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歲時,讀了蔡東藩先生所著的曆史係列書籍。從《後漢演義》、《兩晉演義》,到《清史演義》和《民國演義》,與羅列數字的曆史年表相比,那些故事好玩兒多了。讀過這些,再回頭去看曆史年表,也容易記住些。高陽先生的曆史小說讀來也是好玩。曆史上的人物本來就是鮮活有趣的。
圍棋史上也有許許多多的精彩故事:
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中寫到:“晉王質入山采樵,見二童子對奕。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局終,童子指示曰:汝柯爛矣。質歸鄉裏,已及百歲。”此可謂中國童話故事中的名篇。
在日本圍棋史裏,本能寺之變占據了重要的一節。1582年6月1日,應織田信長之邀,日海(即算砂名人,本因坊門開山鼻祖)與鹿鹽利玄於將軍的行轅京都本能寺對弈。兩人棋逢對手,局勢變幻莫測,中盤下出了三劫循環,棋局隻好以無勝負結束。詭異的棋局,冥示了詭異的變故。日海與利玄離開本能寺後的當晚,織田信長部將明智光秀突然叛變,率兵圍攻本能寺,全無防備的信長無力抵擋,於本能寺自盡,結束了他英雄的一代。這便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的本能寺之變。“三劫局乃不祥之兆”的說法,亦因此而起。
數年後,織田信長的遺臣豐臣秀吉奪得天下。秀吉是寂光寺主持日海的圍棋弟子,掌權後為日海設立了名人棋所,領朝廷俸祿,開始了日本職業棋士的曆史。日海改名為本因坊算砂,創立了輝煌的本因坊一門。在秀吉之後得到天下,開創了三百年德川幕府時代的大將軍德川家康亦好弈,與算砂也是交情頗厚。家康完善了職業棋士製度,其中包括對棋士段位的認定和禦前棋賽(禦城棋)等,自此日本圍棋興旺發展。
而在中國,北洋巨頭段祺瑞喜歡下棋,在他執政時期,提供了很好的環境給當時的圍棋國手們。他請來了日本本因坊秀哉、瀨越憲作等高手指導,促進了中日圍棋交流,推動了中國圍棋的職業化發展。
瀨越憲作先生作為吳清源老師的老師,支持天才少年吳清源東渡日本,為近代日本圍棋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後讀賣新聞社社長正力鬆太郎全力打造“現代圍棋擂爭十番棋”品牌;吳清源、木穀實攜手共創新布局。而在十七年的擂台上,吳清源老師以一己之力,獨挑全日本各路豪傑而不敗,創下了神話般的戰績。
《讀賣新聞》在各大商場、車站等人多的地方掛大棋盤,直播比賽進程,請著名棋手講解的同時,還請愛好圍棋的作家們以生花妙筆寫觀戰記,其中包括獲得“諾貝爾獎”的川端康成。除了觀戰記,川端還專門寫了吳清源的故事在報上連載。棋譜的解說和圍棋明星故事,使《讀賣新聞》的發行量大增,並一舉奠定了日本棋界報社讚助新聞棋戰的格局,至今不變。
瀨越老師後來收了關門弟子曹薰鉉老師,之後韓國圍棋騰飛,形成了當今中日韓三國鼎立,世界圍棋興盛的局麵。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在華人世界中享有盛譽,其中《笑傲江湖》中武俠高人風清揚的武功更是為人津津樂道。這是因為作者將自己崇拜的吳清源老師的性格搬進了武俠人物故事。讀者還發現了郭靖木訥憨厚正直的個性簡直就同林海峰老師本人一樣等等。這些都同金庸先生本人就是棋迷、同棋手們相熟、著迷於棋界故事有關。
精彩的故事雖然很多,但是搜集起來可沒那麽容易,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很多工作。本書作者孫耀東先生勤奮讀書,收集了大量圍棋資料,用心寫成了這本《黑白博弈》。書中除了上麵提到的故事,還有許多棋迷朋友們耳熟能詳的“原爆下的對局”、“中日圍棋擂台賽”、“應氏杯”和“中韓爭霸”等,描寫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可讀性很強。以小說或編劇的寫法來寫曆史常常會有此效果。這是有益的嚐試,也將對更多的人了解圍棋、傳播圍棋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