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節 孩子追問自己從哪兒來怎麽辦

  明明聽到小朋友媽媽告訴她說孩子都是從垃圾箱裏撿來的,很擔心自己也是從垃圾箱裏撿來的,一進家門就激動地問媽媽:“我到底是不是從垃圾箱裏撿來的啊?”明明問得那麽迫切,那麽認真,看得出,他內心對那種“撿來”的答案的恐懼很深很深。媽媽深受感動,忙把明明摟在懷裏說:“明明是爸爸媽媽親生的,一點不會錯!媽媽還知道,別的小朋友也都是媽媽生的。”

“那為什麽他們的媽媽要撒謊?”

“因為生孩子的事不好說。”

“媽媽,我們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麽來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媽媽結婚以後,在媽媽肚子裏長成的。你在媽媽肚子裏住過10個月呢!”

“那我為什麽不記得?”

“因為那時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見,隻是一個細胞叫‘受精卵’,後來它開始分裂成2個、4個、8個細胞……逐漸生長起來,這就叫‘胚胎’,再以後就長出了頭、頸、身體和四肢,形成了‘胎兒’,媽媽肚子裏有一個專給胎兒準備的‘房子’叫子宮,你就在那間房子裏住了10個月,長成一個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來。”

明明很驚奇,睜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議。可他最後,突然醒悟過來說:“媽媽,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貓生小貓一樣,生出來的?”

這正是媽媽感到難以細說的地方,不料兒子用一個比喻給講清了。媽媽忙說:“明明說得對,好多動物都是一樣的,在媽媽肚子裏長大的叫‘胎生’;像小雞、小鳥,由蛋孵出來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會又問:“那我和爸爸有什麽關係?你不和他結婚,不能生我嗎?”現在的孩子實在太精了,馬虎是過不了關的。

“明明的問題很有道理,沒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個單細胞,有媽媽一半,還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個完整的受精卵,才成為一個新生命,開始生長起來。”

“爸爸怎麽會給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就是為什麽要結婚,結了婚,爸爸和媽媽就成了最親愛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給媽媽;隻有結婚,才說明兩個人都決心把生下來的孩子共同養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養育你的責任,你長大了,也有孝敬媽媽和爸爸的義務。”

明明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我真是你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更愛你了!”

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問過父母“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麵對這個問題你有被問得張口結舌的經曆嗎?除了“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是呀,這是為什麽呢”、“你說呢”、“媽媽(爸爸)也不知道”、“讓我想想”,我們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有的家長回答:從垃圾堆裏撿來的,有的回答從醫院裏抱來的,有的回答從猴子變來的……這些扭曲的謊言到底會給孩子帶來什麽影響呢?

為什麽孩子會問“我從哪裏來”

孩子探詢生命曆程的疑惑是天經地義的,1歲半以後寶寶就能注意到男女身體的差別,2-5歲的孩子處於性蕾期,會當眾碰觸自己的生殖器或玩“性遊戲”,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萌發了對客觀事物內在過程的興趣。而孩子所好奇的“自己從哪裏來”、“為什麽男孩女孩不一樣”一類的問題,其實就是對生命起源的好奇。也許我們應該看到,孩童時代的所謂“性教育”對於小孩子來講,稱為“生命教育”似乎更合適。

此外,從心理學認知發展來說,當孩子問“我是從哪裏來的”,這正是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如同哲學家拷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一樣,孩子對“我”從哪裏來的疑問,可以說是孩子正在進行兒童式的哲思,而在很多父母看來,這卻成了一個單純的“性知識”問題。

生活化解答更自然

父母首先要有科學和健康的性觀念。性不是禁區,性伴隨著生命的全過程。我們往往認為隻有成年人才有性反映和性興奮,其實七八個月的嬰兒在父母為他們洗澡時會出現大腿有規律地肌肉收縮和脊柱屈曲相結合的典型動作,隻不過這種性生理反應沒有引起我們的關注罷了。1歲以後的男嬰常會撫弄自己的小陰莖,發現陰莖會勃起,這時他會很愉快。女嬰在玩弄外陰時偶爾觸及陰蒂時也會發現這是件很愉快的事情。當然這時的性好奇與成人完整的性意識是兩碼事兒。有了這樣的理念,當孩子問及有關性的問題時就會覺得再自然不過了。

性繁殖是人類的自然事實,坦坦然然對孩子談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什麽臉紅心跳頭發暈的必要。也沒必要找個具體時間正襟危坐,鄭重其事,侃侃而談。搞得那麽正規嚴肅孩子反而不知所措。順其自然,遇到孩子發問時不經意地輕鬆並且簡短的回答往往是最自然的傳授時機。

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簡略真實地回答

麵對3-4歲的孩子就應該進行性教育了,這個時期最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正麵回答“我是從哪裏來的”這個問題並不難。不妨對寶寶這樣講:你是由一顆種子慢慢長大的,就像花兒一樣。花兒、草兒、樹木,所有的植物都種在泥土裏,爸爸把你種在了媽媽的肚子裏。肚子裏有個子宮,那就是你生長的地方。因為你太小了,不會自己吃飯,媽媽通過你的臍帶把營養輸送給你,到了十個月的時候你就出生了。這樣的回答三四歲的孩子會滿足的,不用擔心他們追根溯源,因為這個年齡的他們並不關心性交的原理。

6歲以後的孩子,自己可以看書看圖,父母完全可以買些適合這個年齡段的性教育圖書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也可以親子同看,父母講解。這期間孩子可能收獲的不止是性知識,可能還有一種獲取未知領域的正確途徑。

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更適合在孩子12歲左右時進行,隻有女孩子有了月經,男孩子有了遺精之後,他們的性心理才會產生,也才能理解“性”的概念。

