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絕對不可以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這樣做,隻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麵對它毫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
——丘吉爾
由於孩子在生理、心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常常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而這些錯誤同時地給他們帶來學習和創新的機會。據研究,如果兩個人使用同一種工具,不知用法、經常出錯的人與懂得正確運用工具的人相比較,居然是不會使用工具的人頭腦較為靈活,這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正常的思考就是把材料放進一定模式內所產生的規律化的腦力活動,心理學上稱為“模仿的思考”。反之,所謂“創新的思考”是經常在尋找新的思路的頭腦活動,它產生一連串的錯誤在所難免。由此可知,孩子們反複出現錯誤時的腦力活動,正是他們在實行“創新的思考”,讓他們不怕錯誤很有必要,因為他們能從中學會更多東西。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對孩子的錯誤要一律袖手旁觀,而是說在他們犯錯誤時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努力去獲得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奧茲拉把孩子的學習進展分為三大類型:一是開始學習,速度極快,中間難免有錯;二是開始時錯誤連篇,中途錯處漸少;三是從頭到尾認真學習,毫無變化可言。他把第一種類型的人叫做“緩慢學習者”,第二類稱為“突進學習者”,這類學習者智商較高,而且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傾向也愈強烈。因為他們在錯誤的過程中,獲得了潛在的學識。比如,要尋找正確的路,以免走冤枉路,而經過迷路後發現的路才是正確的路。換句話說,經過錯誤得來的知識,才是確實可靠的真知識。在嚐試錯誤的過程中,他會全麵了解問題,自然不會再度陷入同樣的錯誤。事實上,這種孩子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或試做一件事情沒有成功的時候,父母不應該用語言或行動來證明他們的失敗,而應該把事情和做事的人分開,父母必須清楚,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隻是說明孩子缺乏技巧,這種技巧有時候是因為父母沒有很認真地傳授,而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父母應該培養孩子敢於犯錯誤,敢於失敗的心理素質,鼓勵孩子在麵對失敗時保持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供各種嚐試機會,鼓勵他設定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爭取實現。人的很多行為都是受到激勵而產生的,通過不斷的自我激勵,就會使他產生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最終達到成功的頂峰。
在嚐試的過程中,偶爾會經曆失敗、挫折,但這是培養孩子忍受挫折力的最好機會。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順利的環境中,從未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打擊,那麽他承受挫折的能力一定很脆弱,一旦受挫,很可能一蹶不振。鼓勵孩子去接受挑戰,激發他的上進心,培養他堅毅的個性,是絕對必要的。
當孩子出錯時,給他一個反思的機會,提醒他以後不要再犯類似或同樣的錯誤,相信他一定會對此有深刻的記憶,以後出錯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了。
當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告訴孩子應該自豪,應該為自己驕傲,應該自己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很有能力完成這件事情。”自我讚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從而使自己能有上佳表現,而上佳表現反過來讓自己更有理由自我讚許,從而推動自己取得更大進展。
當孩子遇到挫折、遭遇失敗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吸取失敗的教訓,並勉勵他再接再厲、絕不氣餒,讓他對自己說:“如果換一種方式行事,或者再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一定會成功的。”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激勵,讓孩子自己把已經完成的事情,或是即將去實踐的事情化成成功的動力,不斷進步。
這樣,孩子在不斷地嚐試和激勵中會變得越來越自信,無論什麽樣的逆境、挫折、困難都難不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