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擊匈奴,屢建奇功
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是一位從馬夫成長起來的,善於打仗的傑出將領。
衛青征討匈奴的一係列戰鬥所取得的輝煌戰果,顯示出了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和吃苦耐勞、勇敢無畏的品質;應該說,在開始時漢軍並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取得這一係列勝利,與衛青的個人品質和本領以及他的正確決策是密不可分的。衛青的鞍馬勞頓,為漢室江山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衛青的勝利,漢朝重新控製了河南、河西等地,並在河南地設立朔方郡,使首都長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經過漠北一戰,匈奴實力大傷,從此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使漢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威脅狀況。
在漢朝初年,不但朝廷統治者深深地受到匈奴貴族的淩辱,而且北部邊陲的人民也受到慘重的損失。漢朝雖然一直在商量籌劃抗擊匈奴的策略,但是形勢還不能一下子扭轉過來。
漢武帝當政的時候,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漢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出現了一個“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的繁榮局麵。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基本上被打垮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西漢王朝已經積聚了雄厚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改變被動防禦的局麵,積極反擊匈奴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
漢武帝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認為隻有實行武力反擊,才能安定天下,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即位初年,在表麵上雖然繼續同匈奴和親,照樣納送財物,開關互市,內裏卻加緊準備進行反擊。
正當西漢積極備戰的時候,匈奴不斷攻掠代郡(治所在今河北蔚縣東北)、雁門一帶,殺掠人民,搶劫財物。
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夏,西漢派出多兵種的30萬大軍,由護國將軍韓安國為總指揮,分兩路設伏,誘殲匈奴。李廣、公孫賀率主力隱蔽在馬邑(在今山西朔縣)附近的山穀中,隻等單於兵到,立即發起突然襲擊;王恢、李息另率3萬人馬,急出代郡,插入匈奴後方,斷其退路。匈奴軍臣單於帶領10萬人馬,直奔馬邑。在距馬邑百裏左右的地方,他識破了漢朝的計謀,立即掉頭撤兵。李廣、公孫賀行動遲緩,失去戰機;王恢、李息聞知單於兵多勢眾,也沒收按原計劃截擊。“馬邑之計”失敗以後,西漢同匈奴公開決裂,和親政策從此告終,雙方進入了長期的交戰狀態。
漢武帝從馬邑事件中看到,原有的一些將領老成持重有餘,主動進取不足,很難適應戰爭的需要。他認為,“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取得勝利,必須提拔後起之秀。他一麵處死了畏縮不前的王恢,一麵開始物色能夠擔當重任的合適人才。他首先便想到了衛青。在校獵場上,車前馬後,衛青的才幹,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衛青不但是個智勇兼備、堪托重任的將才,而且又是皇親國戚,忠誠可靠。
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拜衛青為車騎將軍。同年,西漢兵分四處路,分頭北上。李廣由雁門發兵,公孫敖從代郡開拔,公孫賀從雲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出師。第一次領兵出征的衛青,也獨當一麵,從上穀(在今河北懷來縣)出師。四路將領各領1萬人馬。四將之中,隻有衛青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其他三人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將。這次戰爭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李廣被俘後死裏逃生,公孫敖損失了三分之二人馬,公孫賀也是無功而回。惟有首次出征的年輕將領衛青,率部卒萬人,打出長城,深入匈奴,直驅龍城(匈奴單於祭天和聚會首領的地方),斬殺700多人,一軍獨勝,奏凱還朝。
衛青旗開得勝,使漢武帝極為高興,立即封他為關內侯,嘉獎這位年青有為的將領。
