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節 性教育不僅是教生理知識

  性教育宜早不宜遲

父母和老師之所以不敢和孩子談“性”,很大程度上是源於這樣的觀念:性教育越早,發生性行為就會越早。很多人在性教育的問題上,始終抱著“遇到問題再教育,不事先提醒,避免過早喚醒性意識”的態度。一部分家長認為,如果沒有性教育,孩子可能還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學校一搞性教育,他們反倒對這些感興趣了。在當今中國,“性”依然是一個需要避諱的刺激字眼。社會上一個頗為流行的論調是,如果青少年在“性”的問題上犯了錯誤,就意味著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

但事實卻無情地教育著人們,據統計目前每年全國共有近200萬婦女進行人工流產,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是未成年少女。這些孩子,不是學校裏的“壞學生”,也並非問題兒童。她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老師眼裏是好學生,在父母麵前是乖孩子。

在性教育這個問題上,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防止“出事情”,是防範式的教育。這樣一來,青春期性教育被等同於貞潔教育,其實這是一個最大的誤區。要知道,任何性教育都不可能禁欲,更不可能擋在兩個人中間。所以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超前的,沒有一個人直到造原子彈的時候才學數理化,所以也不應該有任何一個人,直到青春期才開始接受性教育。

性教育不僅是教生理知識

現在大多數人還認為,解決生理問題的教育就叫性教育,告訴孩子們什麽是月經、遺精、夫妻生活怎麽過,也就是這些東西了。但實際上,由於人體內激素的作用,人生理和心理的欲望是從小就存在的,心理上對異性的感受變化怎樣去麵對,跟異性交往怎樣處理,以及如何在社會中扮演性別角色,這些都需要我們告訴孩子。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些事情也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並且是主要的部分。

在西方發達國家,性教育被定位為人格教育。性教育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教會學生做決定而不是替學生做決定,教導他們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生都要接受大約120個學時的性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性知識,與性有關的價值觀、態度和分辨能力,人際關係和社交技巧,責任(性道德)。其中各項內容都要從認知、情緒情感和意誌行為三方麵進行討論,不僅教給學生正確的知識,同時讓他們討論自己的觀念與態度,並建立正確的社會交往行為。

反觀我國,目前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性知識(多為生殖係統的解剖生理知識)和性道德,而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孩子們在學校裏能學到的,基本上都是生理知識,認識一下各個性器官。除此之外就是一係列的“不許”,就連這個,有的老師還顯得特別不好意思。

我國的性教育中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是最困難的。現在社會上對性的認識本身就很多元,有的人堅持傳統的倫理道德,杜絕婚前性行為;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性是一種本能,反對傳統禁錮。很難說哪一種觀念是主流,似乎沒法給學生一個可信而明確的態度。其實對於這個讓很多人感到棘手的“不同價值觀”的問題,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性教育的內容不僅是性知識,還包括與性有關的各種價值觀,甚至是在社會上存在爭議的價值觀。保守與開放並存,把不同價值觀客觀地告訴學生。但一定要孩子學會堅持兩個原則,那就是:性是為了婚姻幸福;不要因性行為患上性疾病,尤其是致命的艾滋病。

對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僅僅局限於講解生理知識,還應將孩子的品德、情操聯係起來,一般遵循以下的道德倫理精神:

(1)完善自我的概念:既不受他人的損害,也不去損害他人;應當自尊並尊重他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性行為不應以他人的犧牲來滿足個人的私欲,即反對性的自私和濫用。

(3)男女在性別上的生理差異決不能成為性別不平等的依據,隻有消除性別的歧視,才能充分發揮兩性的潛力,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4)性並非僅僅指性交,也不僅僅是生育,它包含情感、交往、價值觀、文化等一係列豐富的內容。

性教育可以隨時進行

許多父母總是希望能夠找一個單獨的時間來和孩子談談性問題,認為這樣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實際上,性教育專家指出,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來談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一點的時候,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時間,自然地和子女談起性器官發育,以及如何清潔衛生的問題;父母也可以利用帶孩子到動物園去的機會,觀察動、植物的生長,對孩子詳細解釋生物如何由傳遞花粉及交配來繁衍生命。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等孩子大一點了,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的時候,父母還可以找到有關兩性相處、青少年懷孕或強暴事件的新聞報道,講給孩子聽,告訴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同時,你也可以聽聽孩子的看法。

因此,父母與孩子談性問題是沒有時間和場合的限製的。建議父母隨時對孩子進行教育,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當看到相關內容的時候,都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討的話題。父母還可以找些書給孩子看,可以悄悄放在那裏,當孩子想了解相關知識的時候自己去看,也可以推薦給孩子看。至於具體采取的方式,要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怎樣的。

父母別做“鴕鳥”,也不必硬充專家

有的父母認為,對孩子提出的性問題,最好什麽也不說,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辦法。這樣的態度,實際上就是一種“駝鳥”式的教育,即當孩子提出問題以後,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問題。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對孩子的提問保持沉默,在他們看來,對孩子講多了性知識肯定不是什麽好事,認為那是有意“惹”他們。但這樣閉口不談性,往往會使孩子覺得,性是不能談論的話題,是醜陋的事情,從而形成對性持否定態度的價值觀念。漸漸地,孩子也會不再向父母提出性問題。親子之間越是回避性話題和交流,孩子就會越覺得那是一件不該啟齒的事,但是他們的興趣卻與日俱增。一些性問題成了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隻會越來越感覺神秘。

一些父母總認為自己當年沒有受到很專業的、很係統的性教育,自己也不做這方麵的研究,如今怎麽回答孩子提出的性問題呢?其實,父母完全不必擔心和焦慮。父母在思考如何回答孩子某些性問題之前,最好預先想好怎麽表達你的觀點。如果你不敢和孩子談性,是因為自己性知識不足,那麽最好的辦法是多閱讀這方麵的書籍。當孩子向你提問的時候,很有可能有些問題對你來說是陌生的,甚至你自己也存在疑問。這並不可怕,遇到這樣的問題,父母不必緊張,你隻要把自己的真實情況告訴孩子就行。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這個問題媽媽也沒有弄懂,不如我們倆一起去查查資料吧?”“我以前還真沒有注意到這樣的現象,你的問題很好,我們倆分頭去了解情況、然後再一起討論如何?”這樣就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碰到不懂的問題,可以一起查資料,一起討論。

即使有些問題父母能夠回答,但有些父母也會生出些擔心來,生怕自己回答得不夠專業,實際上,父母給孩子的解答,雖然沒有性教育專家的解釋專業,但孩子可以從父母的態度和神情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感和支持感,這是專家無法給予孩子的。建議父母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不要硬充專家,不要怕回答孩子的問題。

  §§第4篇 獨立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