因此,家長應該把性教育看做是一個不同年齡段有不同任務,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知識學習和心理調適過程,而非一勞永逸的簡單認知。

讓他觀察孕婦和初生嬰兒

帶孩子觀察小區裏正在懷孕的準媽媽散步或比孩子更小的初生嬰兒,如果可能,和準媽媽或嬰兒的父母搭搭話,並告訴自己的孩子:“當初媽媽就像現在阿姨一樣,肚子裏懷著小時候的你,你剛生出來時就像旁邊這個小baby一樣。”形象化的教育生動活潑,完全在言談笑語之間,避免了尷尬,還讓孩子認識到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的。

如果是有心父母,將結婚到十月懷胎,從嬰兒出生到慢慢長大的過程用照片、視頻、文字整個記錄下來,此時一一展示給孩子,可能教育效果會更好。

如果孩子想了解更多當時的細節,不妨找一些視頻來看。《實話實說》曾播出過一期節目,講述了一個中學生利用假期在產房拍攝一位母親生產的全過程。當許多同學看了這部小小的紀錄片以後,眼睛裏滿是感激的淚水,他們第一次知道了媽媽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來的艱難:一個與失去生命危險相伴隨的過程。這些孩子並沒有去關注生殖器的羞澀神秘,大家的焦點是媽媽的偉大,感歎的是生命如此來之不易。

讓他觀察小動物

帶孩子飼養小動物(最好是哺乳動物,如小貓、小倉鼠、小兔等)或者觀察小動物的生產,在整個喂養繁殖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其同類生命如何生長繁衍也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好方法。一個動物家庭有爸爸、媽媽和寶寶,與人類家庭的功能沒有區別。觀察它們的生活模式、傳遞感情的方式,對於孩子將來的責任感以及社會角色的認可都是啟蒙教育。如果父母引導得好,還會讓孩子對地球生命既繁衍不息又十分脆弱產生更深的認識,引發他的環境意識。

過家家遊戲

五六歲的孩子會模仿大人擁抱、親吻的動作,還喜歡玩過家家的遊戲,你當爸爸我當媽媽,還有個布娃娃寶寶。這樣的遊戲讓一代代的男孩、女孩有了最初的性別角色意識。其實他們對男人、女人的界線隻有初步的認識,喜歡無所顧忌地玩耍,好奇地模仿。對他們的不太過分的“表演”裝作若無其事比較合適,因為你越是關注或者嗬斥他們,越會強化他們的行為。

禁忌和注意

不要醜化問題

中國文化裏“性”常常是個被醜化被壓抑的話題,孩子之所以認為“性”是個很惡心的東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會覺得這不該是小孩子該問的問題,下意識地都會把成人想法加在其中,選擇用“扭曲”的話來轉移小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就導致孩子順著大人的想法把“性”醜化了。在“我從哪裏來”的問題上,家長切不可指責孩子“小小年紀,問這麽難以啟齒的話題,真是沒羞沒臊”這類的話。

不要低估孩子的知識和理解力

有一個笑話:一個小孩問他爸爸:“我是從哪裏來的?”他爸說:“你是我從碗櫃裏揀來的。”小孩又問他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他媽說:“有一次啊,媽媽做夢,夢到枕頭邊有一個小孩,一睜眼你就在媽媽的枕頭旁邊啊!”小孩跑去問他爺爺,他爺爺回答:“爺爺奶奶做夢都想有一個乖孫子,後來天上的神仙知道了,就派一隻老鷹把還是嬰兒的你送到了咱們家門口。”晚上,這個小孩寫下作文:我們家人太可怕了,已經3代沒有性生活了!

當然這隻是一個笑話,但它告訴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徑遠非現在成人認識的那麽簡單,曾經有位媽媽的經曆更有啟發意義:一次上中班的小女兒問自己從哪裏來,媽媽告訴她:爸爸媽媽結婚後,很想要一個小寶寶,於是爸爸就把一粒種子放進了媽媽的肚子裏。媽媽的肚子裏有一個叫子宮的地方,種子可以在那裏吸取養分,漸漸長大,成為一個小寶寶。爸爸媽媽都希望快點見到這個寶寶,所以媽媽每天要吃很多有營養的東西。終於有一天,媽媽的肚子再也放不下這個越長越大的寶寶了。你就出生了。女兒繼續刨根問底,“那爸爸把我從哪裏放進媽媽的子宮的呢?”媽媽隻笑著讓她自己猜。她的答案是肚臍眼。媽媽笑著並未給出答案,隻是誇她真有想象力,她也以為自己猜對了,便不再追問。

可不久以後,有一次媽媽和爸爸偶爾說起韓國變性人河莉秀什麽的,女兒突然插嘴:“那變成女的以後會有子宮嗎?要不怎麽生寶寶呀?”媽媽和她爸爸麵麵相覷……真不能小看了小孩的領悟能力。

不當回答會造成心理陰影

孩子對於自己從哪裏來的問題,感受的角度和父母不同,不當的回答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有時這種心理陰影會籠罩孩子一生,甚至讓孩子走上歧路。比如,父母回答幾率比較高的一個答案:你是我們從垃圾箱撿回來的。父母可能覺得這隻是個玩笑,甚至會覺得孩子應該在心裏感激自己能把他撿回來,而對父母更孝順。而孩子最直接的心理卻是:我是個被遺棄的人!甚至會對自己是從那麽肮髒的地方出來的感到沮喪和不幸,錯以為是真的甚至會認為現在的父母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從而對父母的管教產生更大的誤解和逆反——理由很簡單:反正我也不是你們生的,你們本來就不喜歡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