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如何應對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

  寶寶“不聽話”,說明長大啦

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寶寶每一次的進步都會給年輕父母帶來極大的欣喜,但短暫的欣喜過後緊跟著的是不安、焦慮,甚至煩到厭倦!因為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

寶寶學說話,第一個詞是“媽媽”,第二個詞是“爸爸”,但第三個詞,也許就是“不”。到了2歲左右,寶寶已經能很嫻熟地對父母的要求回答“不”了,這對於之前習慣了“控製”孩子的父母來說,常會感到自己權威受到“挑戰”,容易武斷地認為寶寶正朝著壞孩子的方向發展,於是對寶寶嚴加管教,導致親子之間對立情緒加重,出現惡性循環。

其實如果了解一點兒童幼兒期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就會明白寶寶越來越“不聽話”恰恰是值得欣喜的成長。

從出生到2歲,由於孩子的活動能力有限,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因此表麵上可以由父母“擺布”,心理學稱這個時期為“順從期”,而到了2-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人生“第一反抗期”。

嬰兒剛出生時,大腦細胞之間缺乏聯係,大腦皮層表麵平滑。從出生至2歲之間,大腦細胞會生長出許多類似樹枝狀突起的神經纖維,使腦細胞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係,大腦皮層的絕大部分會出現像成人一樣明顯的“溝”和“回”。另一方麵,新生嬰兒的神經纖維由於尚未髓鞘化,自身動作很不精確,對外界的刺激也會呈現彌散性的反應,如碰碰他的手,會使他全身哆嗦;而隨著嬰兒的生長,神經纖維的外層會長出一層保護殼,以隔絕來自外界的幹擾,這個過程叫做髓鞘化。髓鞘化使得神經傳導免受外界幹擾而暢通無阻。2歲是髓鞘形成階段,隨著髓鞘的逐漸形成,幼兒對動作的控製能力增強,動作也更加迅速、準確。這些身體上的變化都為兒童智力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

認識能力的發展

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出現“頭腦”中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維。這些都是屬於高級的認識活動,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有了高級認識活動的萌芽,使他們的認識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並導致他整個心理發展的轉折。由於後天教育和訓練的刺激而不斷增長,不同兒童間的個別差異開始表現出來。孩子4歲能說很多話,5歲說的話已接近成人,但思維尚未發育完善,不能把複雜的事物表達出來。學齡前期結束時幾乎所有皮質傳導纖維都已髓鞘化。孩子動作更加協調、穩定,粗大動作方麵可以形成正確的跑步姿勢,準確移動腳步和軀幹跨越障礙物。精細動作更加準確,可以解紐扣、解係鞋帶。在滿6歲後,能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書麵語言,具有認識字母,會拚音,會辨四聲,會寫字的能力。

注意力的發展

幼兒一方麵“無意注意”高度發展;一方麵“有意注意”能力開始形成。幼兒期由於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從周圍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日益增多,還從許多活動中發現很感興趣的事物,它們以其本身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深深地吸引著幼兒不自覺地對它們加以注意,這樣使幼兒的無意注意達到了高度的發展。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及幼兒園老師的培養和教育下,有意注意開始逐漸形成,幼兒開始獨立組織、控製自己的注意力。到學齡前,兒童已能自己設定目的任務,並自覺控製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有目的的任務,初步形成有意注意能力。

有意注意必須克服外界環境的各種幹擾才能達到注意的效果,3-4歲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僅為10分鍾,而5-6歲兒童也不超過15分鍾。因此,在給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客觀規律,此時隻有被注意的對象色彩鮮明、外觀生動形象,才能引起兒童的注意。電視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備這種特點,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和興趣,從這點來看,內容健康、人物活潑、視覺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為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可長時間灌輸,更不能要求兒童長時間注意學習的內容,否則,起不到任何效果。

記憶力的發展

幼兒期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而抽象記憶不足。此時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曆、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4-6歲的孩子隨著注意的發展,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的識記和追憶能力也逐步發展,能運用一些識記方法,記憶的持久性也進一步發展,但精確性不足。這個階段孩子的活動範圍已很廣闊,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好奇,愛問,是增長知識的好時機。抽象邏輯思維和數的概念都開始有一定的發展,想象力也進一步發展,但以無意想象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確的教育下也發展起來。意誌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自覺性、堅持性、自製力等。這時的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為。

思維能力的發展

隨著幼兒生活範圍擴大,見聞日廣,知識經驗更加豐富,言語能力水平提高,這樣使他們的思維有了新的發展。這時期的幼兒其思維已由嬰兒期的直覺行動思維進到具體形象思維了。其思維特征表現在:以自我為中心,即幼兒還不能設想他人所處的情境,對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刻板性,即幼兒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於情境的某一方麵,而忽視了其他方麵的重要性,結果產生不合邏輯的推理;不可逆性,即對時間的理解隻能順推下去,不易逆轉回來;轉導推理,即他們從一個特定的事物推論到另一個特定的事物,從不考慮一般;相對具體性,即幼兒是依賴表象進行思維,是形象思維,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

兒童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對事物直觀、具體的概括。雖然已能對生活中經曆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但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加上上麵談到的兒童記憶特點,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語言是思維的表征,從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看,幼兒最初的語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語”,這種言語是一種自己對自己說話尚不起交際作用的自言自語,經常在伴隨動作、遊戲、思考問題、遇到困難的情況下產生,往往把內部思維活劫以言語形式講出來,3-6歲左右自言自語發生率最高,以後逐漸下降。這時期的兒童可以用簡單和複雜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表達自己要吃東西可以說“我要吃東西”或“(因為)我的肚子餓了,(所以)我要吃東西”。語言連貫性隨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好,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可伴有豐富的麵部表情或動作,此階段利用語言與人交流已沒有障礙。

