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節 悲觀來自習得性無助——孩子遇事總是悲觀怎麽辦

  亮亮6歲半,小學一年級學生。平時活潑可愛卻又不乏調皮,上課管不住自己,缺乏自製力,做小動作,搞惡作劇,經常侵犯同學,實在令人頭疼。老師的批評是家常便飯,以至於他經常在家對父母說“活著真沒意思,還不如跳樓死了算了”這樣的話,亮亮的媽媽焦急地和老師反映情況,這讓老師內心深為震驚。

不久,亮亮在一次爬山玩耍時摔了腿,“客觀條件”讓他不太惹事了,老師趕緊抓住這個機會經常表揚他。沒幾天,他似乎變了個人,課堂上能坐端正了,對同學也比較友好,作業也有了明顯進步。全體師生都為他的轉變而高興,他自己也更“得意”了。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裏格曼提出來的。它是指一種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所再現出來的失助狀態。塞裏格曼的實驗表明,一些遭遇過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機體會削弱對以後可控事件的調節,他稱這種在無可逃避或回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習得的情緒為“習得無助感”,它是一種個體認為事件不依賴自己反應的預期,實質是一種習得的消極動機。一旦動物產生了習得無助的心理狀態後,這種無助感會使動物表現出反應性降低等消極行為,妨礙新的學習。很多以人為實驗體的研究也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塞裏格曼在對大學生的實驗中也發現大學生在經曆了某次無法控製的噪音情形後,在第二次經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時卻比沒有經曆過噪音的人更難學會逃離噪音。

在現實生活中,“習得性無助”現象是相當普遍的。從生到死,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經曆著種種艱難險阻,會遭遇到各種不同的失敗與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上學時學習成績下降、升學考試失敗、失戀的打擊、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誤或下崗失業、不良人際關係、晚年孤獨、體弱多病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等等。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沒有希望了”、“我聽天由命吧”……這些常常就是人處在無能為力的情形中表現出來的“習得性無助”狀態。

為什麽會“習得性無助”呢?“習得性無助”又是怎樣發生的呢?其原因就在於一個人經曆的失敗太多,體驗到的成功太少,或者根本就沒有體驗過成功。雖然有句名言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人們對待失敗的容忍是有“度”的,一旦超出這個“度”,就會使人產生無助感,從而悲觀失望,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喪失自我價值。

對於那些過去獲得成功經驗比較多的人,會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麵臨失敗,不會輕易地被打倒,而更多的會冷靜地分析問題,分析失敗的原因,從而吸取經驗教訓,最終獲取成功。這時,失敗才是成功之母。而對於那些過去成功的經驗非常少的人,自信心比較弱,如果再麵臨失敗,可能就會一蹶不振,對自己徹底失去信心。對於這些人來說,失敗是成功之禍害,而體驗成功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說到我們的孩子,有些孩子出現厭學情緒,害怕去學校,害怕寫作業,害怕見老師,害怕開家長會,更害怕期末考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在學習上的“習得性無助”。我們說一個人的興趣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逐漸培養起來的。那麽怎樣才能培養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呢?關鍵在於讓孩子從他所從事的學習行為中體驗到快樂。而快樂又來自哪裏呢?很大一部分來自成功。人們不也常常用“成功喜悅”來說明因成功而帶來的快樂嗎?尤其對於那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事情,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體驗成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對於一個有著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人來說,其忍耐力、意誌力、抗挫折的能力都比較強。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由於身心發展還不成熟,自我控製和約束的能力相對較弱。如果總是經曆失敗,那麽對事情的興趣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像學習這種需要付出長期努力的活動。而對學習一旦失去了信心,學習就很難進行下去。當個體非常不願意去學習時,學習當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結果。

要讓孩子擺脫“習得性無助”狀態,具體方法應注意從這樣幾個方麵進行努力:

首先,為孩子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集體活動的過程是孩子的內在潛能雙向對象化的過程。因此,在平時教育中,多組織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演講、辯論、表演等,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舞台,以擴大交往的範圍,增加交流的機會,進而引導孩子超越自我。在人際交往及與同伴協作能力上可以有效地預防孩子習得無助感的產生。

其次,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對於兒童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任何失敗都可能是永久性、災難性的。因此,要創造條件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具體的教育中,應針對實際情況,確立切合實際、孩子經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尤其在他們的活動告一段落時,應給予適當的評價。當然,這種評價方式並不隻限於表揚。孩子一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便會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就可以減少他們不必要的擔憂與分心,就能使他們集中精力麵對任何壓力和挑戰。這樣也就會抑製習得無助感的心理狀態的出現。

再次,讓孩子養成樂觀的態度。樂觀的自我評價,表現為孩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時,更應看到自己的長處,應相信自己,不自暴自棄,不怨天尤人,尤其是能主動調整情緒,保持平衡的心態,正確地看待和處理學習與生活中的矛盾或困難。這樣他們就不太容易產生習得無助感了。

最後,教給孩子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主要來源於對周圍事物的躲避心理,以及他們對他人的緊張心理,對自身的否定心理。作為家長,應引導孩子剖析自己,學會調節情緒,增強認識自我、了解自我的能力。同時,應教育和引導他們把失敗看做是再學習的機會,應充分認識到一件事取得成功的過程不止在一個環節,然而失敗,極有可能是在一個環節出錯,因此沒有必要指責整個過程,甚至全盤否定自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則習得性無助感這一負麵心理狀態也就不易產生了。因此,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注意對孩子反饋、評價,多用積極反饋,少用消極反饋,即便在少有的消極評價時,注意不要將孩子學業的失敗與他們的智力聯係在一起,而應多從他們的努力不足上入手。

此外,“習得性無助”還是人的心理障礙、身心疾病產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在更多的方麵去給予鼓勵,讓他們在成長中品嚐到更多的成功,體驗更多的成功後給自己精神上帶來的喜悅。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把繁重的學習任務,變成自身內在的動力。隻有有了內在的動力和興趣,學習才會變得輕鬆。同時體驗了更多的成功之後,我們的孩子才會提高應付一切困難的自信心,也才會更自覺地嚐試困難,麵對挑戰,克服障礙,戰勝自我,才會出現良性循環和不斷進步。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