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惡作劇是孩子調皮、好動的一種表現形式,當孩子長到5~12歲時,總有那麽幾年“混沌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比較機敏,表現欲強,他們希望通過惡作劇的方式贏得別人的認可和賞識,或表達他的幽默。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在老師的粉筆盒裏放一條死蛇或往女同學桌子上放死蟑螂,當老師或女同學嚇得哇哇叫時,他們就高興得樂不可支。孩子的惡作劇令老師和家長煩心不已。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托馬斯·卡爾鬆認為,愛搞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日後成才的可能性較循規蹈矩的孩子更大。因為惡作劇行為需要孩子的精心策劃、設計,這需要孩子開動腦筋,而且動腦筋的強度比做家庭作業高得多,這對孩子智力發育無疑是一次提高。
但盡管如此,父母對孩子的惡作劇也不能聽之任之,因為孩子的惡作劇是非理智型的,他們對一些東西的破壞和對他人的傷害常常是讓人料想不到的。如果我們不及時引導和改正孩子惡作劇的毛病,他就可能因放縱自己而損害別人,甚至是犯罪,這給他一生帶來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
河北省棗強縣某村的幾個小學生,放學後到鐵路附近玩耍,在途中遇到了一名拄雙拐的學生,於是他們就搞起了惡作劇,把殘疾孩子的雙拐奪了去,放在一個井邊,結果當殘疾孩子爬過去取拐杖時,不慎落入了3米多深的井裏。幸好井中沒有水,殘疾孩子才沒有被淹死。
在美國,曾發生了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卻讓一代青年人臉上蒙羞。美國的孩子喜歡惡作劇,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但是,美國的許多父母並沒有及早改正孩子惡作劇的毛病,致使許多孩子進入大學後,仍然對惡作劇樂此不疲。這件小事就是由惡作劇引起的。一個美國黑人大學生在新加坡留學時,把惡作劇的毛病帶到新加坡,新加坡容不得這種美國式的惡作劇,按照法律,要對這個黑人大學生重責8鞭。
時任總統的克林頓親自致電給新加坡總理,要求網開一麵。但新加坡是一個法製的國家,依法辦事,根本就不給美國總統的麵子,堅持要鐵麵無私地給這名學生體罰。
從電視上,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學生目睹了黑人大學生遭受鞭打的場麵,很多人泣不成聲,每一鞭雖落在這名黑人學生的P股上,卻疼在美國青年的心裏。那一道道帶著血的鞭痕,讓許多大學生明白了過分的惡作劇帶來的最終結果是什麽。
當我們麵對孩子的惡作劇行為時,要及時地引導和改正孩子的這種毛病。否則,等孩子的惡作劇行為成為自身一種壞習慣時,再讓他改正就為時已晚。
據說,柏拉圖因為一個小孩子玩一個荒唐的遊戲而厲聲責備了他,小孩子委屈地說:“不就是這麽一點小事嗎,你犯得上態度如此惡劣嗎?”柏拉圖嚴肅地回答:“如果養成了習慣,就不是小事了。”
帕克赫特說:“我今天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去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我過去的思想和行為,過去歲月的全部都凝聚成今天這一刻的性格。”
每個人都在用一生的時光撰寫著自己的“曆史”。心靈就像一台留聲機一樣,會忠實地記錄每個人所做的一切,哪怕像一陣風那樣微弱的念頭,像絲線那樣細小的行為,都會在心靈深處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幫助孩子改正喜歡做惡作劇的毛病時,不要打擊孩子的情緒,這就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做出的行為來具體處理。下麵提供幾種處理孩子惡作劇的方法:
(1)進行冷處理
相對而言,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大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通常是無惡意的。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冷處理”,佯裝不知,不對他惡作劇有任何反應,一兩次之後,孩子覺得很無聊就會放棄。
(2)體驗惡作劇造成的後果
許多孩子喜歡惡作劇,都是因為好玩,而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設計一個產生同樣後果的“陷阱”,讓孩子跳進去,感覺一下惡作劇的滋味,給他一個教訓。這種方法往往很奏效,因為讓他吃點苦印象會更深。
(3)和孩子一起收拾殘局
對於惡作劇造成的殘局,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收拾。一般來說,孩子對自己製造的殘局是不想收拾的,但家長不要放棄,堅持和孩子一塊兒收拾,在收拾的過程中,孩子能從中體會到一種對自己行為後果的責任。
(4)找出根源,靈活處理
孩子的惡作劇行為通常是“無意”狀態中的,認為“有意思”、“好玩”,但也有的孩子製造惡作劇是有著深層的原因。比如,孩子遭到誤解、冷落、打罵時,或是心情煩躁、孤獨無聊時,就會對家長,對老師和其他人采取報複行為。對這種原因造成的惡作劇,家長要善於覺察,不就事論事,而要從心理上解除孩子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