這次戰爭以後,匈奴的實力並未削弱。這年冬天,匈奴騎兵又猛攻上穀、漁陽(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一帶。第二年,正當秋高馬肥時,匈奴騎兵再度大舉南下。先是攻破遼西(治所在今遼寧義縣西),殺死了遼西太守。緊接著又從遼西打到漁陽,駐守漁陽的漢將韓安國,被殺得大敗。匈奴騎兵乘勝西進,勢如破竹,銳不可擋,很快便突進了雁門。西漢整個北部邊郡形勢緊張,京師長安震恐,各地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奏朝廷。
在這危難之際,衛青再次受命出征,迎戰匈奴。與此同時,漢武帝還指令李息從代郡出兵,攻擾匈奴後路,同衛青一路遙相策應。衛青仔細分析了軍情。他認為,匈奴雖奔襲千裏,斬將奪城,但是士卒疲憊,漢軍則是蓄精養銳,士氣高昂。因此,利在速戰。他得到出戰的命令以後,馬上率領3萬精騎,揮師北上,風馳電掣般趕到前線。衛青一馬當先,衝殺在前。校尉士卒見主將親冒矢石,也勇氣倍增,無不人人爭先,拚死衝殺,兩軍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激戰。匈奴被漢軍打得七零八落,丟下數千具屍體,狼狽逃竄。
衛青兩次出擊的成功,顯示出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顯貴,超過了當時一些年高望重的宿將。這些勝利也增強了漢朝抗擊匈奴的信心和決心。不久,漢武帝便有計劃地先後發起了河南、河西、漠北三大戰役。
河南戰役是西漢有史以來發起的第一次戰略性進攻。衛青統轄兩個校尉,率領4萬鐵騎,采取了“迂回側擊”的突擊戰術,越過雲中以後,立即折向西北,繞道匈奴後方,迅速拿下了河南通往北地的隘口高闕(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一舉切斷了駐守河南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約在今呼和浩特市一帶)的聯係,使他們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緊接著,衛青率領自己的騎兵,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地沿著黃河飛兵南下,行軍數千裏,一路挫敵,到達隴西(在今甘肅臨洮),對匈奴的白羊王、樓煩王形成了包圍的態勢。白羊王、樓煩王見全線崩潰,自身又陷於被圍困的境地,為避免全軍覆滅,急忙率部西渡黃河,從雞鹿塞倉惶逃走。
衛青率一支勁旅,孤軍深入,轉戰數千裏,一戰肅清了河南地的匈奴勢力,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仗,匈奴被殺2300多人,被俘數千人,損失牛羊100多萬頭,衛青凱旋而歸。為了表彰衛青的戰功,漢武帝晉封衛青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隨同出征的校尉蘇建被封為平陵侯,張次公為岸頭侯。
匈奴並不甘心失掉肥沃富饒的河南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匈奴數萬騎兵攻入代郡,代郡太守以身殉職。秋天,匈奴騎兵又攻進雁門。第二年,匈奴騎兵分為三路,大舉南下。一路攻代郡,一路侵定襄,一路犯上郡。各路都是3萬人馬。在此期間,匈奴右賢王也多次攻進河南地,襲擊朔方城。總計匈奴在這兩年內動員的兵力在20萬左右,殺掠人民1萬多,其侵擾地區的廣大及次數的頻繁,均是前所未有的。
為了確保朔方郡的安全,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衛青奉命節製四員將領,統帥10萬人馬,第四次出征。衛青親率3萬兵馬,由高闕出兵,公孫賀、蘇建、李沮、李蔡四將軍率部從朔方城一齊北上,對右賢王實行兩路圍剿。此外,李息、張次公也率兵從東北方的右北平(在今遼寧淩源西南)出塞,牽製單於主力對右賢王的增援,同衛青等人的主力部隊遙相策應。
當時,右賢王的駐地設在離朔方城、高闕很遠的地方。右賢王雖然得報漢軍出塞,認為大漠荒涼,路途遙遠,漢軍不可能深入。夜間,他照常穩坐在氈帳中,一邊欣賞歌舞,一邊飲酒消遣,喝得酩酊大醉。
衛青摸準了右賢王傲慢輕敵、麻痹大意的弱點,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奇襲戰術。他帶領部隊,人銜枚,馬摘鈴,一口氣急行軍六七百裏,深夜包圍了右賢王。漢兵猶如從天而降,右賢王從睡夢中驚醒,眼前火光燭天,四周殺聲震野,匈奴兵將毫無戒備,措手不及。戰鬥進展極為神速,包圍圈越縮越小。右賢王隻好拋下將校士卒,在數百名親兵的簇擁下,向北落荒而逃。衛青當即命令輕騎部隊飛馬追擊。
這次襲擊,俘虜匈奴裨王10多人,活捉士兵15000多人,奪得牲畜數10萬頭。漢武帝得報衛青大獲全勝,立即派出使者,帶著印綬,趕到邊塞,拜衛青為大將軍。
河南戰役是漢匈戰爭的一個轉折點。此前,匈奴占優勢,處於主動地位。此後,匈奴由優勢轉為劣勢,從主動變成被動。相反,西漢則由當初的誘殲、迎戰、出擊,轉變為積極主動的深入窮追。
居功不傲,謙恭無虞
