隨之而來。久而久之,母女之間的話越來越少,孩子在家裏也變得很冷淡。

怎樣看待孩子迷網絡

現在,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網絡信息已成為人類獲取知識、相互溝通和了解世態的重要媒體。因此,每一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接觸到電腦和網絡。由於每個家庭裏隻有一個寶貝孩子,年幼的孩子是否適合接觸電腦、參與上網,成為值得家長深入探討的問題。從積極的一麵看,通過操作電腦,可以培養孩子手眼協調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也可通過電腦操作來領會邏輯思考和創造性能力。因此我們要將喜歡電腦、喜歡網絡生活與網絡成癮加以區分,許多家長視網絡為洪水猛獸,隻要孩子一沾網,就非常緊張,可以說這在知識儲備上就已經略輸一籌,而情緒應對上就更顯慌張盲目了。

其實,網絡成癮並不像抽煙吸毒成癮等有某種成癮物攝入體內,它隻是無法控製想玩遊戲的心理衝動。家長應該對“網癮”有正確和科學的了解,不要對孩子正常的上網活動橫加阻撓。孩子一周上網不超過7小時,就不能算是“網癮”,家長大可不必過於緊張。孩子上網聊天,隻要是在正常的範圍內,不影響學習和生活,也都可以視作是一種流行的正常的需要,沒有必要進行幹涉。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健康地使用網絡、如何交友,也可以適當地與孩子共同學習使用網絡,這樣既可以親身體驗網絡,又可以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語言,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對於青少年網絡成癮,家長主要應該防範的是下麵4類情況:

一是網絡交友,主要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缺乏交友平台,而在網絡上的匿名交友,沒有現實生活中的緊張感;

二是網上看小說,主因是成本低,比現實生活中看小說方便;

三是玩網絡遊戲;

四是瀏覽色情淫穢網頁。

家長也可以通過以下6條標準,客觀衡量一下,看孩子是否有網絡成癮的征兆:

一是每天上網時間達8小時以上,而且越來越長,無法自控,特別是晚上常常上網到深夜;

二是行為反常,比如逃學、廢寢忘食、不與人交往、對人冷漠、脾氣暴躁、關機後煩躁不安等;

三是經常在網上與陌生人聊天,甚至發展到通電話、約會等;

四是電腦裏常出現暴力、色情、賭博等圖片;

五是有說謊隱瞞上網的情況及程度的行為;

六是寧肯借錢或甘冒一定的危險也要上網,比如去偷錢或偷用別人賬號上網等。

應該說絕大多數孩子上網成癮不是什麽病,不是心理疾病,更不是生理疾病,隻是一種比較強烈的習慣,是一種認識問題。但一些家長卻不這樣認為,動不動就帶著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甚至看精神病醫生,結果花了很多錢,吃了很多藥,網癮卻沒戒掉。

現在一些機構將網癮視同為毒癮,用戒毒的方法戒除網癮。有一家戒毒研究中心的主任說,網癮發作時也會出現與毒癮發作時相同的手抖、出汗、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等症狀,而且提出了以“藥物幹預加心理疏導”進行治療,所用藥物主要是注射莨菪類藥,抑製大腦皮層,使患者在睡眠、休息過程中恢複。有的戒除網癮的機構甚至使用電擊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我們對這些戒除網癮的辦法表示懷疑。上網成癮和毒癮、酒癮、煙癮是本質上不同的事,後幾種癮是通過物質的攝入改變了人體的生物、化學結構,因此采用藥物療法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上網成癮隻是種入迷狀態,上癮的東西有很多,有的人下棋上癮,有的人看書上癮,這在生活中是常見的,並沒發生生理的變化,我們也從沒把這樣的事情當成疾病,更不需打針吃藥。

應該看到,青少年網絡成癮與他們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密切相關。青少年對虛擬世界的繽紛燦爛充滿向往,容易將對現實世界的興趣轉移到網絡上,也容易將現實生活的不如意通過網絡加以排解,但他們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有不少青少年其實也很想戒掉網癮,卻常常欲罷不能。因此,父母需要把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正確引導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正在增強,無端的指責會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如果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溝通理解,有了外力的正確引導,會有助於加強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使他們克製住這種衝動。

為什麽孩子會沉迷網絡世界

青少年上網成癮與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關,研究發現,青少年上網成癮與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關。一般男性明顯多於女性,特別是那些內向敏感、現實人際交往困難的人,易沉迷於網絡。那些希望得到同學、老師重視但又十分孤獨的學生,生活、學習遭遇挫折的學生,家庭不和睦的學生,沒有特長、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心情壓抑的學生,因為自己在現實中不太容易成功而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心理補償。這不僅令他們忘掉現實生活的各種煩惱,還可以帶來心理上的群體歸屬感,漸漸對網絡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感,同時也使他們喪失了現實感,混淆虛擬世界和現實,造成網絡成癮。

孩子迷戀網絡遊戲的原因很多,家長要坐下來和孩子談談,看看到底是單純的好玩、刺激還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是學習壓力過大,出於緩解壓力的需要,還是和同學關係不協調,出於暫避現實人際關係緊張的需要等等。建議家長不妨陪著孩子一起玩玩遊戲,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哪些孩子容易上網成癮

第一種是學習失敗的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是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現實生活中,學習的失敗使孩子們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網絡遊戲很容易讓他們體驗成功,找到中心感和滿足感。

第二種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是孩子上網成癮的重要原因,但是,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這些孩子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

第三種是人際關係不好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般性格內向、小心眼,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解決,於是就沉迷於網絡,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

