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二節 強勢被孤立,弱勢遭排斥——孩子遭遇交往困境怎麽辦

  媽媽每天送7歲的女兒紫紫去上學,可一連幾天,紫紫回到家都愁眉苦臉。她告訴媽媽說,自己在學校裏很孤獨,有3個女生不歡迎她,她想跟她們玩,卻遭到她們的冷落。

第二天,媽媽送女兒去上學時,在校門口停了一會兒,遠遠地觀察女兒:隻見紫紫熱切地跑向那3個正在一起玩耍的女生,而她們隻是麵無表情地瞟了她一眼,就又接著玩耍。可憐的紫紫,在她們身邊踱來踱去,屢次試著加入她們,但都無濟於事。紫紫隻好沮喪地走到一邊,獨自坐下來。媽媽看到這一切很心疼,向女兒呼喊、揮手示意,至少媽媽的微笑可以安慰一下失落的女兒。可是,紫紫此時的注意力全在那3個女孩身上……

“孤立”這種現象也是最近幾年才被人們關注的一種在兒童集體中存在的行為。通常的表現是幾個人或是一個團體的成員共同排斥其中的某一個成員——大家形成一種默契,都不理睬某一個孩子,讓那個被孤立的個體感到巨大的孤獨感和被排斥感,也就是孩子們常說的“不帶你玩”。

孤立的危害有多大

很多教育專家把同輩孤立(peer exclusion)視為欺淩的一種,並認為,群體排斥(group

rejection)比公然的一對一的排斥行為,如把同學猛推到櫃子壁上或說同學的壞話,更隱蔽、更不好處理。無論是沒被邀請到同學家玩的女孩,還是課間休息時無人跟他玩的男孩,被孤立的人都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其實,同輩群體排斥在幼兒園就有發生,且對男孩和女孩有著同等的影響。它會造成一種惡性循環,給受害學生帶來長期的心理創傷,並使學習成績也大受影響。孤立顯然會對孩子參加群體活動帶來變化,受害者為了避免遭受更多的傷害而脫離學校活動。受害者的退縮行為對於其他同學來說又是一個持久的信號,意味著他不是這個群體的一員,這使孤立得到一再強化。隨著受害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減少,其學習成績也受到牽連。有研究發現,在幼兒園被同輩孤立的孩子到了較高年級後有被長期孤立的趨向。到了小學四年級,這些孩子的閱讀和數學考試成績要比班裏的同學低。

對年齡較小的兒童,有些人認為小孩子的可塑性更強,能夠從“孤立”中跳出來,但這項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不應掉以輕心,把它僅僅當做是小孩子的幼稚行為而以為最好不要操心甚至遷就——社會隔絕(social

isolation)是你能對一個人所做的最具殺傷性的事情之一,無論你的年齡有多大。

但如何處理好同輩孤立問題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因為老師和家長通常會遇到所謂的“挑釁的受害者”——被孤立的孩子經常交替出現不安的退縮與公然的攻擊行為。在研究中,攻擊與孤立是有關聯的。在幼兒園被同輩和老師認為有較強攻擊性的孩子,到四年級後被同學孤立的可能性更大。

教師帶頭孤立個別孩子

例如,小淘在幼兒園集體活動中注意力很難集中,他想參與同伴的活動,卻因為不適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絕,不時“騷擾”周圍的小朋友而打斷老師正在進行的活動,周圍的小朋友在實在驅逐不了他的情況下狀告老師。老師盛怒之下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小淘。小淘被公開孤立後,四處晃悠,他不知道該選什麽遊戲,小淘發現美工區的幾個孩子正有說有笑地畫著畫,便悄悄向他們走去,趴到畫桌上,拿起畫筆就往別人的畫紙上亂塗了兩筆。“你幹嗎?討厭,走開!”“老師,你快來呀,淘淘又在搗亂啦!”小朋友們高聲嚷道。

