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主要謀士
姚廣孝自開始成為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的謀臣之後,便以勸說朱棣謀取帝位為己任。尤其是在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之後,姚廣孝更是以各種方法和途徑,甚至用巫術占卜來“激勵”朱棣去奪取帝位。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後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命選有道高僧侍奉諸王,為諸王誦經薦福。宗泐此時為左善世,他對老朋友道衍的才學極為欽佩,遂向明廷舉薦。明太祖第四子朱棣召見道衍,與之交談,甚為投契。朱棣於洪武三年(1370年)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正是道衍暗中尋覓的有為之主。朱棣和道衍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一拍即合,相見恨晚。朱棣請他出山相助,道衍毫不猶豫,欣然應諾。於是,跟隨燕王北上,來到北平。為了交往方便,又可遮人耳目,朱棣請他住持慶壽寺。但他對佛事並不操心,而“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很快,姚廣孝成了朱棣的重要謀士。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太子朱標病死,皇儲之位成了空缺。這時朱元璋已經65歲了。晚年喪子悲痛是自不待言,重要的是要重新確定誰來做事業的繼承人。朱元璋在東角門上對群臣痛哭。翰林學士劉三吾上前勸慰,他從宗法製出發,認為懿文太子之子朱允炆當繼承儲位,他說:“皇孫世適(同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係心,皇上無憂矣。”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建議,在同年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時朱允炆年僅10歲。
消息傳到北平,朱棣想當儲君的念想成了泡影,悶悶不樂。姚廣孝告訴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以後的日子還長,不必泄氣;眼下最要緊的是借討伐蒙古殘部,壯大軍事力量。
這樣過了幾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下詔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身邊有兩個親信輔臣,一個是兵部左侍郎齊泰,一個是侍讀學士黃子澄。他倆都清楚,最大的危險來自擁兵在外的藩王,所以當務之急是削奪藩王的權勢,以鞏固中央集權。這一考慮本是正確的,但是建文帝和他的輔臣十分迂闊,缺乏處理現實政治問題的機變和才能,結果在操作中出現了重大失誤。
既然要削藩,就得選準目標。諸王中燕王勢力最強,所以隻要迅速削弱了他,別的藩王也就不製自服了。可是黃子澄卻迂腐地認為“圖難於其易”,應先翦除別的藩王,最後再動燕王。
這種“打草驚蛇”的辦法,使燕王獲得了充足的準備時間,使姚廣孝覓得了伺機反撲的計策。
燕王也知道建文帝必定要削藩,可是一時之間又拿不定主意,隻好靠裝病來避免建文帝的猜忌。但是,隨著周王、湘王、齊王、桂王、岷王或被削去藩號,或廢為庶人,或終身幽禁,或被賜死,燕王“唇亡齒寒”的感覺一天比一天嚴重,恐懼之下很想舉兵反抗,但又下不了這個決心。要知道,建文帝是名正言順當上皇帝的,自己貿然起兵反抗朝廷,這可是大逆不道的篡位之舉,能有多少勝算?
姚廣孝敏銳地覺察到燕王的矛盾心情。事已至此,有進無退,退則必然成為建文帝的階下囚。姚廣孝采用了許多計策,極力鼓動燕王立即起兵。
在燕王缺少自信心的情況下,正常的勸說反倒不如巫術迷信來得有效。姚廣孝調動了種種奇方異術,千方百計為燕王撐腰打氣。
他學過陰陽術數之學,略通占卜。有一次他拿著三枚銅錢,請燕王玩“觀音課”的占卜遊戲。燕王剛擲出一枚銅錢,姚廣孝就假裝驚訝跳起來說:“殿下要做皇帝嗎?”燕王欲說還休,馬上製止說:“不得胡說!”但從燕王的神情中,姚廣孝已猜出:燕王想承認,又不敢承認。另有一次,二人在一起玩對對聯的遊戲,燕王先出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水(冰)。”姚廣孝略加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燕王雖明白姚廣孝的語意,但還是沉吟不語。