第四種是家庭關係不和諧的孩子。這些孩子通常在家裏得不到溫暖,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便會到網絡中尋找可依附的群體,迷戀於網上的互動生活。他們上網的目的就是尋求感情、精神的慰藉和歸宿。

第五種是家庭教育不當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般任性、依賴性強、以自我為中心,這源於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的成長空間。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比較內向、自卑、心理年齡幼稚。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覺得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理解,從而“躲”進網絡裏。

第六種是性壓抑性饑渴心理較嚴重的孩子。青春期孩子需要異性同伴認同,這類孩子往往伴隨體質體貌特征條件不佳,自卑感嚴重,難以在現實中維係正常的異性交往,壓抑了正常的性舒緩機製,從而尋求在網絡世界排解。也有的是因為性教育缺失,對性充滿神秘感,不能從正常的渠道獲得性知識,因此上網誤入歧途。

戒除“網癮”並不難

從上麵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並不像傳統上的藥物成癮對人們的影響是生理上的。對此我們當然不可以采用傳統的嚴格控製的手法來戒除網絡成癮,因為網絡已經滲透到我們周圍的每一個角落,網絡並非罪惡之源,並不是每一個上網的青少年都會上網成癮。

對待青少年上網成癮,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齊心協力對付網絡,而是家庭、社會、學校如何切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質。與大禹治水一樣,青少年上網問題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應當疏通青少年間的人際關係,在心理上加以指導。

首先,作為家長要有防範意識。有些家長由於不了解網絡,對孩子上網聽之任之,等孩子出了問題甚至不能及時覺察,因此家長對子女上網可以提出必要的約束條件。青少年需要規則,這樣才不會覺得被忽略,因而對他們實行公開上網、限時上網,並有目的培養自我的監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網習慣。父母要想更好地監控孩子的上網行為,應當對網絡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網,與孩子討論,說不定孩子會帶你在網上遨遊。作為家長要把電腦放在你能看見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臥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廳裏,這樣更便於監控。

另外,家長要學會上網。不懂網絡,就不能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督促孩子健康上網。家長應該注意發現孩子上網中碰到的問題,在上網過程中及時與其交流,一起製定有力的措施。家長還要善用網絡,當好孩子的引路人,引導孩子選擇有利於他們成才的網站。家長要適時監督,把握孩子在家上網或去網吧的質、量、度。孩子自製力差,綜合判斷能力較弱,父母要適時提醒孩子上網要有度。

其次,與孩子盡早進行良性溝通。在預防孩子上網成癮問題上,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問題。從很多上癮少年身上分析來看,其家庭都存在溝通障礙。父母經常將一些外在壓力,如夫妻之間關係緊張、教育孩子能力不足等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或往往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精神、情感上的給予,使得孩子選擇依賴網絡。因此,家長需要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與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我們現在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淘汰教育,一些青少年可能努力過,但成績不佳,學業壓力會讓他們通過網絡去尋找另外一種興奮。如果家長一味指責,而不注意理性溝通,可能會讓孩子走向一個極端。

麵對孩子上網成癮的狀況,家長苦於沒有好的方式應對。隻要孩子一有網癮,很多家長就會驚慌失措,隻知道單方麵地催促、批評甚至責罵孩子。實際上,家長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態度,否則隻會適得其反。

再次,家長要改變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法。許多父母教育方式過於簡單,要麽一味溺愛、放縱,要麽對孩子嚴加看管。一旦孩子網絡成癮,便恨得咬牙切齒。這些對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都是導致網絡成癮的高危因素。正確的做法是家長要正確麵對,並用適當方法去改變孩子,轉移孩子的興趣,例如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既能開拓孩子的眼界,又能鍛煉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幫助他們走出網絡成癮這個迷陣。對孩子實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改變網絡成癮問題的關鍵。家長要善於“彈性說服”,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聳聽。家長隻有改變教育方式,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受父母的影響,父母應注意言傳身教,在自己身上鏟除這些問題;家長在孩子的“脫癮”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打破原來一味地打罵埋怨或者放縱溺愛的傳統做法。除了在物質上要嚴格控製孩子的欲望,還要多和孩子進行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原則性的事寸步不讓,小事上寬容理解,多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隻有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家庭心理醫生,孩子才有脫癮的希望。

最後,提高青少年的現實交流溝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擺脫“上網成癮”的根本。父母應該加強對孩子人際關係的引導,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團體活動,多與人交往,注重與親友、同學的關係;多創造人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壓抑的情緒通過正常的人際交流宣泄出來,讓其體驗到現實人際交往的成功,從而幫助他們重建自信。

對出現網癮問題的青少年,教師、家長也不要悲觀失望或責怪,要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使他們明確學習是主要任務,然後列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要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占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身心發育。與此同時,家長還要主動與老師配合。對於在網絡中已經迷路的青少年,我們不能一概否定,應當理解他們,用心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擾,想方設法轉移他們對網絡的依戀,充實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娛樂,而不讓其上網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打球、陪孩子做遊戲、鍛煉等。同時不要壓抑青少年上網的欲望,要使他們有正確的上網態度,在現實中一樣能敞開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們的個性,這些青少年大多都聰明、好學、個性強而又任性,他們渴望的是坦誠、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長采取嚴禁方式,不僅於事無補,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釀成離家出走的悲劇。對於重症成癮者可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采用認知行為療法或脫敏療法,並配合藥物調整等,以改善大腦功能和心理狀態,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的心理防禦機製,使他們的身心獲得解脫。

另外,家長要強化鼓勵孩子的長處,必要時可暗示不足之處;讓孩子獨立承擔家務勞動,並長期堅持;經常與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見,並采納合理的建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協助孩子調整負麵的心理狀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