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使人幾乎完全感覺不到樂趣,而變成了人的真正需要。
——盧梭
很久以前,有一匹可敬的老馬,帶著他惟一的兒子一起來到一片豐美的草地上。那裏有潺潺流水,有芬芳的花卉,還有誘人的綠蔭。總之,那裏具有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小馬駒卻根本不把這種幸福的生活放在眼裏,認為這沒什麽值得留戀的,每天在鮮花遍地的原野上毫無目的地東奔西跑,動不動就跳到河裏洗澡,餓不餓都濫啃三葉草,無聊了就睡大覺。
一天,養得又懶又胖的小馬駒對父親說:“近來我的身體不舒服,都是這片草地不衛生,傷害了我。三葉草沒有香味;水中帶泥沙;空氣刺激我的肺。一句話,除非我們離開這兒,不然,我就要死了。”
“親愛的兒子,既然這關係到你的生命,”他的父親答道,“我們馬上就離開這兒。”父親說完就立刻帶兒子出發,去尋找新家。
小馬駒聽說去旅行,興高采烈地嘶叫著,而老馬安祥地在前麵領路。他帶他的孩子爬上陡峭而荒蕪的高山,那山上沒有牧草,就連可以充饑的任何東西也沒有。天黑了,父子倆便隻好空著肚子躺下睡覺。第二天,他們幾乎筋疲力盡才吃到了一些灌木葉,心裏卻十分滿意。現在,小馬駒不再亂跑了。又過了兩天,他幾乎餓得前腿拖不動後腿了。
老馬心想,現在給他的教訓已經足夠了,就把兒子沿一條他不認識的路帶回到原來的草地。小馬駒一發現嫩草,就迫不及待地猛吃起來。
“啊!多麽絕妙的美味啊!多麽好的綠草呀!”他喊起來,“父親,我們不要再往前找了,也別回老家去了。我們就永遠留在這個可愛的地方吧,哪個地方能跟這裏相比呀!”
就這樣說著說著,天亮了。馬駒認出了這個地方,原來這就是幾天前他離開的那片草地。
當舒適成為一種習慣時,生活便失去了應有的樂趣,過分的享樂會使人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而不去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就像今天孩子們習慣了幸福生活一樣,父母為孩子準備好了所有的東西,他們什麽也不愁。所以,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像小馬駒一樣走了一遭,才能體味到原來的舒適是多麽美好。
父母不應該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要什麽就馬上去買什麽。這既對孩子沒有好處,也不是良好的教育之道。孩子在外麵玩耍,在學校裏讀書,同學們手中好看的、好玩的東西各種各樣,數不勝數,孩子感興趣的也不會少。如果孩子見到別的同伴有,就想要,就要父母買,就會養成不知足的心態,變得越來越貪心。而一旦父母不肯買,他們就會認為父母小氣或吝嗇,這也不利於孩子對父母的尊敬和愛戴。所以,讓孩子養成知足的心態是很有必要的。
從孩子的教育上來看,知足心態的培養其實是一個勤勞儉樸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在孩子教育中對勤儉的教育是相當不夠的。尤其在獨生子女眾多的今天,隨著父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勤儉教育似乎被忽視和遺忘了,其後果的嚴重性不難想象。一個沒有勤勞儉樸習慣的孩子,不會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也必然不會愛惜自己的衣物、圖書和玩具。當然,也就更不會愛惜國家和社會的公共財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可能熱愛工作,珍惜工作,當然,更不會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因為隻有懂得辛勞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來之不易,也才懂得儉樸,在工作和事業中刻苦頑強。在今天,我們要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開創未來的新人,就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勤勞儉樸的習慣。
不少父母總是認為隻要孩子喜歡,就要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要什麽就給他什麽。父母不但主動地讓出自己應有的一份,還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員也都讓出他們應有的一份,以博得孩子的歡心。他們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簡單,孩子小,大人可以讓一點。當然,這種動機和願望是善良的,但是他們忽視了孩子的要求是無盡的。你今天滿足了他這個要求,讓他覺得可以有求必應,於是明天他又會提出另外的新要求。今天還可以設法滿足他的這個要求,明天也許就無法滿足他的那個要求。這樣做無意中縱容了孩子,培養了孩子利己主義的思想。日久天長,他們心中就會隻有自己,沒有別人。當然也就不會尊重別人和長輩了。
獨生子女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跟他人分享,要讓孩子知道,雖然家裏隻有一個孩子,但這絲毫不意味著他就是全家惟一有特權的成員,就是“皇帝”。有一些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親,他們對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節衣縮食,好吃的讓孩子吃個飽,好料子讓孩子穿,自己吃差的、穿舊的。而孩子並不能理解父母的這番苦心,反而以為是家裏有錢,養成一種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和極端的利己主義。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這種程度,說他們的父母不喜歡吃好的,隻喜歡吃粗茶淡飯;不喜歡穿新衣,而喜歡穿舊衣。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當然也不會懂得孝敬父母,因為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就是自己。
所以,父母最好是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他們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具、圖書、文具和體育用品的價值。教育孩子愛惜衣物、書籍、玩具,不應該對丟失和損壞物件感到無所謂。因為每一件物品都凝結著別人的勞動,也是父母辛勤的勞動所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