像這樣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又添新的問題。教師想通過孤立的方式迫使小淘“改邪歸正”,不再違反紀律,但是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非但沒有解決原有的問題,反而對小淘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小淘在自己善意的行為受到同伴的誤解並遭到拒絕之後產生了破壞性的行為,小淘成了“挑釁的受害者”。

孤立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小淘被迫陷入與同伴交往的困境。教師沒有利用集體力量中積極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讓其他孩子孤立小淘,不僅不幫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師的這種做法無形中在小淘和其他孩子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而學前期幼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認知、交往技能、個性和道德品質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小淘始終被同伴這樣孤立,將會失去更多的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這對小淘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際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調節器,會讓人心情舒暢地從事各種活動,小淘與同伴這種敵對的狀態不改變的話也會幹擾他正常的探索活動,降低他對外界環境的好奇心。

同伴帶頭孤立個別孩子

例如,蘇蘇成績很好,各方麵都很優秀很出眾,老師們都比較寵愛、重視她。但在與同學相處時,她比較強勢,喜歡讓所有人都聽自己的,恰好班上有個女孩也是如此,兩人經常鬧矛盾,但那個女孩比蘇蘇更強勢,她糾集一些女孩子不和蘇蘇玩,並到處散布謠言,說要搞臭她,致使蘇蘇覺得很孤獨,心裏很難受,甚至認為還是做個壞學生好,不會遭到同學的孤立。媽媽很擔心這會對蘇蘇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安慰她的同時也經常批評她,要學會聽取別人的好的建議,這樣才能相處融洽,她也很注意了,但畢竟是孩子,有時也會犯老毛病。

心理學家認為,家長通常不會注意到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因為很多孩子不願意說起它。父母對孩子受到孤立不要不當回事,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有過激反應,也不要責備孩子。對個人能力比較優秀的遭到孤立的孩子,應該引導他樹立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觀念,不要有自滿和鄙視、強迫別人的心態,鼓勵他真誠待人,更多地和小夥伴分享,比如幫夥伴解決難題等;對個人能力比較弱或者極為內向而遭夥伴“拋棄”的孩子,應該由家長出麵幫他尋找合適的小夥伴,邀請他們到家裏做客或者參加遊戲活動,逐步幫孩子走出被孤立的怪圈。但是家長應該認識到,孤立問題在孩子原有人際關係緊張的環境下的確比較難以解決,如果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可以考慮給孩子換班。如果仍然沒有進展,則考慮轉學。

孤立是欺淩的一種形式,會帶來持久的心理傷害,如果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尤其如此。那麽當孩子出現被孤立的難題時,父母們能做什麽?

有效傾聽,及早發現孩子被孤立

傾聽孩子訴說自己被同伴排斥、拒絕、感到孤獨時,在給孩子意見和幫他解決問題之前,不妨問問孩子:你曾試過哪些方法?或者問問孩子的老師、其他家長,看看他們觀察到的自己的孩子與同齡人交往的情況如何,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對症下藥地幫助孩子解決交往難題。

適時幹預

深入了解孩子的交往困境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太合群,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教他一些與人相處的基本技巧,比如,如何判斷別人的感覺,如何要求加入群體活動,怎樣交朋友等,這點尤其對常受老師表揚而缺乏分享精神的孩子適用;如果是同伴的問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以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同伴對自己的態度。如果能得到其他朋友的支持和友誼,那麽,孩子對曾經被孤立、排斥這件事,便會淡然些。

盡量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群體活動機會

除了鼓勵孩子踴躍參加各種文藝活動,興趣小組,夏(冬)令營,特長培訓班,讓他積極結交更多的朋友之外,對於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可在周末或假期舉行以幾個家庭為單位的家庭聯誼會或出遊活動,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獲得自信,找到結交朋友的樂趣。

父母不攪進孩子的交往中去

不要用成人的行為方式看待或幹預孩子的社交活動。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跟同伴發生衝突,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護犢心理”,橫加幹涉,甚至出麵威脅對方小孩,這樣不但不利於緩解孩子周圍的人際緊張,反倒會加深彼此間的矛盾,對方小孩有時過後還會給家長起外號,以此更加孤立孩子。明智的做法是,創建雙方孩子對話的平台,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解決與同伴間的矛盾,自己多做調解人,不要當裁判。