衛青出身十分卑賤,母親為奴仆,同時自己又是私生子,沒有任何地位和名份,因此在他整個少年時期,都處於被欺淩與被侮辱的境況之中。這種經曆對他的人生肯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時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覺,這使得他既能忍辱負重,又能剛毅奮發。他因此而養成的有膽有識、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無疑對他後來的建功立業起到了重大作用。及至立下不朽功勳,位高權重之時,自身的成長經曆和人生經驗,以及曆史上的前車之鑒,又使他把功名權勢當成了與己有關又無關的身外之物。
衛青能夠在二十幾年的時間內,由一個奴仆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固然同他的國舅身份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憑借了他個人的人品、才幹和功業。
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權重之後,衛青既沒有擅權亂政、胡作非為,也沒有被讒被毀、身家難保,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個人品質和為官做人智慧有關。其實早在他的征戰之中,衛青就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韜晦之謀。
衛青不但自身當敵勇敢,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且號令嚴明,賞罰公平,治軍有方。在公元前124年,衛青出高闕擊匈奴有功,漢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為侯。衛青堅辭不受,並說:“我待罪軍中,全靠皇上神靈,戰爭取得了勝利,這都是諸將校的功勞。”由於衛青的奏請,隨同他出征的十一名將校,才得以封侯賜爵。這裏麵既有他的姐夫公孫賀、摯友公孫敖,也有李蔡(李廣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趙不虞、韓說、豆如意、權孫戎奴等一般僚屬。
田仁是衛青的一個侍從,很有膽識,多次跟隨衛青從征,立有軍功。對於這樣一個奴仆,衛青也是有功必賞。他上報朝廷,漢武帝便任命田仁為郎中。
衛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為將清廉不貪。有時候,皇太後賞賜給他的金錢,他也量才均分給部下將吏。
衛青雖然功高一世,位極人臣,卻始終忠於朝廷,恪守軍人的本分。史稱他“以和柔自媚於上”。當然,衛青的自處卑順,不敢專權,一切以皇帝的意誌為轉移,是有其曆史原因的。比如在漢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將領,大多數招賢養士,培植個人勢力,結果都沒有好下場。這些人都是衛青的前車之鑒。因此,當蘇建勸他效法古時名將,結交賓客,招徠士人,以擴大自己的聲望和勢力時,衛青馬上說:“親待士大夫,選舉賢人,罷黜不肖,這些都是皇上的權柄,做臣下的隻要奉法遵職就行了,為什麽要參與養士呢!”
衛青之所以如此行事,還因為他也有過教訓。當年,主父偃初到長安時,曾投在衛青的門下。衛青多次向漢武帝薦舉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後來,還是主父偃毛遂自薦,早上投書,傍晚即被召見。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把豪強富戶遷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製時,衛青為關東大俠郭解講情,說郭解家貧,不應在遷徙之列。漢武帝卻不軟不硬地反駁說:“郭解這個貧民,居然有力量讓大將軍為他求情,這說明他家並不貧家。”郭解終究還是被遷到了茂陵。這使得衛青不能不對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謹慎。
衛青不但在政治上忠於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聽命於漢武帝,盡量順應皇帝的心意。
衛青被拜為大將軍以後,平陽公主的丈夫曹壽得了惡疾,回到自己的封國。平陽公主隻好獨居。她同身邊的人商量:長安中的列侯,誰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說大將軍衛青最合適。公主笑著說:“他當年是我的騎奴,常常侍候我出出進進的,你們為什麽偏偏說他合適呢?”眾人趕忙解釋說:“公主,話可不能這麽說。現在大將軍的姐姐是皇後,他的三個兒子又都封了侯,富貴甲於天下,您不能再小看他了。”於是,公主同意了,並通過衛皇後示意皇上,漢武帝親自發話,衛青便由當年的騎奴變成了主人的丈夫。
公元前123年,衛青出兵歸來,漢武帝賞賜給他千金。出得宮門,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攔住他的車駕,說是有事稟告。衛青便停下車來,這個人走到車旁,對衛青說:“現在王夫人正得皇上寵愛,但她的母家很貧窮。如果您能拿出賞賜的一半,送給王夫人的母家,皇上一定會高興的。”衛青欣然同意了,派人把五百金送到王夫人母家。漢武帝得知後,極為歡心。
衛青雖然聲勢赫赫,權傾朝野,為人卻謙恭退讓,禮賢下士。史書上記功,“青仁,喜士退讓”。這使得他在仕途上終身無虞,死後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