光靠自己的力量不夠,姚廣孝又請來“外援”。他召相麵先生袁珙來北平。他先在燕王麵前渲染袁珙的相術如何靈驗,惹起了燕王的好奇心,同意袁珙來為自己相一次。燕王故意穿上衛兵的服裝,和其他九個衛兵混在一起在酒館飲酒,而後召袁珙進來辨識。姚廣孝早已把燕王的神態告知了袁珙,袁珙又是察言觀色的老手,自然輕而易舉地就認出了燕王。他走進酒館一看,馬上就跪在燕王麵前,說:“殿下怎麽這麽不自愛,穿著士兵的服裝呢?”燕王給9個衛兵使了個眼色,那9個衛士故意笑話袁珙,說他認錯了人。但袁珙就是認準了燕王,長跪不起,口口聲聲稱殿下。燕王見袁珙果然神通廣大,便帶他回宮密談。到了宮中,袁珙又仔細端祥了燕王一番,說:“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個太平天子吧?”燕王回答:“近日廷臣屢議削藩,區區北平,尚恐難保,還有什麽奢望?”袁珙趁勢說道:“殿下已年近40了,一過40,胡須長過了肚臍,就能登上皇位。如果不應驗,就請挖去我的雙眼!”燕王十分高興,重賞了袁珙,同時嚴囑不得對外人泄露此事。
袁珙剛走,姚廣孝又請來了另一位朋友金忠。金忠精通《易經》,善於卜筮,在北平以占卜為生,生意興隆,人稱之為神人。燕王以生病為名,召金忠前來占卜。金忠巧施手段,使燕王得了一個“鑄印乘軒”的吉卦,並借機發揮道:“這個卦象貴不可言。”暗示燕王有天子之命,要順應天命,切勿坐失良機。
字也猜了,麵也相了,卦也算了,種種跡象都表明燕王有望成功。燕王信心大增,向姚廣孝公開表明了心意,決意發難。二人朝夕聚謀,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
要起兵就要先練兵。由於此時建文帝已在北平燕王府布置了許多耳目,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練兵又不是小陣勢,如何能掩入耳目?姚廣孝便命人在王府後苑建了一個大地下室,上麵再蓋上房屋,周圍一圈是又高又厚的牆垣,牆根下再埋上大大小小的甕缸。為了不使打造軍器、操練士兵的聲音外泄,他又讓人在後苑養了大群的鵝鴨,用鵝鴨的叫聲來遮掩練兵的聲音。
但是日子久了,沒有不透風的牆,建文帝終於得到了可靠的消息:燕王要起兵謀反。在與齊泰、黃子澄二位輔臣商議之後,建文帝詔令北平都指揮張信逮捕燕王,但由於建文帝情報不靈,事先根本不知道張信與燕王過從甚密,暗中通氣。結果,張信不但不去逮捕燕王,反而把建文帝的密令告訴了燕王。
燕王知道箭已在弦,不得不發。立即召來姚廣孝、金忠等人,密議舉兵。
起兵的檄文,是姚廣孝精心撰寫的。為了避免犯上作亂的指責,檄文把起兵的目的說成了是“清君側”,即要除掉奸臣齊泰、黃子澄,而不說是針對建文帝的。
但姚廣孝又告訴燕王,一旦起兵,就不要再承認建文年號,而沿用洪武年號,以顯示燕王與朱元璋的特殊關係和感情,收攬人心。
一切布置停當後,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在北平誓師,正式起兵反抗朝廷。
不脫僧衣而得善終
在燕王奪權成功以後,姚廣孝作為功高蓋世的元勳,處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廣孝具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不能無“狡兔死、良狗烹”之防和功高震主之懼。明太祖朱元璋曾大殺功臣,以鞏固皇權。明成祖會不會效法其父,姚廣孝不得而知。他不能不未雨綢繆。姚廣孝堅持不脫袈裟,其奧妙概於此也。這正表現了他超人的智謀。他繼續當和尚,表明對權勢的超脫和沒有政治野心,使他的權勢反而更牢固,又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終。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靖難”大軍集結於南京城下,建文帝政權大勢已去,不久,大將李景隆等開門獻城迎接燕王,京城遂陷落。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
至此,靖難之役降下了帷幕。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朱棣當了皇帝,來不及撣去身上的征塵,便開始了雙管齊下的行動:一邊血腥鎮壓反對派,一邊慷慨地大封功臣。
姚廣孝雖未親臨戰陣攻城略地,但運籌帷幄之中,取勝於千裏之外,功績堪比漢代的蕭何與張良,所以成祖毫不猶豫地把他列為第一功臣。那些浴血奮戰的武將,也對姚廣孝極為佩服,甘居其後。
既然是第一功臣,自然要大加封賞。但姚廣孝堅辭不受,隻接受了一個僧錄司左善司的僧官。他對成祖說:“當年若沒有僧錄司左善司宗泐的推薦,就沒有今天;自己接受這個僧官,權作記念吧!至於其他正式的官號,也就不必了;自己住慣了禪寺,不願住在官府裏。”
成祖覺得過意不去,要他蓄發還俗,他堅執不肯。成祖所賜予的豪華宅第,他也推辭不要。成祖沒有辦法,就以他上了年紀需要人照顧為由,送給他兩個漂亮的宮女。姚廣孝推托不過,便采用“冷凍擱置”的辦法,既不趕宮女走,也從不接近她們。日子久了,那兩個宮女自感無趣,便又返回了宮中。