換個角度看自己:我真的很不錯

無論成年人或兒童,不可能總是快樂無憂,我們都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使之向快樂的方向轉化。專家介紹,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它由4種基本情緒構成:憤怒、恐懼、悲傷、快樂。這如同繪畫中紅、黃、藍三原色,其不同的組合構成人的各種情緒狀態。每個人都有情緒,孩子會生氣也是理所當然,隻是有些孩子表達的方式比較溫和、有的比較強烈。父母的責任,就是教孩子學會調節情緒,找到科學的疏導方法。

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是很真實的,往往直接支配著他的行為。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當一個成人發脾氣的時候,旁觀者常會知趣地走開,或者以好言相勸。然而,當一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受到的可能卻是訓斥,甚至會因此而挨打。因此,爸爸媽媽們需要學習和掌握,甚至教會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情緒表達習慣。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具有的情緒調節能力,而不是他們的智力,是他們以後生活中能否成功、是否快樂的最好預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對他的人生幸福至關重要。其實,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不但會體驗快樂,也會有挫折、有後悔、有孤單的感覺。有些孩子一旦受到挫折,感到難過,就習慣用很暴力的方式發泄,不但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也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很可能隻是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適當表達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那麽,父母該如何幫孩子學習自我的情緒管理呢?

教孩子認識情緒

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覺,這是管理自我情緒的第一步。知道現在是怎樣的心情,才可能發現原因、思索如何處理。父母可以在自己或對方心情不好時,趁機引導孩子知道人有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我生氣了。”“嗯,現在我很緊張,心跳很快。”“媽媽好煩惱好擔心。”等等。有些遊戲,如製作不同的情緒圖卡、表情臉譜等都可以讓孩子進一步認識到,原來人的感覺有這麽多種。

教孩子學會講感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或適時問孩子:“你現在是什麽感覺啊?”“你喜不喜歡?”“什麽事情讓你這麽生氣?”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等遊戲教給孩子疏導情緒的方法。有時還可以通過交換日記、寫紙條的方式說說高興和不高興的事。如此一來,孩子也就逐漸學會,如何用“講道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

教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當孩子生氣發飆或悶悶不樂時,父母千萬不要因此動怒,“你再哭我就打你”這樣的懲罰,既無法製止,也無法讓孩子學會如何疏導不良情緒。父母要懂得利用此機會,教孩子幾招調節不良情緒的好方法,引導孩子適度發泄。

教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怒氣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泄,也能獲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父母可以在孩子生氣、難過的時候,教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換個想法海闊天空

如果孩子陷入某種負麵情緒裏,通常是因為“想不開”,此時,父母可以帶著他想些好事情,或引導他發現原來事情沒有這麽糟。孩子能夠學習用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進一步也就可以用有創意的方式,自己想辦法解決困境。

放鬆心情玩一玩

壓力經常是孩子心情不好的來源之一。可以教孩子做做伸展體操,或是用力畫圖、用力唱歌,讓他體會這些“用力動作”對解除緊張情緒還是很有作用的。下回他就能有更多選擇,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了。

換個角度看自己:我真的很不錯

當心情不好或遭遇挫折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會對自己產生負麵的看法,覺得自己真的很差勁,這時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他曾經在其他方麵表現得很好。讓孩子時常記起自己成功的經驗,可以幫孩子找回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也更願意去接受挑戰。

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個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呈波浪式上升的。孩子的情緒發展也是如此。麵對孩子情緒波動期的無理取鬧和火爆脾氣,爸爸媽媽要多理解他們,教給他們調節情緒的方法。擁有良好情緒、健康心態的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成功,這就需要我們盡早地關注孩子良好情緒的建立與培養,因為,培養、建立良好的情緒是他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第2篇 互動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