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帶來光明,給人以溫暖。
——肖楚女
沙漠中的行者,最需要的是什麽?對,是水。但在取得別人為你留下的水後,別忘了還有更多人也需要它。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當他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後院,卻意外地發現了一架抽水機。上麵還有一張字條寫著:“引水。但是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急忙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但是,他的內心卻開始交戰。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說的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抽不出來,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全部灌入那架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然後用顫抖的雙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喝足水後,又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加了他自己的留言: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誰都會有行程中口渴的時候,誰都會有旅行中迷失方向的時候,人都是需要別人幫助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別人幫助我們之後,學會幫助其他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接力棒隻有這樣傳遞下去,整個社會才能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集體。也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加美好,更有意義。
隨著人生的成長,孩子就是接過大人手中接力棒的傳承者,每一個兒童都應以助人為榮,因為助人會帶給我們無窮的樂趣。
現在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懶得很,一丁點兒小事,怎麽也不肯幫大人的忙。其實,這中間的原因在於我們平常的教育不得法,正確解決辦法應該是讓孩子積極參與生活。
其實不論是原始社會還是近代社會,孩子總是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的。隻是這種參與有積極與被動之分。在積極參與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孩子會從中找到歸屬感,並從幫助父母的過程中獲得被人需要的成就感。而且,隨著兒童逐漸長大成熟以及各種能力的發展,他們會日益發現幫助他人可以得到滿足感。
家庭中的勞動也能鍛煉孩子自主動手能力和感恩的心態。幼兒專家一般認為,孩子真正開始做家事的年齡是2歲,大多數四五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幫家裏幹許多活了。當然大多數工作對小孩來說還太艱巨,因此,要想讓孩子積極地參與生活,可以從教他清掃地板上的灰塵這類簡單的事開始。
勞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家務活動中可以充分體現其活動的天性,而且,他對此懷著強烈的興趣,所以我們應早點花心思去教他動手做點家務,以免將來抱怨“喊不動他”。然而,教孩子做家務,安排他如何幫忙,卻是一件需要年輕媽媽們花費心思的工作。因為很多事情你會覺得自己動手省時省力得多,所以凡事都想自己代勞。這樣,你又怎麽能指望他體會到你照顧家庭的辛苦呢?
當小孩做完一件事後,不管這件事本身的大小,你都應該對此表示高興,讓小孩知道你很肯定他的工作,但在肯定時忌用物質刺激,盡可能多采用鼓勵性的話語。
現在,許多媽媽在工作之餘還要兼做家務。因此,讓孩子積極參與生活,對於配合維持一個整齊、幹淨的家,就顯得格外重要。這裏不僅是讓小孩懂得收拾自己的東西,更主要的是要作出安排,製造機會,讓孩子參與家務。這不但可讓孩子體會並分擔父母的辛勞,還能讓孩子學到許多做事的方法,從中培養體貼、負責、感恩的心,父母亦可以省許多力氣,少操許多心,使家庭的氣氛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