姚廣孝知道,自己雖助成祖做了件大事,但在正統的士大夫眼裏,這是篡逆行為,搞的是陰謀詭計。有一次,他去拜訪舊友王賓,王賓竟閉門不見;他去看望自己的同母姐姐,姐姐也不讓他進門。這使他很傷心,也受到很大觸動。
成祖初入南京時,對建文帝的舊臣大開殺戒,殺了齊泰、黃子澄、鐵鉉和戶部侍郎卓敬、禮部尚書陳迪等多人,其中對文學博士方孝孺的殺戮最為慘毒,誅滅十族。
方孝孺是一代名儒,姚廣孝對他很敬慕。早在燕王大舉南下時,姚廣孝就跪在燕王麵前密啟道:“臣有一事相求。南京有文學博士方孝孺,素有學行。倘若殿下武成入京,請千萬不要殺他。若殺了他,天下讀書的種子就斷絕了。”燕王入京,本欲讓方孝孺草擬登基詔書,但方孝孺誓死不從,並當眾大罵燕王。燕王惱羞成怒,下令滅其十族。古來最厲害的刑罰就是“誅九族”,是指父族四輩、母族三輩、妻族兩輩以內的親屬。燕王連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一並捕來,充為十族,遭牽連誅殺的共有873人。
成祖的暴行,引起禦史大夫景清的強烈仇恨。一天,他懷刀入朝,想行刺成祖,結果刀被搜出。成祖大怒,將他剝皮殺死,同時連景氏九族及鄉裏親朋故舊也株連被害,村裏為墟。這種殺戮輾轉牽連,如瓜蔓之蔓延,被人稱為“瓜蔓抄”。
姚廣孝感到,再聽任成祖這樣殺戮下去,勢必會出大問題。他進朝議事,密勸成祖道:“建文帝的鐵杆大臣已經誅殺殆盡了,對其他舊臣,要安撫、說服,都可繼續任用;再說,建文帝在位隻4年,其臣僚絕大多數是明太祖選拔的,成祖繼承的是太祖的基業,完全可以順理成章地任用他們。奪天下容易治天下難,殺人太多,就會失掉民心,甚至會引起動蕩,留下隱患。”
成祖聞言醒悟,停止了對建文舊臣的清算和誅殺。為了表示誠意,還有意重用建文舊臣,成立內閣時,讓解縉等7人當了內閣大學士。
但姚廣孝畢竟是高人一籌的智臣。在功成名就之後,並且皇帝也對他言聽計從之時,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不再以劉秉忠自命,並一再稱自己“不是高陽酒徒(酈食其)”,“不入非熊(薑子牙)夢”。他將自己比作“既倦終宵巡甕下”的老病之貓,並為“誰念前功能保愛”而深感不安。洪武功臣的悲慘下場給他留下印象太深刻了。
姚廣孝在成為達官貴人之後,除了繼續當和尚,還有一點高明之處,即不蓄私產。他曾因公幹至家鄉長洲,乃將朝廷所賜金帛財物散予宗族鄉人,自己不留積蓄。這與曆來巧取豪奪、營殖家產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別。
暮年的姚廣孝雖未任七卿要職,然所任太子少師卻是實職,與後來此職不同。“時上狩北京,廣孝留輔太子。自是以後,東宮師、傅終明世皆虛銜,於太子輔導之職無與也。”
永樂二年六月,在受官太子少師後兩個月,姚廣孝又以欽差身份前往蘇湖賑濟。這是一種特殊榮譽。離別故鄉20餘年後,他終於衣錦還鄉了。這次還鄉的興奮中,也伴隨著悵然之感。他的父母均已去世,“壟墓既無,祖業何在?歲時祭掃,曾不可得。”他隻好將父母靈位放進了少時出家的妙智庵。
他回京後畜養一隻雄雞,每晨聞雞而起,壯心未已地度過了一生最後十數個年頭。他輔導太子居守京師,並為太孫講讀華蓋殿。而他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則是先後主持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大書的編修。
原主持編修《永樂大典》的解縉並未理解皇帝指令編修這部巨帙的宗旨。永樂二年二月書成上呈,定名《文獻大成》。“既而上覽其書,更多未備,複命姚廣孝等重修。”永樂五年,這部包羅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多達兩萬多卷巨帙的類書,在姚廣孝主持下完成,定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共有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字數達三億七千萬。大部遺失,現存僅714卷。姚廣孝參加纂修《永樂大典》,對我國古代文化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永樂九年,77歲的姚廣孝再次受任監修官,主持《明太祖實錄》的重新編修。從此直至他去世,大約6年多時間,他兢兢業業地完成了此項工作。這次修成的《明太祖實錄》就是今天所見三修本。這是一次真正重修,所用時間和全書內容都大大超過了前兩次修纂。但是當永樂十六年(1418年)五月書成,朱棣設宴賞賜有關人員時,為此耗盡餘生的姚廣孝卻已在兩月前與世長辭了。
姚廣孝以謀略才智成功地保護了自己,終其世深受成祖寵信。成祖往來兩都,出塞北征,皆以姚廣孝留輔太子,坐鎮南京。姚廣孝84歲時病重,不能朝見,仍居於慶壽寺。成祖多次親往探望。
姚廣孝大化歸天之後,成祖極為哀痛,命禮部和僧錄司為他隆重治喪,以僧禮安葬,並停止視朝兩天。賜葬於房山縣之北,諡為“恭靖”。