學齡前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象力,但這些想象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兒的想象常常沒有主題,沒有預定目的。如:3-4歲幼兒玩積木時,究竟要搭什麽?事先不會進行想象,隻是在擺弄的過程中看它像什麽就是什麽。一個3歲多的幼兒玩剪紙,七剪八剪,剪成了一個個圖樣,問他剪的是什麽?他先說:“不知道。”然後又看看自己剪的圖樣說:“這是小熊和飛機。”第二天,再請他剪一個和昨天一樣的小熊和飛機,他卻怎麽也剪不出來了,這個事實說明了幼兒的想象事先是沒有明確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

但幼兒初期容易把想象跟現實混淆,還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現實中的事物清楚地區別開來,有時把想象當現實,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當做真實的、並且以肯定的形式進行敘述,告訴別人,分不清什麽是想象的,什麽是真實的。例:一個3歲多的幼兒聽到他爸爸介紹了出差廣州的情況,他也很想去廣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兒園,老師問他:“星期天去哪兒了,玩得好嗎?”他回答說:“去廣州了,玩得真高興。”這正是幼兒想象發展的特點,我們絕不能誤認為孩子在說謊,而應幫助孩子從混淆中分清想象與現實。

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的表現形式是自我評價。在自我意識中,反映著兒童對自己在周圍環境中所處地位的理解,反映著幼兒評價自己實際行動的能力和對自身內部狀態的注意。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6-7歲的兒童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可以正確運用人稱代詞,這些變化與自我意識的發展有明顯關係。

自我意識使每個幼兒形成具體、獨特的個性。其實,隻要細心觀察,會發現嬰兒就已表現出了最初的個性差異。而幼兒期孩子的個性已有了明顯的表現,如:他們在氣質、性格上,有的好動、靈敏、反應快;有的沉靜、穩重、反應慢;有的好哭,易激動;有的活潑、開朗;有的能和別人友好相處;有的則霸道、逞強;有的愛聽故事、愛學習、勤快;有的浮躁、粗心;有的懂道理,有的有創造性。孩子們在畫畫、手工、唱歌、跳舞、運動、講故事以及計算等等方麵的能力也初步顯示了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幼兒的這些個性表現,一方麵是幼兒自我意識的產物,另一方麵,這些個性表現會影響到父母和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及態度,反過來又會影響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幼兒自我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從根據外部行為評價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從籠統的評價到細致的評價;從片麵性的評價到較全麵性的評價;從過高評價自己到謙虛評價。上述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變化趨勢表明了幼兒自我意識水平和個性品質的提高。

情緒情感的發展

與成人認為兒童情緒情感簡單的感覺不同,兒童的情緒體驗實際上是非常豐富的,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1-3歲的幼兒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象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兒童能講出一些大人的話,使家長驚訝,有“孩子已經長大了”的感覺。

隨著幼兒生活和需要的發展,他們的情緒和情感愈來愈分化,內容日益豐富,體驗逐漸深刻,表現形式也就越見複雜。4-6歲的孩子情感富有易變性、衝動性和受感染性等特點。其表現特點為:易變性,即情緒常常處於不穩定狀態,表現出喜怒無常;衝動性,即處於激情狀態,隨時爆發不能自控;受感染性,即本身的情緒常受到周圍人情緒的影響;明顯外露,即常常會毫無掩飾地表露自己的情緒。

但同時孩子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也在逐步增長,能有意地控製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虛榮心等。隨著孩子的個性初步形成,兒童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長,初步形成較穩定、較經常的心理特征。

幼兒期與社會性需要相聯係的高級的社會性情感逐步形成,並開始發展。高級情感可以分為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幼兒美感表現在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環境、服裝有一定的感受,活動中可以產生美的體驗,能夠欣賞美,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理智感明顯表現在求知欲上。道德感則主要體現在參與集體生活和活動中能逐漸掌握行為規則,維護道德標準,對“好人”、“壞人”也有鮮明的態度。

經常有媽媽問:寶寶越來越大,似乎越來越有主意,經常你說什麽他根本不聽,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知道有什麽高招可“降服”寶寶?其實有了上麵心理學的三個方麵知識準備,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不聽話”的行為恰恰是幼兒期孩子心智增長的表現,孩子已經不是從前乖乖吃奶、乖乖睡覺的小寶寶了,而是正在成長為有自己的感覺、想法、偏好、個性和自我意識的“小大人”,年輕的父母們要從嬰兒期的偏重於“勞力”,逐漸適應更加“勞心”的狀態,適應孩子種種的自我意識獨立的表達方式,而不要刻意去“降服”寶寶,在孩子堅持按自己的意識做事的時候,讓他去做,爸爸媽媽可以在旁邊引導他,幫孩子做得更好,讓孩子建立信心。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和尊重兒童,適時地進行正確引導,不但“第一反抗期”的階段會很快度過,而且這種互動會讓親子關係在更高的層次上更加和諧。學會了以互動方式處理親子關係的父母,在以後孩子成長過程中,也將使雙方都受益無窮。

因此我們說,如果走出嬰兒車的乖寶寶開始變得不聽話了,您不應該是慍怒於心,惡語苛責,而應該做到心中有數,沉著應對,在心態上更應該喜在心間,笑看成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