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
——加藤諦三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得到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的事業走向成功的良好開端。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要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真心感興趣,他在兩個月內所得到的朋友,要比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多幾倍。”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尊重別人的美德,因為隻有尊重別人,才會正視他人的意見,改正自己的缺點。但現在孩子的種種表現,卻讓家長感到很無奈:他們不尊重長輩,做事霸道,不能原諒別人,沒有愛心甚至對同伴大打出手。
《北京青年報》
曾登載了這樣一條消息:一個15歲的少年,因為環衛工人製止他亂扔紙屑,他就頓時火冒三丈,對女清潔工破口大罵一通還不解氣,又對女清潔工一頓拳打腳踢。
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許多人表示出了他們的憤慨之情。孩子的蠻橫之舉的確令家長們痛心疾首。在我們身邊,這種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孩子的確不在少數。由於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個人修養的教育,尤其是家裏有老人的,對孩子過度溺愛,一切都讓孩子說了算,於是,日積月累,孩子變得霸道起來,認為任何事都應該以他為中心。
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陳童的同學王黎到他家來玩,後來他們一起在電腦上打起了遊戲。八點半鍾,陳童的媽媽下班回家,看到王黎在自己家玩,很熱情地向王黎打招呼,可是王黎連頭也沒抬,繼續玩遊戲。陳童的媽媽以為王黎打遊戲入迷,沒有聽到她說的話。又過了一會兒,陳童的媽媽給他們洗好了兩個蘋果遞過去,王黎伸手抓了一個大的,什麽也不說,就吃起來。後來遊戲結束了,王黎又在陳童的臥室裏翻來翻去,弄得屋裏亂七八糟。王黎走後,陳童的媽媽對陳童說:“以後不許跟這樣的孩子玩,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個人在與別人交往中很好地理解別人,尊重別人,那他也一定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
(1)要想孩子尊重別人,父母必須尊重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對父母也不例外。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把尊重孩子變成一種習慣,不要動輒就對孩子大喊大叫,說“滾一邊去”、“胡說”、“打死你”這類的話,需要孩子幫忙做某件事,要說“請你……”而不要用生硬的口氣。在孩子幫父母做完某件事後,要說聲“謝謝”。
當然對孩子的尊重也是要有限度的,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孩子的一些過分和無理要求,父母必須加以糾正,不能一味地順從孩子。畢竟孩子還小,在一些事上思維和判斷能力還不成熟。
(2)要求孩子用尊重的語氣同別人說話
首先要求孩子尊重父母、尊重長輩。讓孩子認識到尊重長輩的意義。長輩為孩子操勞,理應受到孩子的尊重。在這方麵,父母不但要言傳,還要身教。尊重長輩就是感激長輩的養育之恩和辛勤勞動。父母對長輩的尊重,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關心長輩的身體、生活和飲食。當孩子冒犯了父母和長輩,要馬上給予糾正,比如孩子對父母語言上粗魯,父母不做出反應,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習以為常,不在乎他的語言是否傷害了別人。
(3)讓孩子體驗到不受尊重的滋味
當孩子不尊重別人時,也要讓他嚐嚐不被別人尊重是什麽滋味。比如:家裏來客人了,孩子用言語或行動頂撞了客人。在客人走後,家長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讓他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不被別人尊重的滋味,這種反思比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效果更好。
有一位老師就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學生的。有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由於老師們都很喜歡他,出現了驕傲的情緒,在課堂上夥同其他同學擾亂課堂紀律。老師下課後,把這名學生叫到辦公室,讓他寫檢查。當這名學生寫好後,老師看都沒看,就把檢查撕了個粉碎。這名學生當時就被激怒了,猛地站了起來,說:“你也太不尊重人了!”老師說:“知道不被別人尊重的感覺了?你知不知道我在講課時,看到你的搗亂,也是這種感覺。”
從此以後,這名學生懂得了尊重別人,在班上也遵守紀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